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带着医院回大明

第113章 海寇肆虐

带着医院回大明 景志 4623 2025-02-14 13:16

  当朱橚在坤宁宫接到太子标哥的电话时,朱橚还有点懵,自己已经好久没有上过早朝了,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找自己?朱橚没有想到,这坤宁宫和奉天殿的电话还真的能用上。

  来到久违的奉天殿,朱橚看到又换了十几个新面孔,有不少熟悉的面孔都已经消失。

  “儿臣拜见父皇!”

  朱橚磕头行礼,然后老朱喊了一句赐座,朱橚坐在和太子标哥一起坐到了旁边。

  自老朱之后,明清两朝的大臣都是跪着上朝,只有老朱特许的大臣,才能得到赐座,一般只有国公以上,六部尚书,都御史这些重臣才能拥有这个权限。

  “周王,当初是你牵头成立这个大明皇家商会,现在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

  老朱把问题抛给朱橚,大明皇家商会成立小半年,自然不可能说停就停了,遇到了问题,解决就是,所以那个御史也没有说要把大明皇家商会取缔掉,只是说要限制大明皇家商会的海外生意。

  当初老朱之所以实行海禁,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压制江南本土势力的发展,海外贸易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江南本土势力。

  原本全国的经济重心就在南方,其赋税更是冠绝全国,洪武二十六年,仅仅江南八府的税粮就占据全国总税粮的两成以上,苏州的税粮是全国平均税粮的九倍。

  南方人口更是占据全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老朱在洪武三年,六年等年间进行大规模移民,将南方人移到北方,这种大规模移民,一直持续到永乐十五年。

  进士中南方的比例也以压倒性优势碾压北方,所以这也衍生出了科举的南北榜来压制这种情况。

  所以,老朱一定要压制南方,至于什么防止海盗,那并不是主要原因,尽管北打残元,南平云南,洪武年间大明一直战事不断但是大明的军力始终处在高峰期。

  大明海军力量也很强大,拥有大明福船这样相对先进的战船,拥有成规模的水军,像沿海的福建驻扎的永宁卫,镇海卫等卫所都是有水军的。

  大明水军也有相当多的优秀将领,比如德庆侯廖永忠,当然,早在洪武八年,他因为和丞相杨宪牵连过甚,最后被老朱以逾制的理由给赐死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大明拥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

  大明洪武七年,在与倭寇相遇时,大明海军击败了倭寇。

  尤其是在现在,朱橚更不在意这些所谓的倭寇,现在大明的军力将会有质的提升,并不只是因为武器的变化,还有粮食的产量的提升,有粮就有人,现在的大明朝廷可不是大明后期那样党争混乱。

  “那就打!器械司正好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战船,本来想在南方大明皇家商会的造船厂制造后再用以剿灭海寇,既然他们现在自己找死,那自然没有道理再任由他们肆虐我大明沿海。”

  朱橚直接就要开打,朱橚并没有理会上奏的御史,江南士族的走狗罢了,朱橚还没有给他们找麻烦,他们自己就跳出来了。

  一旦朱橚开始剿灭沿海的海寇,那谁是匪,谁是走私商人,那就全是朱橚说的算了,这是逼得朱橚提前开展剿匪活动啊。

  事实上,大海上的海寇绝大部分都和江南士族有瓜葛,和那些海上的走私商人有关系,甚至这些走私商人平时是商人,放下商品,转身就变成了海寇,杀掉这些人也不算冤枉他们。

  老朱下达了海禁令,除了大明皇家商会,所有人都没有在海上行商的权利,因此,海上的船除了大明皇家商会的船,全部都可以当成海寇船。

  “另外,儿臣觉得,海寇,尤其是倭国的海寇,之所以会成为海寇,是因为他们大明的百姓不一样,没有受到圣人的教导,不懂得仁义道德。”

  “因此,为了彻底解决大明海寇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海寇问题,儿臣建议派遣一批教学的使者,到倭国等地方传播圣人之学。”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大明作为天朝上国,我大明有义务教导这些番外之国知晓礼义廉耻,学习圣人之学。”

  朱橚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朱橚准备从大明江南士族中选拔出一批士子,读书人,以秀才为骨干,成立教学团,举人和进士也可以参与其中。

  当然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不需要参与,尤其是状元,那是后备阁臣人选,只是现在没有内阁,但是状元的重要性也是同等的。

  这是朱橚的反击,他们大话说的冠冕堂皇,总得去做些什么来实践自己的理想。

  在朱橚看来,这些士子,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有私心的,自私自利的,但是也有一些真正有理想,有本事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橚也希望有一部分人能够将东亚各地彻底同化,成为大明的永久的市场和劳力,矿产的资源输出地。

  “臣反对,陛下,一些番外之民根本听不懂圣人之语,是无法教导的。”

  礼部尚书刘仲质立刻站出来反对道,刘仲质是江西分宜人,正经八百的江南之人,在明清两朝,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属于江南四省,是一体的,也是整个大明的教育高地,出状元和进士最多的地方。

  明朝九十位状元中,江西省一共出了十九位状元,在各省中仅次于南直隶(江苏,安徽和上海一带),浙江省。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就是说的江西省。

  一旦朱橚提议的政策被推行,江西绝对是出教书先生的主力。古代讲究故土难离,何况这年代出海,基本上就代表着九死一生,尤其是这批人,代表着大部分人都回不来了。

  “迂腐,圣人说,有教无类。我汉人天下始终是开拓进取的,何况我们并不是去杀人放火,并不是去开战,而是去传播圣人之学。”

  “横渠四句里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只要我们大明能够将圣人之学传播给东南各国,平定海波,这就是大功德,所有参与的人,都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哪怕是在白玉京,圣人之学依然是头等的学问,尤其是,我大明现在继承白玉京的重托,得到了白玉京的传承和相关知识,更需要拯救世人的重责,传播圣人之学。”

  朱橚的话比刘仲质的话要大义凛然的多,仿佛他就是圣人之学的卫道者,尤其是朱橚还提到了白玉京里的圣人之学也传播广泛,更是激起了这些老狐狸的心。

  哪怕是再势利的人,这些人多了那么多年的圣人之学,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会有年轻的心。

  如果老朱和太子标哥不是知道朱橚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肯定也会被朱橚的演技骗过去。老朱和太子标哥都明白,朱橚这是在扯淡。

  但是很快,奉天殿里的老狐狸们就从激动中回过神来,说的再好听,也没有实际的利益。

  教书,尤其是在东南各国教书,费力不讨好,还得去陌生的地方,利益更是一点没有。

  “对周王的想法,众卿可有意见?”

  看到众人并没有说话,老朱就开口问道。

  “臣等无异议!”

  众臣齐齐开口说道。说的再多,即使老朱下了圣旨,但是最后执行的还是这些大臣和当地的官吏们。

  秀才以上的文人,已经在大明拥有一定的地位,老朱要是强制执行的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有各种办法来解决。

  通过院试即是秀才,而谁是秀才,都由一省学政来做主。这其中都是可以操作的,别说是秀才,就算是举人,乃至进士都是可以操作的。

  洪武年间的官员,同样很疯狂。

  何况,秀才只是骨干,想要出海,都得是中青年,否则路上就容易没了,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在大明也很少。在大明,能识字就算是不错了,文盲率太高了。

  老朱自然也看明白了这些人的想法,不过索性这些事情还太远,也不是老朱派人,东南各国就愿意接收的。

  朱橚也看明白了,但是他没有多说什么,这些人还是不懂,自己会给出什么样的条件。到时候朱橚拿下了东南各国,就像殖民地一样,殖民地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得朱橚并不担心没有人愿意去东南各国。

  朱橚虽然不喜欢江南士族,但是事实证明,这群人在那边都能过的很好,说到底都是汉人,勤加约束就是了,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再多钱都是待宰的猪罢了。

  “周王,大明的军队你不能动,说到底,这是你们大明皇家商会的事情,怎么解决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早朝之后,老朱对朱橚说道。老朱的大明海军是不会给朱橚使用的。

  出于种种原因,老朱已经放弃了海外的利益,现在所有的事情,都是出于诸王和大明皇家商会的利益,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朱橚和大明皇家商会自己,老朱只把信国公汤和交给了朱橚。

  信国公汤和一直都是大明海军的统帅,手下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海军军官,同时也有成熟的海军将士和军官的培养体系。

  “父皇,儿臣请求,解封大明器械司的一些武器,包括火炮,后膛式燧发枪在内的一系列火器,儿臣不会多做,后膛式燧发枪五千支,船载火炮两百门,另外儿臣想借用金陵龙江船厂,直接在龙江船厂造二十艘战船,然后直接出征。”

  朱橚向老朱申请道,这一次他要把大明沿海的海寇都给犁一遍,顺便把沿海的大的走私商人和大家族都给打一遍,把出征的成本给赚回来。

  朱橚甚至不需要找什么理由,就装作海寇,直接把他们破家灭门,反正这些走私商人也是死罪。

  龙江船厂是大明朝廷的造船厂,工艺水平先不说,产量是很惊人的。洪武三年,龙江船厂工匠们日夜加工,一年内就造出了两百多艘战船。朱橚准备直接在这边造船,然后顺江而下,抵达江南。

  “要那么多火炮做什么?海战还是以接舷战和撞击战为主,在战斗中,火炮和火器作用不大,还是用刀,用矛更好。”

  老朱说道,老朱自己也是战斗经验丰富,自然知道海战的基本打法。十三世纪,中国就已经将火炮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在海战中崭露头角。

  但是这个时候,火炮的技术很原始,也多是小型的,简易的火炮,就是用来吓吓人,壮壮势,一般少有用那么大量的火炮的,毕竟战船的吨位也不大。

  “父皇,时代变了,乃至整个世界都开始变化,此前都是陆军的天下,而以后,这个世界就是海军的天下,火器的天下。”

  “在白玉京,火器的射程足有数万里,而误差只有几丈,甚至是几米,而火器的威力足可以让几里内寸草不生。”

  “在大明,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器械司制作的火炮,能打三四里就算是很好了。”

  朱橚并没有给瞒着老朱,直接把情况说了出来,当然这种话,对老朱来说,还是太过异想天开了。

  “哎,白玉京,白玉京,真是想去白玉京看看!既如此,你自己做主吧,你可以把你的卫队都带走,你从哪里招兵?你的卫队一半都是旱鸭子,绝大部分都没有参与海战的经验。”

  老朱突然感慨了两句,对于老朱来说,自己贵为天子,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白玉京,只能从朱橚的话语中听说白玉京的样子,让他神往已久。

  “父皇,儿臣准备从浙江一带招募海军战士,不招职业的军户,而是招良家子,只要身体好即可。”

  朱橚早有准备,本来他就准备筹建大明皇家商会的海军,他看中了浙江义乌一带的战士。

  大明戚家军的主要征兵地就是浙江义乌,这里的人能吃苦,不怕死,只要能照死训练,哪怕是一群义乌的农民也能培养成合格的海军军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