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延州城内的范雍,此刻是最煎熬的,他派了几波斥候出去,按时的打听范仲淹一行人的动向。
这会他倒是觉得要知己知彼了。
范仲淹去了三川口,于是他派了狄青过去,毕竟那里还是危险之地,若当真范希文和文彦博二人出了什么差池,最后的板子还是要落到他身上。
他看着这手中李康伯草拟的一份奏折,内容时按照之前几人商议的一样,将责任推诿到李士彬父子的身上,意为他李世彬骄傲自大,目无长官,这才引起了严重的后果。
然而,他捏着奏折的手,却没办法盖下自己的官印。
这一道折子送进京去,就是一把刀的两面。
伤人也可能伤己!
如果陛下和朝中的几位大佬信了他的话,自己最多也就是个失察之过,又有保卫延州之功,这功过相抵,也不会难看到哪里去,但是如果被范仲淹和文彦博查出什么,揪住自己的小辫子的话,这事情的性子就两样了。
范雍为官多年,曾经一度担任宰相,政治的敏锐性,超乎超人,人脉关系也是根深蒂固,在京的一些好友也来信给他提示,暗示他,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要审时度势了!
看来,在不久之后,朝廷的天,要变了。
所以,这也是他这番犹豫的原因。
范雍思前想后,总觉得事情要是按照以往那样操作,似乎风险更大,最终还是将李康伯的折子收了起来,写了另外一份。
现在西北形势是这样的,镇守的永兴军在河中府,当泾原、环庆发生战事的时候,主要是永兴军前去救援,当鄜延有危险的时候,便以河中府发兵救援,现在是夏竦主持工作,我呢,在河中府守备,以备战斗,可是,我们的人还是太少了,之前老臣就反映过这个事情,现在还是老生常谈。
这次,西贼这次倾巢而出,率精兵前去围寨,三天之内,就到了延州城下,我只好让刘平来救,为了截阻,敌众我寡,如果没有刘平等部的倾力抵抗,延州城也保不住了。
说到这里,感觉范雍还算有些担当,起码没把屎盆子乱扣。
可接下来他又写道:塞门、安远这两寨,现在也比较空虚,万一西贼去而复返,将又是一场恶战,我的意思是为了保证不出问题,还是在派点兵过去,守住要害吧。
老臣说句实话,西贼真是厉害,不仅人多,而且是个个武艺精湛,战斗力爆棚,臣实在没必赢的信心,但是如果能借助辽国的威吓,再加上唃厮啰从旁的协助,大势可定。
去年范雍大致也提过这样的建议,现在再说,也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当时被杨偕用霍去病的战列怼了回去,朝廷出于经济困难的原因,并没有采纳。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增一份人马,就多一份开支。
范雍啰啰嗦嗦讲了这么许多,其实就是想表达,错我有,但你们东府,拍脑门子的几个人就没错了吗?
自个看着办吧!
*************
“这是逃出来一个蕃将吕密的口供,我已经查实,他是攀附黄德和这么说的。”
“简直是厚颜无耻,还能恬不知耻的说,臣与刘平等阻西山为寨,再接战,而平败降贼,臣等不受屈,力战得出。”
“连这样的话都说的出口,宽夫兄,你想想,他们只西北都干了什么,西北的将士都成了什么?”
文彦博当时看到这里也和范希文一样气愤,不过此时,他倒是冷静了不少。
“希文兄,你先莫恼,这里还算有个好消息。”
说着文彦博从袖口处又取出一份口供,递到范仲淹的面前说道:“你看看这个!”
“这是刘平手下勇将王信的口供?”
范仲淹有些不可置信,他原以为刘平所部皆已牺牲,却没想到王信居然杀了出来。
“他倒是亲眼所见刘平被抓,至于之后的事情,大概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了。”文彦博耐心的等他看完,徐徐说道。
“哼,这是别人特意给我们看的!”范仲淹冷声说道,眉宇之间已有了肃杀之气。
继续说道:“他王信还算有些良心,没有胡乱攀咬,不辜负刘平当年对他的提携之恩,只是上报朝廷,我们不能这么说。”
文彦博明白范仲淹的意思,延州的事情,如果真的深究起来,麻烦会很大,一个堂堂的二号首长在战时被抓,这得让朝廷丢多大的面子?
不如,说他被李元昊杀害!
“那就由宽夫我来,草拟上奏的折子,你再看一下,一起具名便可。”
范希文点了点头说道:“此番西夏来犯,三川口一战,范雍、刘平、李世彬,皆有过错,我们不能不报,而那些有功将士,也要让陛下知道,让他安心。”
“希文,我明白你的意思。”
文彦博想了一下,继续说道:“你觉得此番,谁可拔头筹?”
“三寨军将,皆表现不俗,像曹度、王懿这些牺牲的将领,申请给与厚葬,并抚恤家属。”
范仲淹忽然顿住,像天空飘来一句话似的,问道:“宽夫兄,你觉得狄青如何?”
文彦博在脑海中回忆,想了想说道:“此番保安军表现最佳,延州当时能不乱,据说多亏有了这位小将。”
“我也很看好他!”
范仲淹难得的这么行表于色的评价一个人。
“只是……”
文彦博,欲言又止,还是说道:“希文兄,爱才之心,为兄晓得,只是这狄青毕竟出身微末,少时又受了黥刑,不妥!”
北宋的文官系统,一直都看不起或打压武将,这之后也有很多史料记载,这也是自宋太祖建国开始,就遗留下来的心病。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他赵匡胤的政权是从柴氏孤儿寡母的手中抢来的,所以,他自己一直处在,这种幽怕之中。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同时也为了让宋朝统一时间持久,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来树立政治权威。在削弱武将权力、消除军阀割据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科举选官制度,放宽录取标准,大量选拔文人士大夫,并给予优厚待遇。
其通过重视文人知识分子重视文教建设,通过提倡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规范臣民的思想和行为,通过重视教育、图书典籍等文教建设的措施,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只是,殊不知这也给宋朝一直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身为文官的范仲淹,非常清楚文彦博提醒他的用意,千万不能因为爱才心切,毁了自己文官的干净羽毛。
罢了,宽夫兄,看着草拟吧!
******************
在京城中的赵祯,当收到第一份黄德和的奏折时,立马就让人去围了刘平在京的住处,并命人将他的家眷严加看管起来。
但身为赵匡义后人的他,很快就发挥出赵氏皇帝的优点,在疯狂的时候,往往可以很快的冷静下来。
因为他的冷静,才有文彦博和范希文的一行,身为大厦的掌舵人,他需要知道真相。
很快,文彦博和范希文的调查报告摆在了他的面前,事实如他心中所想一样。
他庆幸自己及时的冷静,才避免了一次冤假错案。
他迅速撤回了围在刘平家外的士兵,马上按照调查报告进行论功行赏,还算不错,赵祯是一个仁义的皇上。
一一都给了丰厚的抚恤!
至于黄德和,他也没手软,拉出去,斩腰。
该赏的赏了,该杀的也杀了,现在微妙的情况来了,对于范雍的处置。
鄜延路是他的地盘,出了事他这个大总管罪责难逃,如果没有他指挥上的失误,李元昊的战果不会好看到起飞。
可是他又保住了延州没失,但功抵不过过失的十一,耐人寻味的是,朝廷只是将他,打发到安州去,还给了户部侍郎这个头衔。
真的是,处罚的相当轻了,只是不知道,如果这样的罪过换做是一个武官,结局又会是怎样呢?
也许对他的处理,其实只是为了掩盖中书省,甚至是皇上本人犯下的过错罢了。
为什么要派一个,对于不懂战事的文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