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秦汉豪侠传

第33章 兵临城下

秦汉豪侠传 李承侠 5822 2024-11-11 16:29

  百剑门的千位勇士见太子丹负伤堕马,都争相过来过来营救,徐福扶太子丹坐上马车止血施救,江海天亲自策马向北而逃。

  至午后燕军已逃回易城临水镇,太子丹悠悠醒来问道:“此是何地?梁尚雄大军可否到来,秦军是不是退回易水以西?”

  众将站立一旁,回想此番燕军兵败临水以北,伤亡惨重的几乎全军覆没,都低首不语。

  不过多久,太子丹终于记起了当时的作战情景,一阵悲伤后,身体又大感不支。

  徐福马上又为其运功疗伤,等太子丹平稳气息,才道:“殿下伤重,还需安心静养,军中之事何不待殿下康复之后再议?”

  太子丹不理徐福劝慰,依旧忍痛再问:“代王嘉是不是也是未发一兵一卒?”

  提到代王赵嘉,群雄无不愤愤不平,江海天骂道:“赵嘉那个无信小儿,一听说秦军兵进临水,就吓得只守城不出,他哪里还敢派兵助我大燕。”

  此时太子丹却没有发怒——连燕王都吓得不敢派兵增援,何况是那些赵国人?他唯有不停的长吁短叹,忽而又问:“我军还剩多少兵马?”

  众人面面相觑,正不知如何如实作答,这时萧正楠从门口进来,远远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此番我军虽然兵败临水,但我大燕国只要有太子殿下在,就不会灭亡,只要太子殿下安然无事,他日我大燕定然会东山再起,打败西秦。”

  太子丹见萧正楠能从易城到临水来看望他,得知秦军并未乘胜追击兵临城下,心下才稍有宽慰。

  萧正楠为了让太子丹更加宽心,只有继续道:“我军虽然惨败,秦军何尝不是伤亡过半。据探兵报道,此番战役秦军伤亡不下八万之众,而且他们军中可没有徐医官这种医道高手。”

  太子丹道:“如此说来,秦军近期当不会攻城,他们定会在赵国境内大量征兵。”

  萧正楠哼了一声:“只可惜秦赵多年交战,赵国的青壮年已所剩无几,征那些老弱病残又有何用?”话音刚落,其他人都一起附和。

  太子丹心中略有同感,仍然不悦道:“莫说秦王能不能征到多少兵,单凭他们目前兵力,也远胜于我,而你们却不知招募新兵。”

  萧正楠被太子丹责怪,不但不觉得委屈,却依然笑容满面。

  原来大燕百姓一听到秦军兵临易水,不等太子丹派人前去招募,已经从燕国各地,自发组织多路新兵前往易城。如今新兵已分派易城,下都,临水三镇,据萧正楠算来,那些新兵至少也有五万之众,而且陆陆续续还有新兵到来。

  太子丹听萧正楠欣喜道来,顿时精神抖擞,但随即想到国难当头时全民皆兵,而燕王喜在此关键时刻却胆小怕事,驻留辽东大军,公子召更是不敢押运粮草到易城战地,不禁叹道:“若不是燕王驻留了辽东援军,我大燕勇士不至于如此惨败。”

  大家看到太子丹又在为了燕王不发兵支援易水一事,而感到怨恨不平,都相继出言安慰,江海天道:“秦军若不是仗着有强弓弩在手,我军定能大败秦军,直叫赢政和王翦人头落地。”

  韩通近前道:“秦人弓弩内设机簧,搭箭既快射程又远,以一当十也不在话下,就算我军的战马再快,也快不过他们的弓弩,当年我们赵国何尝不是在此吃了大亏。”

  太子丹早已听闻秦军的弓弩何其厉害,此刻听了韩通又在提到秦弓弩的厉害之处,不禁在想:“不管秦人用什么神兵利器,他们能造,我们为何不能效仿?”想到此便下令夏侯亭立刻去传召举国所有工匠,务必日夜不停的仿制秦人弓弩。”

  夏侯亭得令而去,太子丹又继续沉思战策,想到临水一战,秦军所剩兵力也只有十万左右,燕代此番如果能够联手,正是击退秦军的最好时机。

  而韩通本是赵国的大将,此番他若再次出使代城,向代王解说其中要害,定能劝动代王嘉出兵。想到此便下令韩通再次出使代城,务必劝通代王嘉出兵增援易城,预想在秦军攻城之前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

  韩通得令离去,太子丹转望萧正楠继续说道:“我二弟押送的粮草至今仍然杳无音信,此番唯有请萧老英雄前往蓟都,催促公子召尽快押送粮草到易城。”

  萧正楠想到大敌当前,大燕举国臣民上下一心,各地百姓纷纷组织勇军前来易城,而姬召押送的粮草却迟迟未到,心中愤怒至极,他本是公子召的授业恩师,太子丹才委托他前去催促姬召,他似乎信心十足,道:“殿下放心,萧某此番回到蓟都,不仅要催促公子召,还要问问大王为何迟迟不让梁尚雄发兵易城。”

  萧正楠话刚说完,匆匆而去,太子丹又下令易城守将柴哲派工匠五百,分别把易城、下都、临水三镇的城门用大石封城,城上备好滚木礌石,三班将士轮流把守。

  柴哲应诺,得令而去。太子丹接着下令道:“江门主,本宫就命你随本宫一同返回易城,本宫要亲自问候那些新加入的爱国乡勇。”

  徐福见太子丹似乎要立刻动身,劝道:“殿下身受箭伤不宜奔波劳碌,殿下虽然心挂易城,但至少也要等三日之后方可前去。”江海天等人也都纷纷劝导,太子丹才点头默许。

  冷风加劲,携来片片雪花,北国寒冬已悄然而至。不知不觉,离临水之战又过了十天,秦王政凝望易城三镇,沉思良久才转身向王翦问道:“不知将军近日征兵可有见效”

  王翦答道:“承蒙我王威武,才短短十日已征集到五万士兵,以我们现在兵力不日便可以攻下易城。”

  李信想到赵国境内的年轻壮士,要不北上投效代王嘉去了,要不就投靠燕太子丹去了,而王翦征来的五万兵,全都是些老弱病残之人,依然信心全无,眉头紧锁。

  王翦似乎已看穿他的心思,笑道:“李将军别看这些老弱病残的赵国百姓,到了本座军中就是能兵强将,他们不但能打仗,还要敢为先锋。”

  秦王政大悟,笑道:“将军好计谋,看来我等今日便可以发兵易城。”

  李信听到秦王立刻就要发兵易城,更是大骇,劝道:“据末将探知,燕太子早在十日前已派萧正楠、韩通,分别前往蓟都、代城请求燕王和代王增援易城,圣上今日就兵临易城,恐怕凶多吉少。”

  秦王政怒道:“孤王听说你先前不顾辛胜将军劝阻,执意发兵百树林,勇气可嘉,到如今却是前怕狼后怕虎,你这是被燕军打怕了吗?”

  李信忙跪下请罪,秦王政暗忖燕王喜胆小弱懦,他若有心让梁尚雄增援易城,梁尚雄早已雄据易水城头。这下向李信问道:“辽东梁尚雄早已经到达蓟城,为何此燕王会让他在蓟城驻兵不前?”李信不语,秦王政自答道:“太子丹越是报告易城吃紧,燕王更是不敢发兵。”

  众人都随声附和,齐夸秦王英明,李信何尝不知燕王喜是因为听到秦王御驾亲征,才吓得把十万辽东大军,驻扎蓟都作为他的护军。

  只要燕王喜不增援易城,代王嘉就更不敢开城出兵易城,这个道理李信当然也明白,但他仍然跪着说道:“就算燕王不肯派兵增援易城,但是燕国百姓自发组织的勇军也不下五万之众,这可是不争的事实。”

  王翦道:“我军不也同样在邯郸一带征得五万士兵。”

  李信直言道:“哼,你征的那些废物,除了只会浪费军中粮食又有什么用?”

  王翦见李信多番扰乱军心,不禁大怒:“你见过本座养过那些无用之兵吗?倒是你,临水一战本座让你率兵五万,做为先锋,你不敢前往,结果辛胜将军成功诱敌深入临水以北,如今本座再次让你带领那些新兵打先锋头阵,攻下易城临水镇,不知你敢不敢领命?”

  李信忽然扯开衣襟露出多处箭伤,说道“王将军,你道末将是贪生怕死之辈么,末将虽然降为虎牙将,但仍然肩负大王的安危之责,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大王亲临沙场,大将军冒险一战,可曾想到过我王的安危。”

  王翦心中豁然明白李信为何多番顾虑,忙将他扶起道:“原来李将军只是担君之安危,看来本座倒是误解了你,只是我军兵临临水,若是无功而返,定会涨了他国的志气,今日若是连一个小小的燕国都拿不下,将来又何以攻下强楚,我王何以统一天下!”

  李信只怪他自己当时一时气盛,请求秦王下旨让他发兵北燕,如今箭在弦上,却是进退两难,稍即坚定地道:“末将愿领精兵一万去攻打临水镇,若是末将兵败城下,还望大将军以大王的安危为重,立即回兵咸阳。”

  王翦道:“本座再分你两万新兵,将军此战目的只是投石问路,以刺探燕军主力军驻扎何处,一旦燕军在临水镇实力太强,将军立即率兵退回。”

  李信气道:“你给我两万弱兵又有什么用,还不如分回我一万旧部人马。”

  王翦道:“本座准你就是,将军谨记此行目的。”李信不再言语,头也不回走向三军之中点齐两万旧部人马,向临水镇进发。

  大雪纷飞,寒彻筋骨,太子丹忍着伤痛,站在临水城头,目视前方敌营,丝毫不敢怠懈。时而又回望通往蓟都的官道,心中期盼辽东援军早日到来,不免焦急万分,长吁短叹。忽见远处一小队人马疾驰而来,不过多久,太子丹已看清来者是前往代城的使将韩通。

  韩通下的马来,直奔城头。太子丹见他浑身湿透,气喘嘘嘘,满脸气愤,便已知韩通定是无功而返,问道:“看来这次代王嘉仍然死守国门,不敢出兵了?”

  韩通不语,唯有唉声叹气,太子丹也不再发问,他唯有希望萧正楠能从蓟都搬来救兵。

  至午后,太子丹仍在城头来回踱步,心中一会在想援兵何时能到,一会又在想秦军将会是先攻易城,还是临水,或是下都?

  稍即又在想:两军交战胜败只在一念之中,秦将王翦多半以为易城是易城三镇之重镇,我燕军定会派重兵把守易城镇,而临水最为薄弱,他们便趁机进兵临水,他虽然与众将商议派重兵把守临水,到此刻却不知此决断是对是错?

  太子丹正思虑间,见萧正楠快马奔来,考虑辽东大军是否到来有关军中士气,忙下城头把萧正楠拉到密室间问话。

  萧正楠气的心肺炸裂,依然憋着气小声道:“老臣一路查探,途中并未遇见二公子和辽东大军,便一路直奔蓟城上都,原来不仅辽东大军,就连蓟都守城士兵都早已离去。据城中百姓言道,大王听得秦王亲征,早已吓得六神无主,急令梁尚雄将军护主回师辽东,蓟都内连百姓也都去了大半,二公子更是不知所踪。”

  太子丹气得拔剑劈开一张坐椅嚷道:“大燕儿女本多是英勇之士,奈何有此弱懦的无能之主,不亡国才怪!”

  萧正楠盛怒之下也一手拍桌:“易城尚未失守,昏王居然吓得先丢下蓟都,何不干脆下令全国向秦王跪地称臣罢了!”

  太子丹静思良久,心中再无策略,萧正楠见他气的发愣不语,胸口起伏澎湃,也不敢多言,待他气息平缓后才道:“太子殿下才是我大燕国的命脉,此刻易城危在旦夕,不如殿下趁此离去,老臣派人护你回往辽东。”

  太子丹想到易城若是不保,蓟都也将沦陷,到时大燕国只剩下辽东荒蛮之地,岂不是名存实亡?见萧正楠居然劝他也去辽东,气的挥剑道:“敌我尚未开战,何以本太子要弃城而逃,本太子就算洒尽最后一滴热血,也要死守易城,捍卫我大燕!”

  萧正楠扑通跪下意欲再劝,太子丹已然甩袖离去,又上临水城头,见城头守兵云集,搭弓上箭对准城下秦兵。

  原来秦兵已经策马奔来,蹄践污水,杀声赫赫,少许已经兵临城下。

  太子丹见来兵只有两万左右,两千骑兵率先奔到城下,为首的大将正是秦中郎将李信,心道:“区区两万秦兵就想攻下我临水镇,也未免太小了看我大燕。”

  李信正要开口劝降,太子丹便已令弓箭手放箭。李信挥刀抵挡,见燕兵所用的弓弩正是秦弓弩。

  秦弓弩,搭箭快、射程远,又精准无误,且一弦多发,秦军征战列国少有对手,凭得就是强弩在手,如今燕军也有秦弓弩在手,又居高临下,两军交战优劣分明。才须臾之间,秦军奔在前面的两千骑兵已伤亡过半,李信虽有众军掩护,也还是难免中了一箭。

  太子丹站在城头,见李信中箭,秦兵护着他匆匆转头逃去,不禁哈哈大笑。

  秦王政见李信负伤回来心中惊骇,忙传来医官,李信忍着痛,如实汇报了战情。

  王翦虽然知道李信此行必败,但却未想到才不过半个时辰便大败而回,心中骇然,说道:“百树林一役和临水一战燕兵可有我大秦弓弩?”

  李信回道:“百树林之战若是燕军有我秦弓弩,我大军早已全军覆没,临水之战就算有大将军亲自统率,谁胜谁负也未可知。”

  王翦心下暗道:“太子丹果真深得民心,得四方高人相助,燕军中卧虎藏龙,看来本座今日真的遇上对手了。”

  站在一旁的辛胜一直都没有作声,见王翦愁眉紧锁,这才道:“我大秦弓弩,内设机簧,安装巧妙,燕军纵然得高人指点,又岂能在此短短几天便可以打造数万弓弩。以末将看来,燕军的弓弩只是仿制出壳表而已,那些派上用场的弓弩,乃是上次百树林战役中李将军部众丢落的弓弩。”

  列国纷争,齐楚赵魏韩都各有自制的弓弩,但是他们的弓弩最远不过三百步,而秦弓弩最远射程可达五百步之外,又岂是燕军新打造的弓弩可比?

  王翦豁然明白,对秦王道:“燕军新造的弓弩虽然外形与我秦弓弩一般无二,但射程依然不会超过三百步,此番燕太子把重兵驻扎临水,可见易城空虚,我军当可趁机攻打易城。”

  秦王政喜道:“大将军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孤王此番定要亲临阵前观望,一来壮我三军士气,二来可一睹大将军之神功风采。”

  李信惊的再次劝阻道:“末将本是大王的近身护卫统领,身负大王的安危职责,大王若是亲临战场,直叫末将心惊胆战,诚惶诚恐,还望大王依然坐镇营中,不可以亲临战场以身犯险。”

  秦王政哈哈大笑:“孤王心揽天下,志得四方,就这种场面岂能吓到孤王,易城一战若本王不能亲临战场,又何以令天下臣服。”

  王翦见王命不可违,只有命令李信伴君护驾,李尔暂代兄职,将李信的骑队兵改换成铜车铁马队,驱使新征的赵国新兵攻打前阵。又令辛胜将军调齐所有盾手,编成盾墙大军缓步压后,弓箭手及撞城队紧随其后,王翦自己亲率刀剑手位列最后,负责清剿所有燕军。

  众人得令后按部就班,各自出兵,李信见王翦将全军兵马分为四队,安然有序,攻守相助。又把新征的赵国新兵做为前阵,令燕军投鼠忌器,心下不禁佩服王翦的行阵布兵之略,信心也油然而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