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血溅咸阳宫,身死功未成,其名天下扬。
秦王政目送秦天雨远去后便快步向大军走去,三军将士见他无恙归来,欣喜若狂,忙迎接他进入备好的辒辌之内,随大军浩浩荡荡的返回咸阳城。
秦王被掳,大军一路追随营救,一时间,整个咸阳的百姓妇孺皆知。人人思君安危,大家都在想:若秦王果真被刺身亡,秦国将会遭遇灭顶之灾,百姓更是生灵涂炭。所以城中百姓听得秦王被掳都哭成一片。
秦王政回到咸阳,见百姓为他伤心哭泣,心中大为感动,忙站到辒辌之外向众人挥手致意。
只见咸阳百姓看到他安然归来,顿时欢呼雀跃,都跪至大街两旁迎接君王。不禁心想:“人人都道孤王是凶杀成性的暴君,可是我对待自己的臣民何尝不是有如长者亲人,若没有举国百姓拥护我,我大秦何以征战六国,将来何以一统天下?”想到此又再次向咸阳百姓抱拳致敬。
大军回到咸阳宫,秦王政见宫门口荆轲尸首已被众殿臣毁的面目全非,头颅也被砍下悬挂在宫门口的旗杆上,而身体却被一柄利剑钉在宫门口的一根柱子上。见此状,忙下令侍卫将荆轲尸首速速放下。
众臣见秦王政居然下令释放荆轲,都大为不解,大将李信率先问道:“此贼行刺我王,罪行滔天,就该悬尸于众,用以告诫那些天下狂徒,凡犯我王天威者的下场,像这种人,我王又何故宽容待他?”
秦王政自从继承大统以来,征战六国,六国臣民早已对他怀恨在心,天下剑士各为其主,入秦刺客缕缕不断。
荆轲刺秦王,秦王政何尝不对他恨之入骨,但回想秦天雨对他的嘱托,这才环视群臣道:“刺者荆轲不惧蛟宫虎穴,敢犯天威,虽其行当诛,但勇气可嘉。他已是六国百姓心中的大英雄,我若将其悬尸暴晒,定当犯了六国百姓的众怒,荆轲虽非我国臣民,孤王却要以九卿之礼厚葬于他,并追封其为天下第一勇士。”
李信虽然不完全领悟秦王的话语,仍然亲自把荆轲的尸首放下,接着把秦王口谕传昭下去,并着令那引领荆秦二人的内侍监去把荆轲的遗物收来陪葬。
荆轲来到咸阳,只带来一匹坐骑和一柄随身宝剑,秦王得知那匹红鬃马是万里无一宝马,不舍得将其杀了陪葬,就将它赐予李信。李信大喜,正要将荆轲的利剑放回荆轲身旁,见剑柄上刻有丹心二字,原来那宝剑正是太子丹赠给他的销魂宝剑。
李信将销魂宝剑交给秦王政:“徐夫人造剑的功诣果然独具海内,这把特意为太子丹打造的销魂宝剑更是举世无双,大王把自身的佩剑交给了秦天雨,这把销魂宝剑刚好为我王所用。”
秦王政接过宝剑细细打量,少许拔出剑,见寒光四射显然是一柄举世无双的宝剑,却不以为喜,对着剑说道:“就算再锋利的宝剑,也抵不过我大秦的弓弩,只是此剑竟是姬丹送给荆轲的宝剑,孤王留着它,今后必有用处。”说完收好宝剑,便立刻进得轀輬内,命人驱马进宫。
秦王政虽大难不死,至次日早朝时,仍然心有余悸,此时文武百官早已两班而立。众殿臣一起跪拜道:“天佑我王,我王万岁万万岁。”秦王双手平举,示意大家平身。
大将军李信首先近前启奏:“北燕蛮人,不顾我王待他之谊,既然敢谋举刺者犯我天威,末将今愿领兵北征,攻取燕地,不杀尽北燕姬姓一族,誓不罢休!”
秦王政虽履行诺言厚葬荆轲,但心中对太子丹刺秦行为却是余怒未消。
正要准奏,廷尉李斯考虑到此时大秦东与齐魏,南与强楚,都在对峙难下,若此刻又分兵北上攻燕,楚魏定当会举全国之兵趁机反攻,连忙上前劝阻:“大王圣明,燕太子犯我天威实可当诛,只是我大秦目今已然在与楚、魏,对峙难下,如果再兵伐北燕,届时大秦南北东三面受敌,只恐大秦危矣。”
众臣一听李斯一番分解都随声附和,王绾近前道:“我主圣明,小不忍则乱大谋,所谓远交近攻,太子丹虽犯我王天威,但大王还需以大局为重,待到我军先攻下东魏,以绝后顾之忧后,再一鼓作气,一路北上剿灭北燕蛮族。”
秦王政思绪良久才忍着道:“既然如此,就让姬丹狗贼再多活些时日,待到夺取大梁后再北上蓟城,孤王定要将姬丹的人头悬挂咸阳城头,任其日晒雨淋。”
众臣再次附和,秦王政此时又想到太子丹行刺于他,却不能立即将其碎尸万段,心中仍是闷闷不乐,正要宣布退朝,忽然殿外传报:说风陵亭有密者前来投书秦王。
秦王政接过书筒见书中写道:“我王圣明,我王明鉴,今有燕人刺者秦舞阳,逃落风陵渡口,幸遭数百燕兵伏击,已亡命大河之中。然亭长常胜携风陵客栈掌柜王燕林,却将刺者秦舞阳躯身收殓,意与厚葬,望我王圣裁。”
这本是一书状告王燕林和常胜竟敢收殓刺客尸首的请功状,但秦王政忽闻秦天雨落难风陵渡,恰似晴天霹雳,心中悲痛万分,痛声道:“秦天雨本是我大秦子民,为了护驾孤王,有违姬丹使命才遭到姬丹狗贼的毒手。”
众臣想到秦天雨化名秦舞阳,挟持秦王至渭水,今日死于他自己的同袍之手,无不庆幸,李信更是直言道:“秦天雨身为秦国人,居然听命于燕太子行刺自己的君王,可谓大逆不道,本该得此下场,我王应该感到庆幸才是,又何故为其忧心伤怀?”
秦王大怒:“秦天雨若是要刺杀孤王,就凭尔等安能护驾?”众人吓得不语,稍许秦王政又道:“风陵亭长常胜监管不力居然让燕兵入我大秦境地,孤念其收殓秦天雨的尸首,留其性命,撤除亭长一职,由王燕林代之。”
群臣大为不解,愕然相望,只听秦王政继续道:“敕令于弘将军与我领兵五百,速将秦剑士尸首迎回咸阳,孤要以九卿之礼厚葬于他。”话说间起身从屏风后摘剑拔起,大声道:“大将军李信何在?”
李信近前跪拜,秦王政道:“孤王令你即日起领兵十万,挥军北上,与邯郸郡守将辛胜会师易水以西,三日后,我再从南楚召回王翦大军。三路大军会师易水,共伐北燕,誓要为我大秦勇士报仇雪恨!”
众臣见秦王政居然为了一个本将行刺君王的秦天雨又要下令北上攻燕,一一上前启奏:“我王圣明,我王慎重,大王连刺者行刺君王之恨都可以暂且放下,此刻又怎可为了一介勇士而改变决策?”
“北伐之行关系我大秦的兴衰存亡,王翦大军若是撤回南楚,楚军定会趁势反击,后果不堪设想,望我王三思慎行。”
秦王政想到秦天雨若不是为了放行他,违背燕太子丹之命,岂会遭此杀身之祸。又怒声道:“燕人行刺孤王之仇,孤王可以暂且放下,杀害秦天雨之仇却是刻不容缓。”
这时大将李信跨步上前大声道:“区区一个北燕弹丸小国,又何须三路大军,本将只需率本部十万大军会师辛胜大军,足可以征服北燕,又何需动劳我大秦举国兵力。”
群臣想到燕国虽小,然而聚集举国之兵力不下三十万之众,燕太子姬丹深得其臣民爱戴,举国一心,李信欲以二十万之军劳师远征,又何以战胜北燕?这时王绾已迈步上前正视李信:“君前座下岂能由得你胡夸海口!”
秦王政心想燕太子此番刺秦事败,定会加强军事防备,何以李信会如此信心百倍?这下问道:“孤王本想调齐三路大军方可北上,将军何以雄心壮志敢以一军前往,未知将军心中可有良谋?”
李信被秦王问得一时语塞,又向群臣张望。王绾怒对李信:“我王朝议,李将军既然敢在殿前夸下海口,以一军破燕,此刻我王问话,将军又何以不答,你可知军中无戏言?”
李信双手抱拳:“末将就算再年轻狂傲,少不更事,又怎敢在君王面前胡夸海口,只是这军机大事怎可轻易泄露,还望我王圣明。”
秦王会意,眼见在此参议的朝政大臣,皆为他的股肱心腹,说道:“将军若有良谋但说无妨。”
李信这才侃侃道来,其意是:燕太子此番事败后无非有两种策略。其一,燕太子若没有及早北撤辽东,又不派人增援易城,定是自恃大秦主军驻扎楚魏边界,不敢撤军北上;其二,姬丹若知秦军北上,定是以为秦王已召回大军,三军齐上,定会吓得不战而败。李信述说到此更加大声明言道:“所以末将将采取借帅不借兵之计,以瞒天过海之势吓退北燕。”
众臣一听李信之计,细细斟酌后无不惊叹。秦王政心中知会,却还要故意发问:“何为借帅不借兵?又如何瞒天过海,李将军何不细说。”
李信环顾众臣,见殿堂内皆为可信之人,方道:“大王只需调回三军主帅的王翦将军,让其副帅王卉暂代其职,以防楚国反攻。”
秦王心中已知李信之意,仍然故意问道:“孤王把王将军召回咸阳,他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又有何用?”
李信答道:“为了大秦,末将可将我京师十万守军分为两军,其中五万先行之军,由末将带领,举‘李’字帅旗即日北上,与邯郸辛胜将军会师易水以西。剩下五万兵士,举‘王’字帅旗,待王翦将军前来率领。”
群臣听到此,已全然明白李信之计策,想到三军会师易水,实兵二十万,外称六十万,燕人闻知,又见王翦、辛胜与李信三军主帅齐聚,定当举国大乱,军心动摇,不战而败,无不叹服。
秦王政见李信为了大秦,使用瞒天过海之计,不惜将他本部的一半人马,交与王翦将军指挥,心下佩服,开怀大笑:“好个借帅不借兵,将军这招瞒天过海之计,当可使燕人阵脚大乱,我军不仅可挥师北上,趁势进攻,还可保我东南两面的安危,孤看此计甚妙,不知众卿可有异议?”
过了许久,秦王见群臣再无异议,忙立即下文,传召大将军王翦回都咸阳。事后追封秦天雨为忠义王,与荆轲一道葬在骊山王陵园。
众臣一起齐颂秦王政英明,又向大将军李信施礼相敬,预祝他能一举破燕,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