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殇之风云起

第61章 生祠

明殇之风云起 西楼暮雨 4167 2024-11-15 08:55

  自从天启在后海泛舟落水受惊后身体便一直不好,不但怕水、怕湿、怕风,甚至连水发出的声响都害怕。就这还不够,每天还要按时吃药调理,天启的病情不断恶化也导致他不但无法处理朝政,连自己喜爱的木工活儿都没办法做了。

  每天天启只能在宫女的搀扶下到花园里走走,瞧瞧他那些心爱的宝贝家伙什儿。天启无法处理朝政,只好把这一重任交托给魏忠贤,由他替自己处理大小政务,魏忠贤心里的欢喜溢于言表,没想到这一切来的如此突然,让他颇感意外。

  天启对魏忠贤无疑是非常信任的,连下发的圣旨里都不忘提魏忠贤,经常说“朕与厂臣”如何如何,魏忠贤俨然已经和天启并列了。这种和皇帝平起平坐的现象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加上魏忠贤大兴党狱,诛灭东林党,朝野惊悚,外朝文官已经无法阻止魏忠贤前进的步伐了。东林党倒台后,朝堂上那些当年被东林党围追堵截的浙党等党人看到了魏忠贤炙手可热的权势,纷纷改换门庭,投入魏忠贤门下,希望利用魏忠贤的巨大影响力为自己分一杯羹。

  魏忠贤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要利用这些外朝的文官巩固自己的根基,毕竟如果只靠王体乾、涂文辅那帮内臣,也很难成大事。

  双方各取所需,迅速结成了利益同盟,这个同盟在民间有一个不怎么好听的名字,叫“阉党”。

  不过在京文武官员足有两千多人,魏忠贤也分不清哪些人是真心投靠,哪些人是投机分子,这样一来他就需要一个检验百官忠诚度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他已经想到了。

  宁远大捷的捷报进京后,在高第的阿谀奉承下,魏忠贤反而成了宁远大捷的最大功臣,正是由于魏忠贤的英明领导,加上高第等人前线督战有方,最终才取得了这一大捷。这番黑白颠倒的话哄得天启龙心大悦,对魏忠贤更加深信不疑,信任有加。

  而宁远大捷也使得魏忠贤的威望达到了巅峰。

  满朝文武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都纷纷上贺表歌颂魏忠贤的不世之功,请求天启重赏魏忠贤。内阁顾秉谦、魏广徴、张瑞图那帮人更是对魏忠贤惟命是从,只知有魏忠贤,不知有天启帝,魏忠贤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皇帝。

  举国上下一片阿谀之词,魏忠贤就是再谨小慎微,也难免会志得意满,沉醉于满朝的奉承中,丧失了理智。

  执掌吏部的王绍徽更是对魏忠贤忠心耿耿,每次选拔候补官员,凡是对魏忠贤有所指责不满的,一律罢斥不用。外地官员每次进京都要先到魏忠贤府上谢恩,然后才去吏部报到。

  内阁的魏广徴因为和魏忠贤同姓,便绞尽脑汁和魏忠贤攀上亲戚,每次给魏忠贤送内阁公函都要在封面上写明“内阁家报”,俨然变成了魏忠贤家的内阁。

  接替高第出任兵部尚书的崔呈秀也是魏忠贤的死党,手握兵权的崔呈秀也是魏忠贤最器重的核心骨干人物之一。崔呈秀千方百计揣摩魏忠贤的爱好,听说魏忠贤酷爱养鸟,崔呈秀便带领一千兵马司军士到西山林场漫山遍野搜寻,只为寻找魏忠贤最喜欢的画眉鸟。

  兵部尚书亲自带兵进山抓鸟在京城一时传为笑谈。

  随着魏忠贤六十大寿的日益临近,朝野上下都在处心积虑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在魏忠贤面前好好表现一次,如果能在寿礼上能让魏忠贤眼前一亮,那也就仕途无忧了。不但京官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连外地督抚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为魏忠贤贺寿的洪流。

  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想吸引魏忠贤注意的奇招,整个帝国陷入了如痴如醉的癫狂状态。

  就在这种背景下,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一项建筑工程的开工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当然也成功的引起了魏忠贤的注意,甚至最后还惊动了天启。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工程呢?

  石状元胡同魏府。王体乾从门外匆匆而来,一进门就喊道:“公公,公公,您快看这个。”

  太师椅上闭目养神的魏忠贤睁开眼睛,问道:“又是什么事儿呀?”

  王体乾神秘兮兮地说:“内阁刚刚送来的公函,浙江巡抚潘汝贞在西子湖畔主持修建的厂公生祠上个月竣工了,香火旺盛呀。”

  魏忠贤猛地坐起来,瞪大了眼睛:“你说什么?生祠?”

  王体乾眉飞色舞:“是呀,生祠,里面供奉公公神像,杭州百姓纷纷上香还愿,生祠之灵验,百姓有目共睹,真是有求必应呀。”

  魏忠贤嘀咕道:“俺魏忠贤虽说大字不识一个,可也知道这祠堂不是用来祭祀死人的吗?哪有为活人建祠堂的,这潘汝贞莫非是咒骂咱家老不死?”

  王体乾吓了一跳:“公公,小的以为潘巡抚断不会有此意,祠堂虽说自古为供奉死人之所,可也是供奉天地神灵之地呀。潘巡抚的意思想必是认为公公是保佑杭州百姓的神灵,自当建祠敬拜呀。”

  魏忠贤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不少。

  王体乾继续说:“何况建祠后,杭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有求必应,百姓感念生祠恩德,进献匾额‘民不敢忘’,潘巡抚也亲自书写匾额‘护佑杭城’,公公之恩德真是与日月同辉呀。”

  这番话说得魏忠贤非常受用,哈哈大笑:“好哇,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个理儿,难得潘汝贞用心良苦,告诉内阁不能寒了人家的心,赏。”

  王体乾问:“要不要请示皇上呢?”

  魏忠贤眼珠转了转:“此事咱家自会处理。”

  生祠之事毕竟前所未有,魏忠贤思来想去也不敢隐瞒,只好禀明天启,结果糊涂的天启不但不震怒,反而对潘汝贞的创举大加赞赏,认为这证明魏忠贤办事确实有能力。天启经不住魏忠贤的忽悠,欣然提笔为西子湖畔这座魏忠贤生祠题写了名字“普德”。

  天启御笔送出后,天下哗然。

  普德祠作为全国第一座魏忠贤生祠一炮走红,它的修建者潘汝贞也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这次押宝算是押对了。潘汝贞的成功引起了同僚的极大眼红,一个个捶胸顿足,大呼后悔:

  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么好的点子呢!他娘的,被老潘抢先了。

  抢不到原创不要紧,再不跟着学那就是不开窍了。

  天启为西湖生祠赐名后,各地官员敏锐的察觉到天启对这件事儿的支持态度,这个时候谁下手快谁就赚到了,等别人都建了,你迟迟不建,你什么意思?

  在这种背景下,各地争先恐后为魏忠贤修建生祠,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建祠浪潮席卷全国。一座不足以压过别人就两座、三座、四座…..

  顺天巡抚阎鸣泰一口气在辖区内修建了七座生祠,每一座都用料讲究,富丽堂皇,极为奢华。魏忠贤神像造好后,阎鸣泰都要亲自迎奉到祠中供养,毕恭毕敬之态如同拜祭自己的家庙一般。

  延绥巡抚朱童蒙在辖区内为修建生祠不惜大肆抢占良田,生祠竣工后,朱童蒙带领一帮大小官员率先上香,并施以三跪九叩之礼这样严重违制的举动。

  南京孝陵卫指挥使李之才甚至将生祠修到了明孝陵旁边,在大明开国皇帝太祖孝陵旁边修建一个太监的生祠,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朱元璋有何感想?这种惊世骇俗的严重违制之举也引起了许多不肯依附魏忠贤的言官的极大愤慨,他们纷纷上疏弹劾李之才的违制举动,但都受到魏忠贤的打击,久而久之,言官也就没人再敢弹劾魏忠贤了。

  不但各地督抚热衷于为魏忠贤建生祠,就连一些处于政坛边缘的勋臣、宗室藩王也投入了这场全民造神运动,希望能从魏忠贤那里讨到一些好处。

  就藩开封的周王为了修建生祠不惜拆毁两千多间民房,建成后的生祠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一点都不逊色于周王府,周王甚至在生祠屋顶使用了皇室专用的黄色琉璃瓦,开封官员在周王带领下对魏忠贤神像顶礼膜拜。

  各地督抚如火如荼地大修魏忠贤生祠,这股浪潮自然也席卷辽东。作为魏忠贤心腹亲信的辽东经略高第怎么可能甘心落于人后,他当即下令要求辽东各镇卫都要修建魏忠贤生祠,至少一座,多者不限。

  迫于高第淫威,各镇卫陆续开建,但辽东巡抚袁崇焕辖区内的宁远、前屯卫等镇卫一直没有动静。高第沉不住气,多次催促袁崇焕迅速修建生祠,袁崇焕都不予理睬。袁崇焕的态度激怒了高第,他认为这分明就是袁崇焕故意让他在魏忠贤那里丢脸。

  两人的矛盾几乎到了爆发的临界点,此时高第对袁崇焕的恨也到了极限。

  山海关经略府。灯下,高第和监军太监刘朝相对而坐,两人沉默不语。

  刘朝悠悠地说:“经略打算怎么办?”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此人不除,难平本官心中之恨。”高第恨恨地说。

  刘朝看了他一眼:“你决定了?”

  高第看看地图上的宁远标记,说:“此人桀骜不驯,顽固不化,根本不会为我们所用,留着他迟早生出祸端。各镇卫都修生祠,准备厂公寿礼,只有他拒不执行。再不下手,只怕你我都要被他拖累了。”

  刘朝站起来问:“经略打算如何下手?”

  高第计算道:“他手里只有一万五千人马,经过上次大战,又折了三千,前屯卫的祖大寿不一定会跟他走,我们只要把祖大寿拉过来就断了他的一条胳膊,剩下的就好办了。”

  “你要动刀兵解决?”刘朝问。

  高第看看他:“不行吗?”

  “什么理由?”

  “勾结建虏,图谋叛逆,还不够吗?”

  “他刚刚在宁远城下打伤了虏酋八子皇太极,打了个大胜仗,你现在说他通敌,不怕自相矛盾吗?”刘朝笑着说。

  高第迟疑了一下:“那依你之见,该怎么办?”

  刘朝说:“区区袁崇焕,不足劳烦经略大动干戈,只需略施小计便可除之。”

  “愿闻其详”

  刘朝压低声音:“想要他命的,不止经略一人吧?”

  高第恍然大悟:“我明白了…..”

  刘朝冷笑道:“借刀杀人,经略的刀还是不沾血为好呀,万一弄脏了经略的衣服,可就不好洗喽。”

  高第击掌叫好:“还是公公技高一筹呀,妙,妙呀。”

  “那我们该如何联系那边呢?”高第又问。

  刘朝说:“经略还记得一个人吧?”

  “谁?”

  “孙得功,此人上次被袁崇焕大炮炸成重伤,对袁崇焕恨之入骨,杀袁必靠此人。”

  高第赞许的点点头,心里有了盘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