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一般的夏竦,这一番操作,不仅让韩琦对他心生感激,更重要的是,赵祯前不久的来信,让他揣摩到了圣意,同样憋屈很久的赵祯,也想再来一次振奋人心的大捷。
这个时候,让韩琦去,一来符合圣意,二来就是将一切可能出现的责任,推到了韩琦的身上,反正攻守,他都不是那个背锅的人。
如果进攻,胜了我也有功,若是败了的话,主意都是你们商量的,也不能赖到我的头上来,我只需管好自己即可,去吧,去吧,你去了刚好,我能安稳的退居二线,怎么想,都是不吃亏的上上之策,没理由不帮你。
京城里的防守派知道韩琦回来的消息,立马进入了一级戒备的状态,他们磨好了自己的枪,准备与他亮剑说话。
一番唇枪舌战,便在朝堂上,拉开了序幕。
“小韩,我问你,李元昊那鬼头机灵的很,他大营不定,随时移动,且路程又远,我来问你,可是兵贵神速,但若是追击起来,岂不成了持久之战,要怎么应对?”
韩琦果断的喊道:“跑的比他快就行了,他花一天时间走的路,我们用半天,总要追上他的。”
那人冷笑,接着又问:“你骑着马,这样没命赶路,倒是没问题了,那么运粮的部队呢?总不能,跟着你的士卒要饿着肚子赶路吧?”
这个问题,不得不说,其实不刁钻,但确实是一个问题。
韩琦哎了一声,以为多大点事呢,不在意的说道:“这有何难,把开封府、京东西路、河东路,所有的四条腿的骡子都给我算上,用它们来运粮,它们的耐力好,脚程也快,能跟的上大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万一进了沙漠腹地,没了水喝,它们的血可以当水,肉还可以充饥。”
不管如何,韩琦最终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赵祯在平衡了一圈之后,给了他答复,北伐吧,只是五路兵马,我给不了你那么多,就两路好了,让范仲淹的鄜延路与你联合出兵吧。
两路,就两路吧,韩琦这么想到。
只是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他离开京师,赶回西北的路上,范仲淹的一封奏折,就让他原本岌岌可危的两路兵马,削减了一半。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自己没有写这份奏折,没有听从了蓝弋的意见,而是协助韩琦一起进攻,那么好水川的结局,会不会变得不同呢?
当初,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范仲淹在心里也想过要出击,但是蓝弋的一席话,还有随着他对西北战事的逐步深入的了解,认为一些主战派的人,低估了李元昊的实力,现在不是大举进攻的时机。
当初,尹洙还为了出兵一事,专门来找过自己,只是那个时候,他就清晰的认识到,现在的宋军和西夏还不在对等的天平上。
蓝弋对于敌情的分析,是客官且冷静的,这个睿智的少年,脑海里像大海一样,当日蓝弋提出了一下几点反对。
首先,他考虑到,西北用兵的惯例,机动性很差,几路一起用兵,调动的能力是一个问题,兵分则寡,但是如果不能抓住战机,拖拖拉拉的,只会给予对方可乘之机。
二是,西北多沙漠荒地,气候变化无常,时常狂风而起,容易迷路,对于不管是行军,还是运送物资来说都是一个极度不利的环境。
三是,他根据当年整个帝国的全貌分析,大宋已经很久没有打过这样的战事了,中原地区的人,说实话吧,已经懒惰了,如果一旦战事起来,那人员的损失,后补呢?能补上良师过来吗?
还有一点,现在出兵,冰天雪的季节,所费兵马粮草数以万计,山川险阻,如果遇上,这边的大雪,又被敌人奇袭,将会造成多么惨重的损失?
如果不把以上几点考虑好,做好的话,那么出击之战,不是给敌人当头一棒,而是将整个国家拖入泥潭中,这就不在只是西北一方的事情了,乃至全国上下,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到未知的危机之中。
所以,这样做,太冒险了。
因为,蓝弋给他的意见,还是先静观其变,不可贸然出兵,另一方面,要加强边境的守备,做好让敌人没有可乘之机的机会。
这一点上,蓝弋和范仲淹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只是蓝弋当时认为,这个时候,并不是出击的最佳时候,而范仲淹是希望通过软手段,招纳、谈判而与西夏议和,从而避免战事,让凋敝、困厄的西北边塞获得喘息的机会。
在主战的勇气上,蓝弋还是十分佩服韩琦的。
韩琦虽然也有些自己视觉上的片面,他的认为,李元昊的西夏国,精兵区区几万,剩下的也是些老弱妇孺,不值一提,而我朝,在西北屯兵几十万,只想着防守,不敢与敌交手,真是让人恼火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给赵祯的奏章中,老范斟酌许久,不仅保证鄜延路已经是铜墙铁壁了,李元昊根本不敢来,还说了自己准备劝降的一些想法。
赵祯一想,如果能不费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将李元昊这个头号大刺头劝导过来,从新给自己做小弟的话,那岂不是美事一件?
这可比韩琦那个要打要杀的,省事多了,还省不少钱呢。
赵祯一衡量之后,绝定不如两手都要抓,只是硬不硬,就不知道了,便一面上范仲淹去招降,议和,瓦解敌人内部,一面还是让韩琦独立大军,进攻。
赵祯其实,对自己这样的安排还是有些自得和满意的,只是后面的啪啪打脸也是实实在在的。
兴高采烈的韩琦,接到赵祯给他的命令是,让他第二年的元月上旬,带着自己的这路,去给李元昊一个教训吧。
看到这个命令的韩琦,傻眼了?
赵兄,你的意思是,让我单枪匹马,去和李元昊,会会?是吗?
好,你这是想玩死我的节奏啊,真是应了那句,不作不会死啊。
咋办?是认了怂,还是哑巴吃黄连,将这苦给吞了?强人如韩琦的他,决定强硬到底,坚持做自己。
于是,就算他只剩下半月的准备时间,韩琦还是毅然决然的准备向李元昊发起进攻。
这期间,他派了一个人去找范仲淹。
说起,对尹洙的第一印象,蓝弋脑海里,忆起的是百度百科,对尹洙的的描写侧重的都是,文人,官员。
这次尹洙的到来,并不是来叙旧的,他带着韩琦,他的上司交给他的任务,是来游说范仲淹,希望他能改变主意,支持他出兵。
尹洙和范仲淹那可是莫逆之交,他比韩琦要大,比范仲淹要小,是双方的好朋友,其实他来做这个人间人,是非常合适的。
当年因为范仲淹在吕夷简助赵祯废后一事上的表现,被贬之后,尹洙为他抱不平,不畏强权,上书恶心吕夷简,说自己和范仲淹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既然你认为他有罪,那么也赐我一起有罪吧。
你们听听,自古只见,同甘不见这般能同苦的人,尹洙可以颁一个最佳友人奖了,他与范仲淹的关系,那是铁定的老铁了。
尹洙这人,写了不少文章,对军事这方面也十分感兴趣,他在西北,也算是个说话好使的人,大冬天的,他不畏严寒,冒着大雪来找范仲淹,可见对这次谈话的重视。
老范特别热情的招待了他,能在这里见到自己的好友,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二人一番交谈,也算是直奔主题,以他们二人的关系,不需要弯弯绕绕的。
尹洙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而老范见到他的时候,便也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可是老范这人,是个认死理的人,他和韩琦虽然在一些见解上有些分析,但是股子里,二人都有着十分优秀的品质,都是敢担当,不计个人荣辱的人。
这样的人,也有一共同的毛病,那就是比较轴。
老范告诉尹洙,你回去也劝劝韩兄,他这样做实在太冒险了,不能一拍脑门子,靠着一腔热血行事啊。
他又说了老种搞的青涧城,你看这半年来,不是弄得有声有色的,初步成效已经显现出来了,我们还是要耐心一些,万不可意气用事。
还说,你们别嫌慢,老话不是说的好,那工出细活嘛,按照这个速度推进,绝对是没问题的,还十分稳妥。
尹洙吐沫星子飞了一圈回来,还是说不动他,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让范仲淹十分难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