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改装简易穿刺针!厉害啊!
欧阳海听到这里,目光一亮,他打断李宪华的话:“自制穿刺针?说说你的想法。”
李宪华有些兴奋地翻开论文,指着其中的插图说:“老师,我设计的这个简易穿刺针,是用普通的医用注射器改装的。”
“针头部分使用的是不锈钢材质,这种材质目前很容易获取,而且耐腐蚀、强度高。”
“针头的长度和直径我都经过精确计算,确保能够准确地刺入皮下组织,同时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太大损伤。”
“这是我画出的设计图,您看看有没有什么出入?”
欧阳海听得入神,他小心翼翼的拿起论文里的手绘插图,一缕朝阳将硫酸纸映得发黄。
欧阳海来到讲台小方桌旁边坐下。
桌子玻璃板下压着的1965年版《赤脚医生手册》边角已经卷起,与论文图纸上精密的人体解剖形成奇妙呼应。
“穿刺针用注射器改装?“他屈指弹了弹图纸上工整的等比例三视图。
“你小子把上海产5ml针管拆了?“钢笔尖突然停在某个细节。
“这个侧孔设计...是防组织吸附?“
李宪华眼睛发亮,急忙从帆布书包掏出个铁皮盒,掀开印着“保亭公社卫生所“的红十字标志,里面躺着用砂纸打磨过的针头。
“我把原装针头在煤油灯上退火,重新淬火后延展性更好。“
他指腹抚过针座处的锉痕。
“用缝纫机油石开了引流槽,这样在心肌缺血情况下……“
李建华讲的津津有味,窗外广播突然响起《东方红》的旋律,震得窗棂嗡嗡作响。
欧阳海却恍若未闻,掏出放大镜贴紧图纸:“进针角度按胸骨旁第四肋间计算?“
他突然抓起计算尺,泛黄的塑料游标在晨光中快速滑动。
“那患者如果是桶状胸呢?“
“所以我在附录二做了校正系数啊!“
李宪华翻开论文最后几页,密密麻麻的手写公式间夹杂着俄文参考文献编号。
“我参考了《军医战地急救手册》里气胸穿刺的体位调整法...“
欧阳海的手突然顿住,这学生思考的也太精妙了吧?
“消毒方案呢?要知道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连酒和精棉都要省着用。“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因为内心实在是太震惊了。
这学生竟然思考到如此地步,并且实践做出来了,绝了呀!
李宪华从裤袋摸出个铝制饭盒,打开是排列整齐的艾绒柱:“这是我记录的燃烧温度曲线。“
发皱的笔记本上,炭笔标记着从380℃到600℃的灭菌效果。
“用95%乙醇浸润艾绒,燃烧时既能达到高温又不会产生有毒残留。“
欧阳海仔细的消化着这一番言论,看着上面精细的作图,他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教出来的学生。
李宪华又往后面翻了一页。
“老师,这是针对陈旧性战伤患者的特殊穿刺路径,避开弹片残留区域……“
“你连这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欧阳海震惊。
就在两个人讨论的这会儿功夫,教药理的王老师路过,他已经在门口听了好一会儿了,越听越觉得津津有味。
索性直接进来了。
他凑过来,扶了扶断腿眼镜,指着肾上腺素浓度计算公式惊呼:“这微积分运算...你自学的《吉米多维奇》?“
他颤抖着翻开参考文献,发现竟有手抄的1972年《柳叶刀》摘要——显然是某位华侨医生私藏的外文资料。
王老师一把年纪了,激动的嘴唇颤抖了起来。
他突然摘下眼镜,浑浊的眼里泛着水光:“六三年我带队下乡,眼睁睁看着公社书记...“
他枯槁的手指划过论文里的急救流程图,“要是有你这套院前处置方案,恐怕就不会死人了。“
午后的阳光将墙上的主席语录染成金色。
李宪华望着两位老师传阅论文时映在墙上的剪影,此刻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忽然,王老师缝在衣襟里的怀表响了起来——那是父亲临终前留给他的瑞士老怀表,表盖上还刻着“悬壶济世“四个篆字。
清脆的声音打破宁静,大家这才回过神来。
两位老师刚刚有点考察的成分,没想到这孩子考虑的还挺全面。
欧阳海此刻眼神中满是赞赏:“宪华,你这想法太好了!”
“你不仅考虑到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还结合了如今医疗条件的限制。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从这个角度着手,的确是能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过你这个想法想要实施,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任何医疗器械的推广,都要经过上层重重审批,哪怕是为了急救,也不能草率啊。”
“总体上你的想法不错,你也很好学,抛开其他的不谈,你能努力的思考、画图、书写,已经超越了90%以上的学生了,加油!”
王老师也是连连夸赞:“欧阳老师,你们班学生真厉害啊!不错不错,我佩服!”
李宪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两位老师,我只是觉得,如果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挽救一个生命,那比什么都重要。”
“我就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我这论文写的还有点问题,我还需要大修改的,争取更加全面。”
欧阳海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是啊,医学的本质就是救人。治病救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你这篇论文不仅有创新性,还非常实用,如果能推广开来,说不定能救很多人,好好写呀,孩子!写好了再拿给我看一遍…”
王老师赶紧说:“我也要再看一遍,这论文太精妙了!”
李宪华心中也充满了希望。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两位老师:“老师,我会继续完善这篇论文,争取让它更完善。”
“如果有可能,我还想亲自去实践一下,看看这个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可行。”
欧阳海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欣慰,他拍了拍李宪华的肩膀:“好,我相信你。”
“不过不能盲目的进行,得等待一个可行的时机,千万不要太过于冒进了。”
“你有这样的决心和能力不错,相信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我会全力支持你。”
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
两位老师看着李宪华认真而坚定的眼神,心中暗暗感叹:这个学生,未来一定能成为医学界的栋梁之材啊!
他这脑子太有想法了,而且有大胆实践的勇气。
这样的学生真的就是瑰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