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申时,找洞的宋兵便寻到能容数百人的大洞群。众人便将一些常用的工具带到洞中。李宛也将做好十几张卧具铺到洞中,以供众人休息。
天近傍晚,捕鱼的宋兵带回了一头鲛。杨得安立即着人生火。十几名宋兵将鲛鱼开膛破腹,切割数十块,或烤或煮。
鱼熟后,众人放下手中活,围坐起来。杨得安叫了两名校尉帮他分鱼,一人约莫一斤半的鱼肉。他拿了五斤鱼肉递给李宛,道:“夫人分给公子和少公子吃吧!”
李宛道:“杨将军,我们怎么吃的了这么多鱼呢!还是分点给大伙吃吧。”
杨得安道:“夫人吃吧。鱼有的是,不要饿坏了公子和少公子啊!”
李宛环视四周,瞧见兵卒们都有鱼吃,心中甚喜,便道:“那多谢杨将军。”李宛将鱼分成三份,两份多的给张正明和张文通,自己留着少的一份。张正明和张文通饿了快两天,一阵狼吞虎咽,将鱼肉吃的丝毫不剩,连鱼骨都嘬了两口。
饭后,众人都回洞中休息,忽有人提了一句:“今日又过去了,不知道何时能回到中原啊!”又有人道:“对啊,现在真想家呀!不知道俺爹娘怎么样了?”
杨得安插了一句:“想回家,咱们明日就杀回去,赶跑蒙古鞑子!”
那人反讥道:“杨将军,您说杀回去就能杀回去?我们可没有您这般神勇!”
杨得安气道:“我说能杀回去就能杀回去!”
一名小校道:“将军,我看还是算了吧!如今圣上死了,上将军也没了。咱们还干嘛跟鞑子打呢?如今大伙又都想家,不如咱们别跟鞑子打,都回家吧!踏踏实实的种地,过完后半生也就得了!”
有人随声附和道:“对,我看咱们还是回家!我是不想再打仗了!”
杨得安怒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谁敢再说混话,小心本将军把你给斩了!”
众人霎时鸦雀无声,但在心里咒骂杨得安。李宛也不喜打仗,天下已经一统,必归太平,再打仗又有何为。她很能理解众人想法,便对杨得安说道:“杨将军,我看算了吧。大家都想回家,就让他们回去吧!人各有志,强求也是无益!”
杨得安不知说什么,李宛毕竟是张世杰的遗孀。他对张世杰十分仰慕,爱屋及乌,对李宛也是十分尊重。
张正明也劝道:“君子不强人难,将军还是算了吧!”
杨得安无奈道:“既然如此,那想回家的人明日就可以离去!不过咱们今日扎的木筏,你们是一条都不许带走!若想离开,你们就自己动手扎!”
众人一听,有人窃喜能够回家,至于是否扎木筏已经无关紧要。有人立时不满,站起来,愤道:“杨将军,这木筏都是大家动手扎的,凭啥都给你们?我看按人数分!”
杨得安续道:“那好,咱们就按人数分。想走的,到这边睡。”随手指着右侧洞群,接着又道:“不走的,就在这边睡吧。”又指向左侧的洞群。众人纷纷起身,分左右两侧洞躺下。杨得安数了左侧洞群人数,只有五十三人。杨得安本以为跟随他反蒙的人数众多,而思归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因而应承了。想不到事实恰好相反。若是反悔刚才所说,他也觉得羞愧。
那人又道:“杨将军,我数了一下,我这边有一百三十六人。杨将军那边估计只有五十人左右。咱们昨日扎了六条木筏,你们拿两条,我们拿四条如何?”
杨得安只好点头同意,随后就回到左侧洞群,扫了一眼洞中宋兵,虽然人数不多,但在他眼里这些人都是英雄义士,高声道:“既然各位兄弟肯留下来反蒙复宋,那咱们明日就回到中原,占山称王,联合天下义士,赶跑蒙古鞑子!”
有人道:“我不想回中原。鞑子已经占了中原,我们再回去便是自投罗网。倒不如西去占城,投奔陈丞相,共举大事!”有人立即道:“我也有此意!”
杨得安闻之,怒道:“上将军在时,曾三令五申凡往西逃者杀无赦,你们难道想抗命不成?”
那人驳道:“上将军已不在了,这条规矩也只有他在时才守。况且这是上将军的一时气话,谁还真把它当成军令。杨将军若想回到中原,我等不反对,若是想拦我们去路,那也不成!”
这帮人虽也是反蒙的,可是与杨得安的去路不同,杨得安怕人数少,难成大事,便想极力挽留这些人,遂道:“到哪里不都是打鞑子嘛?何必大老远跑去占城。倒不如咱们一块儿回到中原,共举大事。”
那人道:“将军无需再说。我等去意已决。你是劝服不了我等。反正蒙古人在中原势大,难以成事。”
杨得安登时吼道:“直娘贼,好说不听,给老子滚到那边去。”指着右边的洞群。十几名宋兵跑到右边洞群躺下睡觉。
李宛见杨得安发了脾气,劝道:“杨将军,莫要动怒,反正大家都是抗击鞑子,何必在意在哪儿?”
杨得安怒气渐消,道:“夫人,言之有理。”缓了两口气,忽然问道:“敢问夫人,是否打算跟我们在一起?”
李宛只想过平平安安的日子,不再饱受战乱之苦,遂道:“我们还是不跟将军去了。将军此去为国家大事,多见刀兵。我担心我这小儿子和孙子有个三长两短。哎!上将军这一脉人口不兴,我长子战死在福州,留下了这十岁的孙儿。幼子虽说年满弱冠,可还未婚配。要是他俩有个三长两短,我日后在黄泉路上也没脸见上将军啊!再者带我们这些老弱妇孺,对将军多有掣肘,也是不好!”
杨得安叹了一口气,道:“上将军满门忠烈,只留了这两脉。我也不忍上将军绝后,夫人,您就带着公子和少公子回老家,安老此身吧!”说罢,抱拳向李宛施个礼。
李宛忙道:“将军莫要施礼。我还要感谢近日来你照顾我们呢?”
杨得安道:“这是我应该做的。夫人太晚了,还是早点休息吧!”
李宛点头称是,随后就到张文通和张正明中间躺下。张文通在李宛的耳朵边小声嘀咕了几句。李宛小声道:“早点睡吧,不要再想此事啦!”
次晨,大多数想回中原老家和去占城的宋兵去扎木筏,只派少数人去捕鱼。杨得安等想回中原举事的宋兵大多数出去捕鱼,只派少数人去扎木筏。过了午时,想回家的宋兵捕鱼归来,只带回来一头小鲛,约有一百五十斤重。而杨得安派出去捕鱼的人满载而归,捕到三四十条数斤重的海鱼。双方各自派人生火烤鱼。
过了半个多时辰,双方都将鱼烤熟,鱼肉飘香。想回家的宋兵风卷残云,一扫而光,仍不觉饱。他们瞥见杨得安那伙人仍有十数条鱼未吃,便不自觉凑到杨得安那伙人身旁。
杨得安厉声喝道:“去,去,一边去。咱们现在可不是一伙人。你们可别想动这鱼的主意。”
围观的宋兵咽下口水。有人赔笑道:“杨将军别这么小气,咱们可都是一块儿杀过鞑子的。不要为了这几条鱼伤了和气。你们有这么多鱼,分给我们十几条鱼,也没啥事吧!”
杨得安冷道:“我这鱼留给跟我回去打鞑子的人吃,你们还是去喝你们媳妇的奶去吧!”
众人讨了没趣,便散开了。有人将这事告诉了李宛,求李宛替他们说说情。李宛走到杨得安跟前,道:“杨将军,这鱼还有这么多,就分点大家伙。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杨得安道:“夫人,这伙人和咱们不是一条心。这些人都是些白眼狼。若分给他们吃,我倒不如放了这些鱼。”
李宛道:“将军若是不肯分些鱼给那些将士。那就把正明、通儿和我那几份分给这些将士吃。”
杨得安无言以对,只好道:“既然夫人执意如此,我分给他们十条鱼便是了,但他们必须拿三张木筏交换。”杨得安有自己盘算,昨日他们已经分得两张木筏,若再有三张木筏,他便可领人回到中原。
李宛喜道:“那好。我替他们谢谢将军!”
李宛将杨得安提出条件告诉想吃鱼的宋兵。众人点头称好。杨得安分给他们十条鱼,让其自行分配。宋兵们争先恐后地抢鱼吃。
饭后,杨得安又派人出海捕鱼。不跟杨得安回中土举事的宋兵分成两拨,一伙人继续扎木筏,另一伙人出海捕鱼。时过酉时,捕鱼的兵卒们都回来了,大家收获颇多。除了晚饭所需的鱼外,杨得安将剩余的活鱼装入袋子,以做来日伙食。晚上无事,众人都早早躺下睡觉。
次日寅时,杨得安唤起回中原举事的宋兵和张世杰家眷,简单收拾一些常用物什。众人蹑手蹑手地离开洞群。李宛甚是困惑,问道:“杨将军,为何这么早将我们唤起?”
“夫人,快随我来。等会儿便知。”杨得安道。
杨得安带着这些人来到岸边,将所有的木筏推入海上。李宛惊道:“杨将军想连夜离岛?但为何把所有的木筏都带走?”
杨得安因痛恨余人不与他同心,心生报复,便将所有木筏带走,但恐李宛逼问,便扯个慌:“夫人,现在风平浪静,乃是离岛的好时机。我也未将所有木筏拿走。在岛上还有几张木筏。”
杨得安瞧见李宛神色,知她半信半疑,急道:“夫人,赶快上船吧。若不再走,恐怕又有风浪!”
众人都上了木筏,准备撑杆离岛。李宛也是归心似箭,便不多想,领着张正明和张文通上了木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