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从误杀一名神仙开始

第43章 秘辛(上)

从误杀一名神仙开始 明晚舟 4359 2024-11-12 06:43

  半个月后,楚萧寒一行人回到朝阳城。

  此行沈鸿儒夫妇二人被救回,他心头一块石头也落地。两艘巨大的海船,七百多海盗,这些虽然他都想据为己有,但还是要上报皇帝,他不想在身外之物上有损名誉。虽然之前答应海盗要如何如何,可那多半是出于权宜之计,能成自然好,不能成也没什么损失。若不先稳住他们,就算他武功再高,只要对方往曲河里一跳,他就只有瞪眼的份。他们三人也开不了大船,也做不到把所有海盗残忍无情的全部杀死。

  七百多海盗暂时留在船上,并且让他们从头到脚全部洗漱干净,等着人来接他们。一群人穿着奇奇怪怪,很多人脸上还画有图纹,如果一个两个还行,可一大群人,门卫肯定不会放他们入城。然后就看到七百多人,大呼小叫的从船上往曲河里跳,连人带衣一起洗。沈鸿儒忙扶着沈夫人下船,离开这尴尬之地,三人在东门租了马车代步。

  回到侯府后赵波闻讯而来,这段时间侯府大小事都由他管着。沈鸿儒一大家子终于团聚,个中滋味犹如梦一场。知道楚萧寒刚回来,必然有事要忙,所以只是匆匆说了两句,就出去了。他们吃住自有太监安排,也不需要楚萧寒过问。

  楚萧寒坐定,看着赵波道:“说吧。”

  “侯爷,您走这段时间宗正令派人来问过三次,说您回府后速去宗人府找他。昨日从景州过来一位叫徐锦铭的年轻人,说是您管事的儿子,还带来了一群信鸽,属下已安排他在府中住下。五天前有一位公子来府上拜访,看您没在留下礼物就走了,没留下姓名。”

  “还有吗?”

  “没了。”

  “那位来拜访的公子,府内没人认识吗?”

  “属下看着他像太子,但不敢确定,因为每次皇家来人,我们都会远远的退到一旁。属下问过府内几位见着面的太监,他们都不认识。”

  “送的什么礼?”

  “已被收入府库,属下不知道,不过账房应该清楚,属下现在就把他叫来?”

  “先把徐锦铭叫来吧。”

  “是。”赵波就要告退。

  “先别急。”楚萧寒道:“东门有两艘海船,上面打着‘开阳’旗号。他们是一群海盗,有七百三十多人,是被本侯诓回来的,答应他们为侯府做事。但这事需要上报朝廷,所以你现在带上护卫,先给他们每人准备一套干净衣裳,把人接到侯府,并好好操练他们,不让他们有空闲胡思乱想,吃的敞开供应。到了府上你爱怎么练就怎么练,死几个人也没关系,但不能出乱子,人给看好喽。接人的时候注意点,穿便服,别吓着他们,两艘船也要留下护卫看管。”侯府占地三十多亩,不愁安排不下他们。

  赵波嘿嘿一笑,行军礼道:“是!”

  “好了,去吧。”

  徐锦铭二十七八岁,长得人高马大,孔武有力。从他身上的穿着来看,此次上京下了不少本钱。

  被太监领到中堂一撩下摆就要下跪,楚萧寒止住他笑道:“别!咱们两家沾亲带故的,你这要跪下去,徐叔那里我可没脸见他了。”

  徐锦铭深深的躬身行礼,腼腆一笑,“侯爷。”

  “坐下说话。”

  太监上茶,躬身退到门外听用。

  楚萧寒笑道:“你们是如何得知我近况的?”徐锦铭本在镖局做事,这次突然进京必然是来谋个差事。

  “是景州新任知府亲自到您府上宣读的圣旨抄本,又在正门前立了一面‘济世侯’的旗子。如今整个景州城怕是很少有人不知。”

  朝廷为表彰有功之士,特别是有圣旨下发的,都会有文书要求当地官府进行大肆宣扬。一是激励他们再接再厉,为朝廷肝脑涂地;二是为天下有志之士,树立一面旗子,快来加入我们呀。

  楚萧寒记得那位新来的知府好像叫李裴贤,是他夜探知府衙门听钦差说的。

  “噢,原来如此,给我说说楚府现在的情况。”

  “府中一切安好,‘伊人阁’已经开业,如今生意很好,在得知您是侯爷后,短短三天就卖出去一百一十多套,目前正在加紧赶制当中。家父又从牙行买了四十名丫鬟回来,全部分给‘伊人阁’。另外有很多官员上门送礼,说是开业贺礼,家父说都开业五六天了,有贿赂之嫌,都被家父拒收。大概就这些情况。”

  “嗯,徐叔做得很好。”又问道:“衣裳售价几何?”

  “九十九两一件。”

  楚萧寒吃惊道:“卖这么贵?”

  徐锦铭无奈道:“不贵不行啊,就这都预订出去三百多件了。一是跟您身份尊贵有关,二是那衣裳真的太好看了。光是成本价就高达十八两银子,池掌柜说可能还得把价钱往上提提,这种衣裳只能卖给大富大贵之家,卖精而不卖多。”

  楚萧寒对这些不太懂,也就随口这么一问,微笑道:“我这有两件差事,一呢府上缺一总管,事情比较繁杂;二呢我准备弄一只船队跑跑远洋,缺个人带领,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渡过,比较辛苦,还会有些风险,你看你选那件?”也不问他要不要给侯府效力,怕尴尬。

  至于安排他进衙门当个小差,这个应该问题不大。可以他的条件最多做一个没有品级的小队正,整天累得跟狗一样,俸禄还少,没有多大意义。有品级的就别想了,他没那个权力,也没那个面子。索性不给他非分之想的机会,直接告诉他就这两样你选吧。

  来时徐惠文就对他千叮咛万嘱咐:“是鲤鱼跃龙门,还是混吃等死,就看你自己如何选择。侯府的差事不会那么好干,真想混出个人样来,就要豁得出去命。他从一介白身直接当上侯爷,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根基不稳,几乎毫无根基。此时你去,还能见得着他,再过上几年你连门都进不去。他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你也就一把子力气,要从这方面考量。不要挑三拣四,要急他所急,别人才会记得住你,将来不愁出人头地。你祖父当年是怎么死的,永远也不要忘记。为父大半辈子努力,却灰溜溜的回到老家。如今天上掉馅饼,可要把握住了,别学那些鼠目寸光之辈,图眼前得失,丢了西瓜捡芝麻。”

  这些话他都一直记着,所以这时他立即站起来,高兴道:“我是海边长大的,自小就想着能有一艘海船,扬帆远航,也在镖局做过,两者也有共同之处。再说我也没家父那本事,可做不了总管,所以我想去船上试试。”顺带着把他父亲举荐了一下。

  楚萧寒笑道:“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咱们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我也没经验传授给你。离船队出海还有一段时间,我要先把手头的差事忙完,再安排这事。你就在府中住下,没事先琢磨琢磨。赵波正好要领一群有航海经验的人回来,多去请教。”

  “你不是带的有信鸽回来吗,给你父亲去信,告诉他侯府缺一总管,官同五品,但只在侯府有效,问他愿不愿意来。如果愿意家里得找一可靠之人接手,他人要尽快到京。以我看你大哥就挺合适的,离家也近不用奔波,当然还是得过你父亲那一关。”

  徐景铭脸露喜欢,又隐下去平静道:“是,我……属下这就去写信,请问侯爷还有什么要吩咐的吗?”

  “没了,你去忙吧。”

  徐景铭走路带飘的离开。

  丫鬟伺候楚萧寒洗漱后,换上公服,白发束顶戴冠。他平时不喜欢戴冠,现因根部黑发越长越长,有碍观瞻,不得不戴。

  侯府外早有马车候着,一行人向宗人府进发。半道被骑马而来的护卫叫住,宫里传来旨意,让他速速进宫,然后一行人又改道皇宫。

  御花园,凉亭。

  王学广与王宏业站在围栏边,轻轻的交谈着。

  一太监移着碎步过来,小声道:“皇上,济世侯到了。”

  “宣。”

  邹博去世,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双双遇害,留下的位置由谁补上,每次早朝就因这事,你来我往争论不休,王宏业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两人下午正在御书房商讨由谁接任一事,暗影卫来报楚萧寒已经回京,随行的有沈鸿儒夫妇二人,还有两艘海船和很多身穿奇装异服的船员。

  王宏业一听就知道案情应该有了很大的进展,于是就让楚萧寒火速进宫。

  这是王宏业第一次看见楚萧寒身穿朝服,对王学广笑道:“公服一穿,看上去像那么回事。”

  王学广呵呵一笑道:“他毕竟才十九岁,还略显稚嫩,公服彰显威严稳重,所以看上去成熟不少。”

  “拜见皇上。”

  “免礼。”

  “见过宗正令。”

  “呵呵,侯爷好。”

  “说说你这趟的收获吧。”王宏业移步到凉亭,靠在栏椅上坐定。

  楚萧寒正色道:“臣从宫中出去后就……”

  王宏业笑道:“都坐,又没外人,咱们放松点。”

  两人坐在王宏业对面,楚萧寒续道:“臣从宫中出去后,就一路从曲河追到出海口,七天后遇到失踪的丞相府管家邹知白,还有本应死去的丞相邹博。”

  “噢?”王宏业很惊讶。

  楚萧寒没提到天机散人,只说邹博想远渡重洋,出去走走看看,也没说他看上去只有三十来岁。其它所发生的事无巨细,和盘托出。

  王学广这时面向他道:“关于邹博的事并不是有意隐瞒,你也知道在这宫中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全盘皆输。以你的聪明才智,想必已猜到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当时知道此事的只有我们三人,马安肯定不知情。至于周博还活着的事,我们还真不知道。”

  楚萧寒疑惑道:“难道当时你们就已经对马安有所怀疑?”

  王学广:“没有,马安从小就跟随在先皇身边,皇帝也是他看着长大的,那里会怀疑到他头上,当时他刚好不当值。不过当你找出皇帝病因时,我们才对他产生怀疑的。”

  王学广娓娓道来:“说起这事要追述到大历开元九年,太祖母于那一年崩,享年五十岁整。开泰五年,开泰帝是太祖的二子,长子死于战争,所以由他继位,那一年开泰帝卧病在床,已经不能处理国政。太医院也有人说这是中毒,可皇上的膳食都有专人试吃,为何试吃的人无碍。皇上身边随时有高手保护,刺客潜入皇宫下药也绝无可能。但对中毒的说法,当时也不敢轻视,也曾给开泰帝服用过排毒去垢的药,但是毫无起色。基于这些原因也就把中毒的可能排除了。开泰六年春,先祖驾崩。”

  楚萧寒心想那是因为吃药的时间太短,所以不能排除毒药。

  “后面历代先皇也活不过五十岁,且子嗣不昌。症状与开泰帝如出一辙,大家也都束手无策,各种病因众说纷纭。其中太医院相信最多的说法,就是血脉遗传。太祖能活到六十五岁,跟他自是没有关系,但太祖母刚好五十而崩。翻阅皇家内史,太祖母当时的死因与开泰帝完全吻合。所以后人也就跟着偏向血脉遗传这一说,我也不例外。于是就遍访天下奇人异士,以求有人能迎刃而解,这也是我们认识的起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