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得了筑基法术、金丹法术、金刚经、三十六式降龙掌法、地煞七十二变化、天罡三十六变化、四二法身秘术后,刘叔便抓紧每一弹指的时间拼命苦练,他之所以如此卖力,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祖师、众师兄、或是孙悟空都可以不厌其烦的指点他,帮助他,昨日对话祖师已经说明不久便要西去,众师兄除了孙悟空外几乎都知晓了此事,刘叔回去经过思考,也明白其中原委,祖师本就不属于中原三教,既然祖师传了自己法术,那他就必须回到西方教或者西去,如此既能避嫌也能避嫌,而对于他曾经教出的大量出山弟子,也就只能归附于三教或者天宫,如此一来,对方安心,也不会拿这些人怎么样!刘叔得了信息,自然是玩命的修炼,你想,就连天上的神仙都朝不保夕,如今他有个圣人祖师在旁指点,那还不抓紧机缘?有问则问,若是日后出了山门,那真的就只能靠自己了,没有门派支持的修行者,又叫做散修,散修可不好混,若是没有通天的大机缘,那估计连金丹境都爬不上去,好在祖师已给了金丹法术,即使出了山门,至少金丹境是保住了。
于是,刘叔白天仍然是跟着众师兄们,听从祖师说道、讲禅,而这几日,祖师竟一反常态的开始从修行基础开始慢慢讲起,孙悟空入了筑基,自然听的有些乏味、无聊,但刘叔知道这是祖师特意为之,故而心中非常的感动,又再次暗暗发誓定要将西方教引入中原,好完成祖师和接引师伯的心愿!同样的,众师兄听完课后,便立即将孙悟空和刘叔团团围住,然后开始不断提问,孙悟空一开始还无所吊谓,但听着几位师兄连续提问,使他一个筑基境的猢狲,竟答不上修炼至筑基的各种问题后,它才知道自己的根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牢固,有句话说的很好,名师出高徒,名师不仅能将复杂到极致的难题给你一一分解,让你学习如何解题,如何破题,如何读题,如何分析,如何跳过重重陷阱,如何做出最优解……对于你想不到的,悟不透的问题,他都能给你提示,甚至直接给你答案,并让你举一反三,或者是倒推难题、分析出题者的思路、想法,以此来完成身份转换,好将一切看破,达到自我觉悟,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孙悟空每日也是认真听课,一丝不苟,让众师兄对其皆刮目相看。
等到了晚上,课业做完、洞府打扫干净之后,刘叔便一边修炼筑基法术,运用法术来吸收那些含有杂质的灵气,即祖师口中的内力,一边又自我试验各种法术,虽然人为万灵之长,但修炼可没有什么捷径,只能靠日积月累的不断折磨自身,才能突破自我,突破人类极限,进入一个新的、神秘的世界,当然了,在外道中也确有一些能快速提升修为的法术,但那些多是损人不利己的邪魔手段,比如吃婴儿的脑子、喝孕妇母乳、炼人丹、立血池、树京观、建白骨塔……此外,据说还有吸人灵气的大邪术,不过听说此术非常的危险,一个不小心就会爆体而亡,毕竟这不是你自己修炼、凝聚出来的灵气,虽被邪术引入到体内可以暂时使用,但其会和你体内的灵气产生各种排斥,这就好比两块磁石一般,运用得当,自然还好,运用不当,玉石俱焚!修行界的功法那是层出不穷,有的人为了修炼到更高境界,真的是不择手段,传闻有些邪修还会将同门甚至全族亲人做成血傀儡,骨傀儡、肉傀儡、同心尸鬼、同心尸魔、亲子鬼虫、亲女鬼火、夫妻同煞……刘叔听闻二师兄讲说这些奇闻异事后,整个身体都起了鸡皮疙瘩,二师兄之所以要告知此事,一是让刘叔了解修行界的残酷和各类阴谋手段,好让他知己知彼、远而避之,二是告诫他,不要为了急于修炼就堕了外道,因为外道虽看着是修炼的快,但死的也快,那惨烈程度真的是万人存一,而正道那是前人一步一步走出来,虽慢了一些,但却稳如老狗!
此时,孙悟空经过了大师兄、三师兄、四师姐的不断蹂躏,已经突破到上品金丹境了,离元婴境也不过是一步之遥,这三星洞的几位师兄那都是妖孽一般的存在,据传前三位大字辈的师兄已突破了渡劫境,到达了传说中的陆地神仙,即伪仙境,这陆地神仙非是地仙,而是伪仙,他们虽无仙人之名,但却有仙人之实,可说是人界除了祖师外,最强大的存在,可他们虽有令人无法匹敌的力量,但因为没到圣人境,便不能打破天地法则,所以他们也只能施用渡劫境的力量,不过伪仙境肯定比普通的渡劫境强者厉害了不少,其真实战斗力一般是可抵挡一到三名上品渡劫境的,而四师姐由于天赋极好,所以她虽不是大字辈弟子,却也达到了陆地神仙境界,并且四师姐还是天生媚骨,寻常人看其一眼都会把持不住,这众弟子中,也只有大师兄和孙悟空敢正眼看她,孙悟空吗?自然是因为它本是只猕猴,故四师姐的魅惑众生对它毫无作用,众弟子中四师姐最是喜欢和大师兄呆在一起,因为她觉得只有大师兄才是真男人,而刘叔自从他长大以后,便不敢再看她了,而据二师兄言说,四师姐乃是出身于八大家族的姒家,故才美的不可方物!
听闻孙悟空现在正向元婴境冲击,刘叔的心情一下就跌落到了谷底,自己可比孙悟空还早一些入门,可如今他们二者却是天差地别,虽说孙悟空是天生地养的灵物不假,可这修炼的速度也太使人羡慕嫉妒恨了,好在众师兄对于刘叔这位童子还是挺照顾的,听闻刘叔心情有些不好,那个平日里除了修炼就是闭关修炼的,五师兄拉智迩竟也破天荒的来看刘叔,他对刘叔说道“修炼这事真急不得,当年他入门也算早的了,但相比智字辈的其他弟子,他的修炼速度就和乌龟一般,后来祖师对他说有些事急不得,他之所以修炼的慢,是因为他还没有打开窍门,人的头顶有一道门,既叫囟门又叫窍门,有的人闭合的早,有的人闭合的迟,有的人先天不足,甚至一辈子都闭合不了,而他就是非常迟的那种,可待他一开了窍,读书、学习皆是五行并下,而修炼速度更是倍道而进,所以你虽然心里急,但先不要急,祖师所收的弟子就没一个差的,你看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四师姐那都是妖孽中的妖孽,我这些年也是不断玩命修炼,方才赶上了他们一些。”刘叔闻言,心情立刻就好了许多,随即他又拱手向五师兄恭候道“看来要不了多久,五师兄也能做了那陆地神仙了!”
俗话说得好,领导的童子,那便是二号领导,所以众师兄平时除了听课、修炼外,皆会特别的关心、关注刘叔,刘叔被一群师兄、师姐哄了一遍后,心情也确实好了一些,其实他自然知道其和孙悟空之间,肯定是没法比的,虽然他入门是比孙悟空早,但孙悟空在其出生前,已领跑不知多少年了,他自然是追不上的,如今孙悟空的境界那是突飞猛进,怎么都追不上了,不过长年累月大家住在一起,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刘叔也常常会去向孙悟空请教一二,你别看孙悟空修炼是快,但它的境界在祖师门下却是最低的,所以刘叔去向它讨教正是合适,这是因为孙悟空也是从筑基修炼到了金丹,直到如今的金丹境上品,而孙悟空本就生性淳朴,见到刘叔来,总是非常欢喜,对刘叔也从来不摆什么架子,只是和众人呆的久了,它也会调笑刘叔几句,童儿你要加油啊,再不抓紧点,那你就只能看到我的红屁股了,这话带刘叔气的浑身难受,打又打不过,气又气坏了身体,刘叔只得在夜里玩命修炼,然后躲进被窝怀疑一会人生,又再大哭一场,最后待哭累了,就睡着了。
原本,刘叔还以为人的思维能力,应该会比大多数的动物都要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和孙悟空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学习、分享之后,刘叔就发现这孙悟空在修行之路上,竟会另辟蹊径!你要说它离经叛道、堕入外道吧,倒也不至于,就如祖师所言“条条大路,通大道,总有一条是适合自己的。”但你要说它走的是大路吧,却总感觉又有些别扭,带点猴性,调皮任性,又好奇,又骄傲,又冲动……反正各种毛病,但每每遇到修炼问题,竟总能被其独辟蹊径的闯了过去,这让刘叔也不得不服,如今刘叔与孙悟空入门皆已有十年了,在这十年时间里,刘叔也从孙悟空身上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妙处,由于他本就幼年入门,所以经过十年的陪伴、互相影响,刘叔也不再像入门时那么按部就班了,现在的他,总是会寻求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除此之外,刘叔还发现自己跟这猢狲呆的实在是太久了,如今他还沾上了点任性妄为的性格,以至产生了许多胆大包天的想法,不过人和猴终究还是不一样的,人类有一个大优点,那便是能靠着意念控制住自己,而动物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狗就改不了吃屎!所以在人类的世界,有些人往往会在最后的时段,突然醒悟过来,然后开始向神灵不断忏悔,或者利用手中的财富、资源,去做许多善事,以求能在走时,落个心安!
这一日,祖师正在讲《道德经》与《德道经》,祖师念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弟子在坛下也跟着读,读了几遍后,祖师又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众人摇头晃脑的跟着朗读,待读了几遍后,却是各有所想,此书乃老子所著,而老子便是太上老君在人间的化身,老君乃人教教主,故此二书便是专为人族所著,可古往今来能通晓此书的那是风毛菱角,所以老君虽是三清之首,却只有玄都大法师这一个弟子。
祖师读完了二经之后,便向坛下弟子问道“经文说,道很玄,不易解释,那么这个‘德’,又是什么意思呢?”坛下的弟子们闻言,有说道德的意思,有说仁爱的意思,有说五行相生、相克的意思,其回答各不相同,祖师向下望去,又望着孙悟空道“悟空,你以为这德,是什么意思呢?”孙悟空想了想方答道“弟子认为,每个人从普遍的道中,理解的或者获得的一些东西,便是德。”祖师点点头,随即又去问刘叔“童儿,你认为什么是德?”刘叔也是想了想说“这德和道,既写在一起,且道在前,德在后,这肯定是有道理的,所以弟子认为,当你理解了道,那便会在道中,看到那些需要遵守的规则。”祖师闻言又问大师兄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路大非答道“只有德行匹配了,方可证道。”祖师哈哈大笑,又对着众弟子说道“你们看,只单单一个德字,便会有这么多的解释,所以修行之路上,常有崎岖和弯路是正常的。你等不必慌张,虽然你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大道包容了天下所有的道理,你们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也不需非找到最正确、最方便的那条路,只需认准了,一直走,终究还是可以得道的。”众弟子闻言皆拱手称是。
等过了几日,祖师又开始为弟子们讲庄子之学,这位庄子,在世俗界,倒是名声不显,但在修行界,却是赫赫有名,因为他乃是近几十年里,能将道学融会贯通的第一人,而他提出的“内圣外王”的思想,更是影响了无数学派。此时祖师念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祖师读过一遍后,众弟子又依旧在坛下跟着读了一遍,此种教学方法乃是祖师自创之法,说是大声朗读可以增加他们的记忆力,而老师读一遍,学生再读一遍,有心之人还能发现许多玄妙之处,比如老师读到某处时,会故意停顿一下,有的时候又会降低音量或者提高音量,刘叔在听读时也发现了其中奥妙,老师读时,他们就好像被带到了鲲鹏满地的世界,而待他们读时,那幅景象就更加的清晰了。
祖师读完庄子之学后,再次问道“你等说说,庄子著作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大弟子路大非忙拱手答道“弟子以为庄子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即达到天人与我并生,万物和我一的境界。”祖师笑笑又问道“那如何才能达到?”路大非答道“只需无欲无求。”祖师点点头,又看向自己的二弟子米大乐,随即问道“大乐,你以为了?”米大乐答道“弟子觉得庄子的思想,除了大师兄所言之外,也有点清静无为的意思。”祖师闻言面露喜色的问道“哦,那何为清净无为?”米大乐想了想道“凡事,应随天之时,地之利,人之心,这样顺势而为,不加以过多干预,也不要为了求名、求利,而改变了水的走势,如此自然便能水到渠成,达到大圆满境界。”祖师点头,随即又看向三弟子加大列问道“大列,你以为呢?”加大列答道“弟子以为,庄子的思想更在乎人之本性,并很是讨厌那些繁琐无用的礼和法。”祖师又问道“哦,怎么说?”加大列继续说道“人出生便自由的啼哭,自由的睡觉,而礼和法却像两条锁链一般,将人性牢牢捆住,长久之后,人类又哪有自由本性可言?故庄子死后,其国遂灭!诶,庄老最后的一丝牵挂也没有了,最终化为蝴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祖师点头道“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便可知晓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他还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而有道德、学问的圣人,也无意于求名。”众弟子闻言,皆称领会。
过了几日,祖师又召集弟子,开始讲读《连山》、《归藏》、《周易》,祖师开念道“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育,山气为止,金气为杀。”念完,祖师问悟空道“猴在五行属什么?”悟空答道“猴为申,申属金,所以猴在五行中,为金。”祖师又问“那你可知,为何你乃石生?”悟空立刻道“石为土,土生金,猴属金,加之花果山附近皆是猕猴,所以我才出生于石,化为猴。”祖师点头又问“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出生的吗?”孙悟空道“是有风吹开了石头。”祖师问道“为何一阵风,就能使你所在之石,孕育出你?”悟空答道“风属木,木克土,所以……”悟空说完,又“咦”了一声,因为孙悟空此时已经想到,当年花果山的那块石头怎会那么巧妙?据它回忆,自己身边的通臂猿猴曾说“那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上有九窍八孔,九宫八卦!”现在再想一想,咦,怎么会这般的玄妙?我在石中不知多少年,怎么突然来了一阵风,就将我吹出?那么这风,又是从何而来?还有那通臂猿猴又为何要让我出山拜师?
孙悟空回答之后,便在坛下开始胡思乱想起来,而祖师却没有点破其思,继续说道“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故诸多事物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所以,世间的事物虽然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些皆是规律!至于定数和变数,则可以通过今日所读的这三本书来堪破一二,比如占星观象,八卦九宫,龟贝卜算,八字看相,奇门遁甲等等……”孙悟空此时已收回了心思,见师父在说易经之学,便赶紧收了心思耐心听讲,但诸多疑虑,依旧存于心中!不过祖师既说可通过这些方法,来勘破定数、变数,那自己能不能通过这些方法,反推自己的出山之谜?想到这,孙悟空听的更入迷了,而众弟子听闻能勘破定数,自然也接用心听讲,因为定数不可怕,但变数实在是修行者的大忌!待到祖师将三经说完,便让众弟子们互相使用看相、卜算、梅花易数、六壬神课、太乙神数等手段,刘叔在旁看的无比羡慕,由于他的修为境界实在太低,如今的他只学会了最基础的替人看相,而那些什么占卜测算、寻仙求缘、吉凶祸福等,他皆是一概不会。
过了几日,祖师又开始大讲《神农百草经》、《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等医学方面的书籍,只见祖师大声道“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祖师说完,又向大师兄问道“阿非,修行者平日除了修行,还当勤练哪些本领?”路大非立刻答道“一为吐纳之法,二为内丹、外丹法,内丹主修气(炁),外丹则分为天丹、地丹和人丹,此即世人所说的炼丹术,或称金丹术、炼金术。其中最重要的,除了珍贵、稀有的各类材料外,便要看个人的炼丹水平了。”祖师点头,又向二弟子问道“大乐,修行者若受了伤,除了丹法、医术可医治外,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米大乐道“可使符法来解,比如符法中有一种祝由术,就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祖师满意的点点头,向刘叔问道“童儿,尸厥(假死)之人该如何救治?”刘叔答道“当年扁鹊先生曾经治过此病,若童儿记得不错,只需以长针扎入头顶百会穴,便可治疗。”祖师点头,继续向众人说道“《黄帝内经》记载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随即,祖师又向三弟子问道“大列,医术主要分为几种?”加大乐答道“可分方剂、针灸、灵疗者三大种类,但若想治疗的快,还需借助先天八卦等手段,至于灵疗等神仙手段,那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弟子光学祝由十三术,已是头疼不已,更别说还有鬼疗十三针、开颅、破体、换血、理经络等等惊世骇俗的医术了。”祖师微笑道“医术若是学好了,以后用来救人治病,那可是功德无量之法!他日,你等要是缺了功德,便可利用医术行善,让你等快速获得功德。”加大列苦笑道“弟子愚笨,但仍会潜心学习医术。”祖师点点头又道“这本《黄帝外经》,记载了上古时,神医俞跗留下的一些奇特治疗手段,除此还阐述了许多本源——比如气是如何贯穿人体,人又如何在自然中感应气、阴气和阳气是如何协调转换依存统一的?又如何以五行为框架,形成特有的五行归一。”众弟子忙点头称是,这时祖师又对四弟子伽智娅问道“小娅,你的五行归一,练到哪儿了?”伽智娅答道“弟子方习得与火同一。”
过了几日,祖师又开始念讲《阴符经》,祖师对着坛下讲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祖师读完后,众弟子皆跟着读,随后祖师问道“此书主要讲明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并说非深于道者不能学。它说天有五贼,那么这五贼又是什么?”坛下五弟子拉智迩拱手答道“回师父,这五贼是命、物、时、功、神。贼命以—消天下,用之以味;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贼时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贼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贼神以一验天下,用之以大小。”祖师满意的点点头,又问孙悟空道“那五贼之中,谁最要注意?”孙悟空答道“古语有云‘天之五贼莫若贼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况于人乎?’后来,弱小的周武王验证了贼神之理,并打败了强大的商王,可见它的破坏确实是太大了,连天地都无法阻止它,又何况那些弱小的人?”
过了几日,祖师又开始与弟子念起《阿含经》来,大家念诵了几遍之后,祖师方道“一时佛在王舍国、鸡山中,佛便告比丘‘人居世间,一劫中生死,取其骨藏之,不腐不消不灭,积之与须弥山等,人或有百劫生死者或千劫生死者,尚未能得阿罗汉道泥洹。’佛告比丘‘人一劫中合会其骨,与须弥山等,我故现其本因缘。’比丘‘若曹皆当拔其本根去离本根,用是故不复生死,不复生死便得度世泥洹道。’佛说如是……”祖师读了好几遍,说道“讲了这么久的道学和西方教学,估计你们也发现了。中原的老子和西方的释迦摩尼,都是顺应天时、天道所出,因他们皆是天道的弟子,所以这二者虽是远隔重洋万里,但二者留下之学,在某些方面,却是颇为相似。西方教有句话说人依其慧根,可分为三品,即:顿悟道、超越道以及次第道,顿悟道者只需同时了解了所有的法则,即可入佛。经中又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原本这个世界是没有的虚幻的,就是因为我们身口意三业产生的现象,才有了我们这个世界,所以要通过我们的修持,消除我们的业障,日后自然就回归大空,回归我们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