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重生1979之逆天改命

第114章 孝梅码头

重生1979之逆天改命 且看花生 2751 2025-02-14 13:24

  人的适应性真的是惊人的。

  经过了一路上的种种锻炼,当三个人再度坐上前往隆全的长途客车时,他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淡定和适应。

  用戴裕迟的话说,那就是“跟回家一样”。

  三个人除了在静波时穿了一件借来的中山装,其他时候无不是维持着一身破衣烂衫,就算是在农资公司的招待所时,他们也坚持着没剃胡子。

  所以三个人现在的形象看来,就是三个年近三十出门讨生活的乡下糙汉,而且还是一贫如洗的那种。

  所以三个人上了车后,就直接把铺盖卷往客车的引擎盖上一扔,头枕在上面,直接睡得昏天黑地。

  四天半的路程,他们经历了车匪路霸,经历了宰人的客店,但都处之泰然,这些不过就是之前路途的复刻罢了,他们早就有了足够的心态和经验去应对。

  第五天的下午,三个人终于来到了隆全。

  对于这个后世以刀剑和青瓷闻名的城市,陆允川并不陌生,毕竟前世拍摄非遗纪录片时,他没少朝这边跑。

  但下了车之后,眼前的这座城市虽然繁忙熙攘,但街道却是破破旧旧,他还是找不出一丝一毫记忆里曾经城市的模样。

  虽然从1950年和1956年起,隆全就已经重启了青瓷和刀剑铸造产业,但这两个工厂更多负担着出口等等生产任务,在这个年代,还没有后世那些雨后春笋般的个人工作室。

  陆允川在长途汽车站门前观望了一阵,就打消了故地重游的想法。

  三个人找了一家招待所,准备好好洗个澡休整一下。

  前往孝梅镇的路线他们已经在车站打听清楚了,那边是清源县木材、山货等等物产的集散码头,所以交通发达,每天都有客车前往,倒是无虞交通问题。

  趁着下午休整的时间,陆允川又跑了趟邮电局,分别给双湖大队和沈建刚所在的河山县供销社打了个长途电话。

  在电话里,陆允川和沈建刚聊了许久,再次确定了温市这边的司机安排。

  沈建刚不愧交游广阔的名头,他直接甩了一个地址给陆允川,居然就是隆全本地的地址,让他去找一个叫应徐华的人。

  还说自己已经打点好一切,陆允川把菌棒运到孝梅镇,就可以直接联系这位“应老板”前去拉货。

  看着天色还早,陆允川直接带着戴裕迟他们上门拜访。

  按照沈建刚给的地址一路找过去,三个人来到了一条老街上,找到了一家小小的门头。

  这间临街的门头没挂牌子,只摆了一张桌子,桌后坐着一位老人正在记账。

  陆允川上前攀谈后才知道,他们来的不巧,应徐华正好往温市跑运输去了,得三天后才能回来。

  听到三人是沈建刚介绍来的,老人连连点头,说是应徐华交代过,当即就热情的邀请他们进到门市里边喝茶。

  正主不在,陆允川他们也没多留,只是略微坐了坐,聊了会天,就礼貌告辞了。

  但就是这短短的聊天,陆允川就了解到,这位应徐华老板,也不是一般人。

  这位应老板,在改开之后,第一个变卖了全部身家,买了一辆跃进牌大卡车。在1979年5月,就毅然开始跑起了私人运输,属于整个东江省吃私人运输“螃蟹”的第一人。

  在这个躁动的年代,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是风口,能让一头猪直接起飞。

  但任何一个行业也都可能是一张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嘴,稍不注意就会让人倾家荡产,人财两空。

  私人运输这条路在80年代的开端,更是属于草莽江湖的领域,别的不说,单是沿途的车匪路霸,就足够私人跑车的应老板喝一壶了。

  私营运输不像沈建刚他们背靠供销系统,纯粹的是自负盈亏,一点小事故可能就会让人翻身不得,没想到,这条道居然被他硬生生的趟出来了。

  现在的应老板,已经打通了从隆全到温市的运输线,整个隆全唯二的两辆私人运输卡车都是应老板名下的。

  什么叫成功的乡镇企业家呀,这就是!

  陆允川想着自己那个早日成为乡镇企业家、实现财富自由的“小目标”,不由得对应老板的会面又有了些神往。

  不过这次时间不巧,没碰上面,陆允川也只能留了个口信,就遗憾而归。

  ———————————

  一夜无话,一场好睡后,三个人又起了个大早,坐上了前往孝梅镇的客车。

  天近中午,三人来到孝梅镇。这里虽然叫做镇子,其繁华程度却是不让隆全城区。

  整个镇子旅店、商店俱全,卡车络绎不绝,完全就是一副热闹的集散中心气象。

  镇子上的码头叫“金村码头”,三个人在镇子上吃午饭时,还听见饭店的柜台里,有老人在给客人们讲古。

  据说这里就是南宋龙泉窑兴盛之时的集散中心,是一顶一的青瓷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站,当下的金村码头,早不及当年的万一。

  言语之间,尽是老底子孝梅人的骄傲。

  好玩的是,饭店里那个年轻的小伙计,也跟着一唱一和。一老一小就像是在表演着一种原始的“相声”,逗的客人们都乐不可支。

  看着老人言语间对孝梅周边的熟稔程度,陆允川三人也很是开心。在吃完饭后,他们借着付账的机会,就开始毕恭毕敬的向柜台里的老人问路。

  听见三个人要去清源县的大后屋公社,老人略一沉吟,直接就发问:

  “那地方我知道,你们三个后生去哪里干嘛?那地方穷山恶水的......”

  老人言语里热情不减,一个劲儿的追问三人去清源的目的。

  出门在外,防人之心不可无,陆允川也没有跟老者细聊,只是含糊的表示,要去那里走个亲戚。

  本来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问话,但后续的发展却有些出乎陆允川的意料了。

  老人又问了陆允川几句话后,就开始口沫横飞的介绍孝梅镇三种不同船型的区别,以及每种船去清源要花的时间,但就是打死不说要去哪找这两天就能出发的船。

  也难为他能一说七八分钟都不带停的。

  陆允川一开始以为老人是想要磨一点儿“好处费”,于是就试探性的掏出了一张5毛钱的纸币,可是老人也不收。

  难道嫌少?

  老人的无赖行为终于激怒了陆允川,他也不再讲究什么尊老爱幼,带着另外两人就要转身离开,准备直接去码头上询问船老大。

  可还没来得及走出店门,迎面就撞上了一位公安和一队联防队员,此外还有刚刚饭店里一直和老人搭腔的那个年轻伙计:

  “同志们,就是他们三个!来路不明的还一直打听怎么进山,看着就像大家传的那些土老鼠!”

  看着围上来的几个大汉,三人都傻眼了——

  不是吧?又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