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日,须菩提祖师竟不再开坛讲解修道之学,而是与弟子们讲起了儒学,弟子们虽有些诧异,但既是祖师想讲,那必有其中深意,这其中刘叔倒心里跟明镜似的,祖师说儒学自是为他所说,至于前几日说到医道什么的,则是说给他和孙悟空,因为祖师不日便要西去了,所以不论各门各派的学识,恐怕这几日都会说上一说,若是听不懂,便可赶紧去求问祖师或是众师兄,切不能等被赶下了山,变成了个彻底脱离人类社会的怪异家伙。祖师道“说到儒学,便不得不说说儒学的创立者——孔丘,我考考你们,孔丘的先祖是谁?”童儿刘叔答道“孔丘的先祖乃是商朝的开国君王——商汤!周朝代商之后,周公便依周成王之命,将商王帝辛的长兄——微子启封在了商丘,并让其建立宋国,待到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了王位,而宋王微仲,便是孔丘的十四世祖。”
众人闻言,才知这孔丘若往上算起来,竟是商朝的皇亲国戚!祖师点头,说道“孔丘三岁时,其父鲁国大夫叔梁纥就去了。”刘叔疑惑道“孔丘的父亲怎么叫叔梁纥啊?”二师兄解释道“孔父和孔丘都姓子,此乃宋国国姓,也即商朝的国姓,比如商汤便是姓子,名履,按照如今通俗的说法,也可称其子履,夏朝自孔甲继位为王后,其国力便一落千丈了,后来,商国的国王,夏桀的堂兄弟子履见夏桀荒淫无道、宠用嬖臣,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实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已引起了天下人的憎恨与反对,于是商汤起兵先是灭掉了葛国,然后又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一鼓作气灭掉了夏朝。至于现在人为何又称其为商汤,是因为商国始于一个叫商的部落,至于为何叫商,是因为他们部落出了一个叫做王亥的能人,其在马车的基础上发明出了牛车,并且在他的带动下,使得帛和牛成了最重要的货币,而商部落众人见王亥发了财,便纷纷效仿,一传十,十传百,一带十,十带百,很快商部落就成了附近最有钱、最会做生意的部落,于是附近之人就将他们部落善于做买卖之人称为商人,至于汤这个字,是因为古时发音和现在不同,由于缺少历史记载,所以到底是汤,还是唐,还是杨?也没人分的出来,最后为了方便就称做商汤了。”
三师兄说道“至于孔丘之父为何称叔梁纥?这也是古今的一种通俗说法,古代有权有势之人为了和他人好区分,除了姓氏之外,还会取个字,而叔梁,便是孔丘之父取的字,他的姓为子,氏为孔,纥为名,所以叔梁纥也可看做是一种尊称,当年孔丘家族为了躲避宋国
战乱,便逃到了鲁国陬邑,后来经过多年发展,那叔梁纥总算凭借一身学识、武艺本领,做了鲁国的陬邑大夫,之后更是与鲁国的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作为鲁国的大夫,叔梁纥自是衣食无忧,可他与正妻施氏连生了九个女儿,却一直没有儿子,后来他的妾室总算是给他生了个儿子——孟皮,但因有足疾,便不好选做继承人,于是求子心切的叔梁纥便找到国中巫师占卜,巫师说可向颜氏求女,于是,孔父只得厚着脸皮向鲁国颜氏求婚,当时颜氏有三个女儿,颜父便对三个女儿问道‘陬大夫叔梁纥的父祖辈六代积德,日后必出圣贤。虽然他年纪大且性情急躁,但也不值得犹豫不决,你们三个,谁愿嫁给他做妻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闻言,都没有回答,小女儿颜徵在则上前对父亲说‘听从父亲您的决断,还有什么好问的。’颜父道‘很好,那就选你嫁给他吧。’不久,颜父便将还未满20岁的颜徵在,嫁给了已经66岁的叔梁纥,之后他们二人就去了尼山居住,而没多久,颜徵在果然就给叔梁纥生了个儿子。”
四师姐继续说道“孔丘三岁时,其父便去了,叔梁纥死后,孔丘的母亲颜徵在便被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给驱逐出门了,最后颜徵在只得带着孔子的庶兄孟皮与孔子到了曲阜阙里,等到孔丘长大后,便开始用心去做学问,由于受其母亲的影响,孔丘也和他的父亲一般,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人品出众的文武全才,可惜此时他的父亲已亡,其父的正妻并不待见他们,于是孔丘便只能办理丧祭之礼为生,经过多年经营,孔丘总算是闯出一点名气,后来终是以广博的礼乐知识,而闻名于鲁,孔丘出名之后便开始广收门徒,想要获得更多的认可以及贵族们的赏识,皇天不负有心人,孔丘总算得了个主管刑狱的差事,原本孔丘是想好好施展一身的才华,但后来因其与当政者政见不合,便弃官离鲁。当时孔丘门下,收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者有七十二人,随后他就带领部分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同时又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最后,孔丘又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传统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一个新的思想学派——儒学,孔丘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丘生前与弟子之间的言行、语录以及其主要思想,都详细的记录了下来,并最终整理编成一本《论语》。”
祖师点点头,继续读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读完了《论语》之后,祖师就对弟子们问道“读完论语,感觉孔丘之言,可以说是震古烁今,发人深省,也因此他的门下才会有那么多的弟子,要说孔丘留下的那些学说,真是字字珠玑,句句都包含了道理,甚至可说其贤于尧、舜!可其周游列国,奔波了半生,受到天下众诸侯的礼遇,可最后,却为何没有一个诸侯国,愿意重用孔丘,或是实施其提出的众多建议呢?”五弟子拉智迩拱手答道“孔丘的弟子颜渊曾向孔丘询问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上面的这段对话,我们就可看出,普通人想要做到仁,可并没有那么容易,而那些诸侯、君主们往日皆是高高在上的,而你要他们约束自己,凡事都要以礼服人,这实在是太难了,至于要利用儒学思想治国,那更是难上加难,不亚于一次重大的变法,当时,众诸侯之间正打的火热,连周天子都阻止不了,也即所谓的礼崩乐坏,故而也只有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才可以慢慢变法,循序渐进的来教育天下百姓。并且当年孔丘在做鲁国大司寇时,也是快刀斩乱麻的诛杀了少正卯,而不是以礼服人,虽说当时礼多是法,法也是礼,但这实在是有些奇怪,如今来看,这倒像是法家的手段,而据弟子所知,法家和儒家都源自周朝的礼治,看来孔丘对于法家手段,也很是了解,只是他常说什么克己复礼,故而才被忽略了他的法家手段。”
坛下,大师兄路大非则拱手说道“法家思想多为君主一人服务,而儒学却说法先王,民贵君轻,这也是儒学不被重用的关键因素,试问哪个君王又能容忍贫民比自己尊贵?并且儒学还说若是君王不施仁义,不尊礼法,便可被取而代之,哪个帝王又能容忍叛逆之事?况且孔丘的大部分学说,都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所以后来许多儒学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但若是人性非善,而是人性本恶的话,那孔丘的许多学说就难以站住脚跟了。当年,周王室分封了那么多的诸侯,后来周公时又制定了一套周礼,使得周朝迎来了成康之治,这才有了周朝八百年国运的基础。一开始的那一两百年,国家确实还算安定,可周幽王一个烽火戏诸侯,立刻就使得大周由盛转衰!等到平王动迁后,周朝便一代不如一代了,如今来看,若是周礼提倡的仁义道德那一套,真的有用话,当年,周王室分封的那么多诸侯们,又怎么会只剩下如今的这几个?”四师姐伽智娅也说道“当年周王室分封时,天下大部分都是姬姓诸侯,而那些异性诸侯除了姜齐外,都被姬姓诸侯国团团包围,可是过了几代后,这些姬姓诸侯们的感情就淡了,待过了十几代,那皆只剩下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亲情了,或许,这些诸侯自分封之后,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在各国沙包大的拳头面前,啥也不是!”
五师哥拉智迩也拱手说道“平王东迁后,本来礼法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可当郑国崛起之后,只因周桓王不让郑庄公参与周朝政,那郑庄公便不再朝觐周桓王了,之后,周桓王就于秋季率领着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不久,双方就在繻葛展开始决战,结果周军大败,郑国大将祝聃更是发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可到了晚上,郑庄公又派遣祭足慰问周桓王,如此君不君,臣不臣的行为,又哪还有礼法可言?待到后来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那更是把仁义道德的裤衩子,都扯了下来。我就拿和孔丘同源的宋襄公来说,此公被世人称为最遵守礼制,罪讲仁义道德的君主,当年泓水之战,他的臣子目夷建议说‘大王。楚兵多,我军少,当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闻言,却自诩乃仁义之师,不肯半渡击之,结果等楚军布好军阵,一冲而上,是大败宋军,而那位仁义的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眼见宋军大败后,宋襄公又说‘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却寡人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结果,自是不言而喻。这位宋襄公真是满口仁义,又不忍心半渡击之,而后却因伤病复发而死,终为天下人耻笑!如此一来,众诸侯们见仁义既不能强国,更不能保国,又怎会重用儒学呢?”
祖师点点头说道“周朝建立之初,实力并不算强大,那么它是依靠什么,使得天下太平的呢?”孙悟空拱手道“是依靠分封了大量的诸侯才稳定了局势,周朝在创立之初,便面临着五个难题,一个是商朝的残余势力,这些势力在那场灭国之战中,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若是它们一心要为商朝报仇,那么周朝就危险了。而另外四个难题便是四方的戎、狄、蛮、夷,为了保护中央地区,周天子便将自己的亲戚、一些功臣分封于国家周边,以保护国家内部的安定,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然后只需天子管诸侯,诸侯管卿大夫,卿大夫管士,便万事大吉,可是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三监之乱!”祖师又问道“那之后,周朝又是如何管理众诸侯的呢?”刘叔答道“用礼!当时周成王尚小,周公辅政,为了能削弱商朝的残余势力,周公便下令将商朝的遗民分散于各地,最后只留下那些比较听话的遗民,分封在宋国,后来为了防备宋国的商朝遗民会作乱,周公又亲自搬到了宋国旁的洛邑,而周成王则留在镐京继续镇守都城,之后,为了对抗四方蛮夷,周公就派出八大姓的芈家前往楚国,以抵抗蛮族,随后派出姜太公家族前往齐国,以抵抗夷族,但楚国和齐国那毕竟是异姓诸侯,所以周公为了保险起见,又派出大量的姬姓诸侯分封于王朝各处,比如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就被封到了唐国,以抵御戎狄;分封召公到了燕国,如此,向南可监视燕国,向北可抵御北狄;再封康叔到了卫国,向南可监视宋国,向东可监视齐国;而周公的长子伯禽也被封到了鲁国,向南可抵御夷族,向北则可监视齐国……如此一来,大家互相制衡动弹不得,周朝方行周礼,使天下太平!”
祖师继续说道“周朝建立之初,周天子就被宣传是君权神授,所以当时谁也不敢逾越那个礼法,等到周公旦辅政时期,这个礼学,便慢慢的形成了,之后又渐渐传播到了各处,而那些想要休养生息、想要平平安安的百姓们,听说了礼法之后,也觉得应该如此,故而礼法才能大行其道。可等到周平王东迁以后,齐桓公、晋文公等诸侯相继称霸天下,渐渐的,便没诸侯拿周王室再当回事了。孔丘虽一心想恢复周礼,然众诸侯已如脱缰野马,他们便自然不会重用儒学。”六弟子巫智列道“师父说得对,三家分晋之后,这天下就大不同了,之前连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变了,甚至光一个历法都分为好几种!当年,颜渊曾问老师,该怎样治理国家?子曰‘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然后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夸夸其谈的人。’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孔丘是支持夏朝历法的,并且,从夏朝开始使用干支记日后,到夏朝最后几代君王,如孔甲、履癸等,都是以天干来命名的!弟子以为夏历在当时,是有可取性的,而孔丘提倡学习前朝的优点,这也是可取的。但他却忘记了时间在不停前进,而各个地方的气候、温度、湿度,也是在变化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便是如此!其实弟子也颇善于此道,经过观察,弟子就觉得那夏历并不够准确,若以此类推,时代在不停进步,所以我们确实可以借鉴过去那些好的东西,但还得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此,才能更加的准确、先进!”
祖师闻言满脸微笑,似乎对六弟子巫智列的说法很是满意,七弟子希智垃见状,忙卖弄说道“确实时代在进步,但过往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落后了,或也有可能是后人误解,就说《论语》有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人以为,这个说是说话或者高兴的意思,其实在当时,曰和云才是指说,比如子曰、诗云,固‘说’这个字,其实应该是总结、写出的意思,所以刚才那句话应是学习知识后,能够学以致用,加以实践,不应该把这个行为结果总结出来,教化他人吗?而《论语》开篇三句话,讲的就是智、礼、仁这三个儒家的核心思想。”祖师闻言,对这位七弟子顿时是刮目相看,刘叔见状也道“童子未了解儒学之前,总以为这儒学乃是权贵之鹰犬,可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孔夫子那当得是一代神人!包括他的一些优秀弟子、后辈,皆是顶天立地的赫赫丈夫,孔子之后,儒学分为了八家,依旧颇有水平,可传到了今天,儒学已是大变样了!当年,孔子就认为王权、君权应法天,无为而治,居其所,垂拱而治,即:君主在位时,应少折腾,其只需任贤为能,将国事托付于周公这般的贤臣,便可天下大治!孔子此言与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今日之儒家,已经开始大谈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纲常伦理了!故童儿以为,这些为君王说话的儒者,皆是为假儒也!”
这时,大师兄路大非说道“三家分晋之后,这天下确实是大变样了,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已是礼崩乐坏,孔丘想要恢复周礼,或者说再现成康之治时的盛世,也是正常之思想,在动乱时代,谁不怀念过往的光辉时光,就算是那些没落的寒门,也会在熟人面前说上几句,我祖上如何如何……儒学以及其他学说,想要如法家一般受诸侯重用,那就不得不求变了,有的就失了风骨,有的则分裂、没落。其实也不止儒家分为了八家,像墨家也是分为了三家。”二师兄米大乐继续道“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然而,晋国却开了小宗灭大宗的先例!曲沃代翼这件事,本来是违背周礼的,但当时的周釐王却收受了曲沃武公送来的贿赂,并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而待出身小宗的武公上位之后,其便开始大肆屠杀大宗的子嗣,等到武公之子晋献公上台之后,更是杀尽了大宗的子弟,后来献共又听信谗言,竟要废嫡立庶,最后真就逼的其嫡子申生,自杀而死!从此以后,晋国便不再重用公族,而是开始重用外姓贵族,就这样,晋国的军队便多由外姓把持,以至于最后三家分了晋,三家分晋之后,周王室的周威烈王竟再一次任命了取代晋国的三家卿大夫,为新的诸侯,而这,就等于否定了以前的宗法制,变相承认,以后臣子是可以取代国君的,所以这才有了日后田氏代姜这件事。”刘叔也道“诶,当年商朝靠的是霸权,周朝靠的是血缘。但后世的周王室多不懂得自重,失去了德,也不再重礼!到后来,诸侯之间互王,就再没有人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
过了几日,祖师又开始聚集弟子讲起墨家的《墨子》,祖师说道“墨家,为墨子所创,与儒家同称为世之显学!这墨子乃是诸子百家中,少数几个出身于农民的大贤,故而墨学有别于儒学,因为墨家的墨者和墨子一般,多来源于社会的底层,而他们便比儒家更是了解百姓之苦,这些墨者皆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首要目的,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自苦为极。”祖师说完,便向坛下正认真听课的孙悟空问道“悟空,墨家的主张是什么?”孙悟空答道“墨者有严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外,他们还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并且墨家很是反对侵略战争,并一心想要维护社会的和平,他们出身底层,知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故而对于战争都很是厌恶。除此他们还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这些理念和儒家文化是大不相同!”祖师点点头继续讲道“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祖师念完,又对童儿刘叔问道“你觉得墨家的学说,如何?”刘叔回道“墨学提出: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并使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这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哲理的建议,童儿虽很认可这些话,但也以为在这个动乱的时代,这些话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了,君王、诸侯都是人,是人,就有各种喜好、性格、偏见,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古往今来,却少有君王能听进忠言,毕竟绝对的权利掌握着绝对的真理,强权之下,真理难存。”祖师点头又问孙悟空道“儒学和墨学都是如今天下间的显学,如果选一个来治国,你会选择哪一个?”孙悟空答道“弟子会选墨家,因为墨家多侠客,儒家多书生,侠客有侠义,加之墨家又多出身于底层,所以他们治国对百姓肯定更加有利。而儒家重礼,礼是王侯将相们更加注重的,那么儒家治国,对百姓来说,只会多礼,多礼和多利,猴儿还是觉得多利更加划算点。”祖师哈哈大笑道“好猴儿,好猴儿。”众人闻言皆笑,随即祖师又问刘叔道“童儿,你会选择哪一个?”刘叔立刻说道“童儿实在难以选择,感觉这两者都不适合用来治国。”祖师点点头,没有继续问下去。
三师兄加大烈见祖师没有再问,便拱手说道“刘叔,你对墨家恐怕还不够了解。你可能不知道,那墨子原本也是个儒学弟子,正如师父之前说的,孔丘死后,儒分为了八派,而墨子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现在的儒家实在太拯救不了天下,孔夫子之言确似擎天之柱,孔子认为君王应当以德配位、大公无私,其说的虽好,却难被君王采纳。墨子曾被人辱为‘贱人’,即身份低贱之人,也正因其出身低微,他早年曾做过许多种工作,对于底层人民,自然是非常了解,经过学习,他发现儒学虽然有很多话,确实听着很有道理,但太过于重礼了,因此就有些华而不实了,并且墨子还发现孔子的许多学说,更适合于士大夫阶层,而底层百姓却没有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学说,后来他又认为孔子出身于鲁国,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也是周礼保存最完整的国家,故而孔子才会强烈建议恢复周礼,加之墨子平生最是崇拜大禹,他就认为靠礼仪,是不能拯救世界,也不能拯救他们这些底层人民,所以他要创立一门新学,然后像大禹一般,带领大家走出困境。没多久,他便创立了墨学,你看《墨子》前十篇写的都是兼爱非攻等思想,等到了后面便是墨子对后世儒学的批判,比如《公孟》这一篇,便是墨子与公孟子儒墨之间的辩论……其实墨家学说还是很值得学习的,只是墨家的苦行生活,却很难长久,并且墨家如今也分为了三家,但由于其总体实力还是太强了,所以日后必会引起各诸侯王的戒心。”刘叔点头道“墨家哪些学问最值得称道?”三师兄道“守城、机关、机械三术。”刘叔拱手道“多谢师兄教导,待我出山后,一定要去趟墨家。”
过了一日,祖师聚集众人开始讲起列子学来,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人,传闻他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高人,而那关尹子便是在函谷关,向老子求得经书的那个周朝大夫尹喜,所以列子那也算是道家的正统传人之一,自从封神大劫结束之后,天下就顿时太平清静了,至于截教、阐教更是突然就销声匿迹了,于是才有老君下凡,留下了修道经书,后来关尹子便创立了楼观派,想要将道教发扬光大,但由于修行之术实在不易,所以弟子并不算多,此外还有燕齐修士宋毋忌、正伯侨、徐福、卢生等人创立了方仙派,以及列子所创的贵虚学派,由于他曾师从于尹喜,于是其学也算是道家正统一脉。这一日,祖师又开始讲起杨朱学派,这杨朱学派的创立者乃是魏国的扬朱,杨朱虽然在名气比不上孔子和墨子,但其学派的影响力却是非常的大,杨朱提倡“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
祖师读完杨子之学后,又问众弟子杨朱学说怎么样?众弟子皆说那杨朱学说虽然有些自私和激愤,但在乱世中却是有可取之处,故而才能在诸子百家中占据一席之地,孙悟空则认为杨朱学派的思想不做作,既似老子的身重物轻,又似庄子的逍遥游,很合他的口味,又道“试问?普通人面对俗世洪流,能站得住脚,已经是千辛万苦,想出人头地,恐怕比登天还难,一个普通人珍爱自己的生命难道不应该吗?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全真保性,又有什么错了?”刘叔也觉得杨朱的思想使普通人得以清醒,不像其他的学说容易蛊惑人心,或只把普通人当做牛马,他也感觉出,这杨朱的思想确有道家的影子,并给人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洒脱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