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总比没有好。
至少比赋闲家中强太多。
唯一让刘道规的欣慰的是,可以带五个从属,不然孤身一人前往,真就两眼一抹黑了。
刘氏宗族内,一同前去的有五人,刘遵、刘黑皮、刘钟、刘广之、刘镇。
刘黑罴和刘广之是北府老卒,参与过淝水之战,跟随谢玄北伐,是刘裕从族中寻来的得力帮手。
刘钟与刘镇是十三岁的半大孩子,论辈分,刘道规还要喊刘镇一声“叔父”,刘钟则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同乡中山太守刘固门下求活,北府军得到喘息,便毅然投军。
这年头寒门庶族家的子弟,年纪轻轻便出来讨生活。
“从今往后,刀山火海,只消阿规一句话!”刘黑罴和刘广之是熟人,当初分肉分钱,都有他们的份,早就是一条心。
刘镇和刘钟年纪轻轻,又是同宗兄弟,自然唯刘道规马首是瞻。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向是北府军的老传统。
秋收时,五人主动来帮忙,刘怀肃、孟怀玉、向靖知道刘裕病重,刘家缺人,一同前来,十几亩田,九个壮丁,一天就收拾完了。
家中有了粮食,刘道规也放心了。
刘裕的伤基本好转。
眼看冬日就要来临,也到了离家的时候。
恰好舅父萧源之从建康返回,带了半扇羊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年头吃上一口肉不容易,尤其是羊肉,士族高门才吃的起。
刘道规干脆叫上孟怀玉、孟龙符、刘怀肃、向靖,在喊上刘遵、刘黑罴、刘钟、刘广之、刘镇,去集市上买了些便宜的猪肉、肥鱼、干柴回来。
一边熬鱼羹,一边貊炙羊肉。
所谓貊炙,其实就是一边烤肉,一边用小刀将烤熟的部分片下来,沾着盐吃。
“广陵与京口一江之隔,征虏将军府虽属西府军,其麾下军士,实则还是北府军,阿规此去,大有可为。”
萧源之这话让刘道规心中阴霾尽去。
本质上,当年桓温与朝廷争夺北府军,设了一个征虏将军府,传于桓冲,再传于其子桓弘。
位第三品,下设长史,司马、记室掾、中兵参军、咨议参军,行参军和主簿等。
刘道规这个中兵参军是实实在在的军职,刘牢之还是使了劲的。
还没来得及高兴,萧源之话锋一转,“然则,桓弘此人声名不佳,贪财好色,气量狭窄,自恃门第,常有欺辱士卒之举,与其父桓冲天壤之别。”
桓温死后,桓冲手握西府和北府的重兵,完全可以继续走桓温的老路。
但他却调和内外,缓和朝廷与桓氏的关系,让谢家创立北府军,淝水之战,西府北府精诚一致,大败氐秦八十万大军。
桓冲病逝时,士女老幼皆临江瞻送,嚎哭动天。
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桓家也才第二代,便已初见端倪。
当然,朝野上下的风气都是如此。
“咱家也就这两年难熬一些,待我在北府军中闯出名堂,设法调你回来。”刘裕割下一大块香气四溢的羊肉,递到刘道规碗里。
刘道规笑道:“我又不惹他,他贪财好色,气量狭窄,与我何干?”
萧源之慢条斯理的切下一片羊肉,咽下去后才道:“正是此理,我观桓氏诸子,四处奔走,联络旧部,投靠王恭、殷仲堪,野心极大,你莫要与桓氏太亲近。”
高门斗来斗去,他们未必有事,但跟在后面的寒门会被殃及池鱼,动辄有灭顶之灾。
“我就算想亲近,桓弘也未必看得上。”
士族高门与寒门庶族之间隔着一座大山。
不是刘道规想亲近便能亲近的,如王谧那般人物,终究还是少数。
“那我便放心了。”
萧源之不再多言,吃了几口羊肉,便告辞了。
他走了,众人这才放开手脚胡吃海塞起来,再也不顾什么吃相。
在座诸人,一年到头别说吃肉,能吃几顿白米饭都不容易。
每年秋收之后,稻谷收上去,酿成酒,供士族高门饮宴,酒、五石散、清谈,已成风尚。
连皇帝和相王司马道子整日都醉生梦死。
众人热热闹闹到了深夜,方才散去。
刘遵、刘黑罴、刘广之各自回家准备准备。
刘道规好歹是寒门,还有十几亩薄田,他们几人则是庶族,家徒四壁,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刘镇和刘钟甚至光着脚丫子,大半个屁股都露在外面……
萧文寿看不过去,为几人各备了一双草履和一张草席,还将他们破衣烂衫缝补了一番,勉强有个人样。
刘道规取来几把环首刀,分给几人。
无论如何也是征虏将军府麾下的军吏,弄把刀挂在身上,有个样子。
至于盔甲就别想了。
孟怀玉、孟龙符、向靖、刘怀肃都来送行,各自送了些干粮和盐。
上面有军令下来,但一路上的盘缠,还需自己负责。
“司马和参军虽是掾吏,但亦有品类,你兄弟二人赴任以后,定要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我刘家的儿郎,论起才干,绝不逊于士族高门。”临去时,母亲萧文寿谆谆劝导。
“他日北伐,儿定能出人头地!”刘裕满脸自信。
在场所有人,没人怀疑他的话。
七八年前,他的武勇就传遍了京口,如果不是烂赌成性,刘家着实离不开人,然后就跟着谢都督北伐去了。
“兄长努力,到时候提一些小弟一二。”刘道规实话实说,兄弟两人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刘裕哈哈大笑,“阿规太没志气了些。”
“志气又不能当饭吃。”
“唉,你这厮天生这一身的懒散毛病。”刘裕无可奈何。
萧文寿也没有苛责,“罢了,你且保重自己,这一去,不知多久才能回家一聚,今年你有十九了,不妨先取字。”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汉魏以来,男子二十岁加冠、取字。
不过战乱时代,也不必完全照搬古制,十三四岁者成婚大有人在,十五六岁取字者亦有之。
“请阿母取字。”刘道规行了个礼。
“你名道规,字道则如何?”
道规字道则,刘道规本就是一个讲规矩之人,这个字倒也贴切。
长者赐,不敢辞,寒门没那么多的讲究,有名有字就不错了。
“谢阿母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