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这次不一样
刘一燝亲自把门掩好,再回来拆封读信。
信只有两页纸,亦行亦草的蝇头小字。
反映出写信人心神不平的心境。
读罢信,刘一燝掩卷不语,脸色铁青难看。
“信上说什么?”韩爌小心问道。
刘一燝把信递给了韩爌。
韩爌看过顿时脸色大变。
原来信中所述内容,与两人都有利害关系。
却说贺知章得到魏大中来信,匆忙赶下盘山寺,连夜召集蓟州的乡绅商讨罢市事宜。
本觉天衣无缝的计划,却让郑三元一招拆解。
他知道此事有负所托,便抓紧修书与刘一燝知晓。
韩爌气的大骂:“糊涂啊,这是有人借着机会给下套,好歹毒的手段。季晦你看这事?”
刘一燝从韩爌手中拿过信,借桌上烛台的火苗一举焚了。
他把烧信留下的纸灰清理干净,看着一脸问询的韩爌,真是祸事将起,一场暴风雨要来了。
“虞臣,此事大意不得。魏大中万不可能做如此蠢事,关键还看写信之人,若是查到写信之人,自然就能摘清魏大中的嫌疑。”
“若是查不到,魏大中也可抵死不认!”
“哼哼,虞臣,魏大中是可以不认,但贺知章做下了事实,这点总也说不过去。”
“那就丢卒保车。”
“道理是这样,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季晦是担心魏大中屈打成招。”
“不是。”
韩爌想了又想,顿时一个念头升起。
“你是说陛下...”
刘一燝点了点头。
韩爌沉思,如果这样的话,那谁也就没有办法了。
“这毒药如今已经喝进肚子里,没有办法了。”刘一燝悻悻说道。
韩爌长叹一声:“看来在劫难逃。”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出彼此的无奈。
“对了,今儿个陛下说要重启京察,你说跟这事有没有关系?”
刘一燝眼珠子忽悠悠转了好几轮。
“京察三年一次,去年才搞,现在又搞,看来陛下是要搞特例。”
“怎么个特例?”
“今天陛下单独召见了张问达,发了一通脾气。突然提出要京察。陛下甚至没有找六部商议,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对六部有很大的意见。”
“意见,何来意见?”
刘一燝摇了摇头。
“以往的京察,都是走过场,这次不一样了。你我都是阁臣,都要给陛下写《自陈不职疏》,然后,陛下在根据你平时的表现,决定你的去与留。”
“这次陛下要亲自评判?”
“是啊,陛下亲自评判,这还能一样吗。”
“陛下想要做什么?”
“不知道!”
“陛下要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了?”
“后果?难道要将你我全部换一遍,逐出京城。”
“果真如此,让部院大臣人去楼空?”
“说不好就是如此。”
韩爌心里头却像打翻了一只五味瓶,甜酸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
朱由校可不知道两位内阁的忧愁,他现在非常高兴。
因为他的科学家来拉。
朱由校打量着身材瘦条的宋应星,宋应星同时也在打量着他。
四目相对,朱由校笑了笑。
“朕盼你多时矣。”
宋应星有些发懵,自己何德何能让陛下如此挂念。
“不知道陛下找学生来有什么事情?”
“坐下说。”
宋应星带着疑惑坐了下来。
“你是不是在家准备明年的会试?”
他站起身来回道:“是的陛下。”
“坐下说吧,在朕这里随意一些。”
“你对明年的考试有把握吗?”
“学生不知道,但总要试一试。”
“若还是不过呢?”
“那就再考。”
朱由校倒也佩服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事实上,宋应星数次参加科举,最终的结果都是名落松山。
他是真不想让宋应星再走一遍前世的路,浪费时间不说,信心还备受打击。
“科举的目的无非是要做官。朕赐你官职,你就不要再考了。”
“啊?为什么呀?”
“因为就凭你的性格,朕断定你还是考不上。”
朱由校的话让宋应星顿时沉默。
“知道你为什么考不上吗?”
“陛下请说。”
“听说你十五岁那年,迷上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为了找这本书,你可是费了不少的功夫。
那本书朕知道,里面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你学的这么杂,怎么可能把心思放在四书五经上,能考上才奇怪,你说是吧。”
“四书五经学生未曾落下。”
“都说你性格耿直,朕看他们都说错了,你就一点--犟!”
宋应星不语,他不得不承认,陛下说的是事实。
“行,朕也不耽误你,反正科举要明年八月呢。这段时间你就在京城住下。朕给你找个地方。”
“陛下,你还没说找学生所谓何事?”
“你倒是挺着急。也罢,朕就直接说了。
朕打算成立个科学研究院,研究院重点是致力于各个学科方面的研究工作。
比如农业研究院,专职负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通过研究农作物的特性,改良种植方法,提高作物产量。
再比如工业研究院,专业负责工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比如机械方面的研究,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
再比如军事研究院,专门负责新式武器的研发和推广,比如火枪,火炮,水雷.......
你呢,各方面都有研究,所以朕打算让你当这个研究院的院长。
你愿不愿啊?”
如何不愿,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吗。
宋应星马上跪下:“学生愿意,学生愿意。”
“行了,起来吧。”
大明科学研究院就按照国子监的配置。
院长,科学院最高长官,负责全面工作,正三品。
副院长、分院院长,协助院长工作,正四品。
司业,院长副院长的副手,协助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正五品。
博士,院长副院长助手,协助科研工作及教学工作,正七品。
助教,从八品。
典薄、掌馔、斋长未入流。
以后的科学研究院是大明最高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是最大的科研教学机构。
“宋应星,你可知这是什么?”
“陛下,这好像是马铃薯,臣听父亲曾经提到过,未曾见过。”
“对,就是马铃薯!你别看朕手里这个挺小,实际上长成的马铃薯非常大,而且这玩意土地肥力足够的情况下,亩产可达九到十五石。
若是能大面积推广,可成为继水稻、小麦之后第三大主粮。
不但如此,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
朕也是在一次午膳的时候偶然发现的。
还有就是它的淀粉含量比较高,可以做成粉条之类的食物,不但方便储存还可以利于制作。
另外它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
朕让御膳房试过了,可炸、可蒸、可煮,加以佐料,味道还是不错的。”
听着朱由校洋洋洒洒的介绍后,他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朱由校要千里迢迢的将他招到京城。
还特别成立科学研究院。
这可是关系到国运的大事,他能参与其中,可谓三生有幸。
“陛下,提起马铃薯的时候,臣突然想起另外一个作物。”
“哦,让朕才猜猜。你说的不会是番薯吧?”
“陛下竟也知番薯?哎呀,是臣愚钝了,既然陛下知道马铃薯,又怎会不知番薯呢。”
朱由校笑了笑,还真让他说着了,自己竟然忘了这茬。
“嗯,朕只是听说过,既然你提起了,就详细的与朕说说。”
“陛下,臣听说个一个人,叫陈振龙。
万历二十一年的时候,在吕宋经商的陈振龙发现薯苗耐旱易活,便想从当地引回来。
但西班牙当局严禁此物外传,陈振龙便私下购得几尺薯藤,并向当地土人学会了栽种方法。
他偷偷的将红薯苗带了回来。
后来他在福州南台试种,一举成功。
他将收获的番薯献给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官府推广种植。
二十二年的时候,福建大旱,得益于番薯的推广,当年,福建全省各地番薯大丰收,灾民由此度过了荒年。
为此,好多老百姓还给陈振龙和金学曾建造报功祠呢。”
“哦,还有这事?那番薯的亩产如何?”
“陛下,番薯不挑土质,不挑地形,贫地三到五石,好地十到十五石。”
“哈哈,宋应星,你可真是朕的福星。
大伴,马上安排人将陈振龙请来!”
“臣这就去安排。”
宋应星心虽激动,但看事情还是比较通透。
“陛下,臣举荐陈振龙为农业科学院院长。”
“可以。”
宋应星没想到朱由校如此的痛快,还是解释一番。
“陛下,马铃薯和番薯虽不同属,但是以陈振龙的经验肯定能更好的培植。”
“好好好。朕既然将科学院交给你,就是相信你的能力,至于科学院的管理一切以你为主。
朕相信,以你的研究加上陈振龙的经验,一定能让马铃薯和番薯在大明的土地上种植来开。”
“臣也相信。”
“好好好,魏朝,给安排宋爱卿下去休息。明天让他在建极殿外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