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之上,刘叔每日以筑基法术吸入大量的天地灵气,这筑基法术虽强,但这云山也只是一座小山,高度不够,灵气不纯,于是刘叔也就只能吸入一些纯度不高的天地灵气为己所用,而这就使得他的修炼进度立刻慢了下来,刘叔也不禁感叹道“那斜月三星洞真是一处洞天福地,我这云山和其相比,真的是应了那句话,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由于进阶筑基境,必须得让自身的灵气不断增加,达到极致方可,原来这天地灵气被法术吸入其体内后,会因为人体相生相克以及各种排斥的原由,导致灵气并不能被刘叔完全吸收、转化,最后只有一小部分天地灵气,会受刘叔体内的灵气吸引,而被其收入体内,并且吸收的这些灵气由于纯度不够,所以大部分都变成了内力,只有大部分才能成为灵气,储存于刘叔体内,
天长日久,刘叔体内的灵气也会得以慢慢增加,直至极致。而随着体内灵气、内力的慢慢增加,刘叔从《剑道》领悟出来的三乘剑术,也用的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云山终究只是一座小土山,刘叔能从天地间吸收入体内的天地灵气,实在是太有限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刘叔终于感应到自己似是要突破在即了,可还是缺了那么一点点,就是死过都冲不过去,刘叔也不知是此地灵气不足的原因,还是自己修行的时间不够?
想当年,师兄们也曾多次提起过,这修炼到一定程度,确是会遇到瓶颈,而这时候就应该听从祖师之言,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碰一碰,冲一冲,以寻找一份机缘,一个契机……刘叔想到这,便算了算,如今自己在云山已呆了大半年时间了,这大半年里除了每日刻苦修炼外,刘叔还会回到中阳里,替刘季在沛郡(县)四处造势,于是沛县许多人都传说,自己在刘季的身上竟看到有龙在盘桓,这一传十,十传百,那刘季便渐渐成为了沛县的名人,最后就连那个高傲无比的沛县大哥——王陵,都主动关注起那个中阳里刘季了,此时刘季本该是大放光彩的时候,但他却已被刘母送去书院读书了,刘母也是托人多方打听,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把刘季送到了丰邑乡的“马公书院”,这所书院的院长——马维,在沛县也算小有名气,确实是个挺有学问的老学究,而卢绾听说刘季要去马公书院上学,于是没过多久他也托人一同来到了马公书院上学,刘季本就不爱读书,正无聊的要命,突然有了卢绾相陪,自然是十分的高兴,而二人同入书院之后,那卢绾总是能赢得马维夸奖,但马维却也不讨厌刘季,因为刘季虽然顽劣、任性,但许多学问他是一听就懂,一教就会,只是刘季不爱听老先生在那子曰、子曰,他还大声说“不听不听,王八念经。”马维夫子知他聪慧,虽气的吹胡子瞪眼,却也很少恼他,只是刘季老追问“黄金屋在哪?颜如玉又在哪?”时,马夫子才会跑出年轻人的速度,追上刘季给他一板子。
云山上,刘叔觉得既然此路不通,那便听从祖师之言,出山历练一番吧!不过要往哪个方向游历,倒也是个头疼的问题?先前他只懂得替人简单看相,而这段时间里他又学会了简单的卜卦,于是,刘叔就决定给自己卜算上一卦,刘叔使用的卜算道具是一副龟背,而这也是卜算工具中,最常用的一种东西,
因为龟常被认为是一种神物,所以用来卜算最是灵验,曾经古时有一位帝王竟饲养了数百只灵龟,为的就是能事事占卜!而他每个月都要用掉上千只的龟,除了灵龟外,还需要一盆蓍草和一根铜棒,净面洗手之后,点燃蓍草,烘烤铜棒,然后把炙热的铜棒插入龟壳,龟壳顿时“噼里啪啦”作响,炸裂出一道道裂痕,最后最长的那道裂痕,便是卜算所指,刘叔忙了一阵,见卦象上的方位指北,于是他又测算了一下,这个方位,似是二十年前曾经鲁国的方位,而昨天刘叔刚巧读过孔丘的各般大作,于是刘叔就坚信自己的机缘必在那处,并且云山离陬邑也不算远,交通还挺方便。于是刘叔便收拾了一番,藏好《剑道》后便下了山,来到云山附近的那座城镇,寻找到镇里的马车行,问清了价格以及出发时间后,刘叔便呆在马车行,等待开车的时间了,闲着无聊,刘叔就与车夫聊天,原来自儒学成为天下显学后,不少儒家弟子或是普通百姓都慕名前往孔府参观、拜访,于是,云山镇方才开了一条专门去往孔府的马车线路。
没过多久,刘叔便跟随众人上了一辆宽阔马车,一路向着陬邑方向行去,不一时马车走到关口,守卫正常盘查,原来此地虽是楚国地界,不过再往北走便是他国的地界了,所以这里的关口才会有守卫盘查,一番查验后,每个人照身贴都确认无误,马车就继续向前行,由于旅途遥远实在无聊,刘叔便和车中乘客开始闲扯陬邑的孔夫子以及他的诸多故事,这其中有一个是陬邑本地人,他见众人无趣,便主动说道“那位孔夫子在教书育人方面,还是挺成功的,他死后,其门下的三千弟子,皆按照孔老所教,守墓了三年,才纷纷各自离去,而他老人家最喜欢的弟子子贡,竟又守了三年方才离开,实在是让人敬佩。”众人闻言有些不解的问道“孔夫子一生都在教人复礼,所以他的弟子自然是懂得尊师重道这个道理的。不过,这位子贡先生为何又多守了三年啊?”那人道“子贡先生解释说,孔师曾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故而他才又多守了三年。”刘叔拍手道“名师出高徒,确也不假。那么这位子贡先生,肯定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了吧?”那人却摇摇头道“非也,非也。夫子曾问子贡‘你与颜回谁更优秀?’子贡说‘我端木赐又怎敢和颜回相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所以从此话可以看出,子贡觉得众弟子中,还是颜回更加优秀。”
这时,马车上另一人说道“非也,非也。这乃是子贡先生谦虚的说法,你还年轻,恐怕也不知道当年在鲁国曾有这样一段对话,鲁国的大夫孙武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知道后,就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老师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后来,鲁国的大臣陈子禽听到此言后却说‘子贡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他强吗?’所以在当时,许多人都拿子贡先生与他的老师孔夫子来做比较的,所以我以为,子贡肯定是强于颜回的。”众人闻言又问“哦,您为何这么说呢?”那人又道“子贡当年常相鲁、卫,经常出使于列国,而各国也皆待之以上宾,可以说,他的地位真是显赫一时,而且子贡还有一副伶牙俐齿,因为他每到一处,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每每皆要附带宣讲他老师的那一套理论和主张,在当时,孔夫子的思想并不怎么受重视,但经子贡先生一说,那些个国君、大臣便得给点面子,听上一听的,后来也正是靠着子贡先生的推广,方才有一部分人将孔夫子,认作为良师,并且他们还以子贡为目标,开始试着接触儒学,以至于到了今日,方才有了天下显学之名。”众人闻言,皆觉子贡确是当得夫子弟子第一人。
此时,车上另有一人也道“你说的对,在我们陬邑,确实是有这么一说。此外,子贡先生还是天下一大大有名的儒商,而这也是其他弟子不能相比的,在当时,鲁国曾有一条规定,那就是:鲁国人在国外沦为了奴隶后,若是有人能把他们给赎出来,就可以前往鲁国国库,找国家来报销赎金!后来子贡先生在国外出使时,顺手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可他回国后,却拒绝收下国家的赔偿金。”前一人说道“子贡先生实在是太有钱了,所以根本不在乎那点赔偿金。不过孔夫子后来又教育他说‘端木赐,你这么做,可不是什么好办法啊!因为从今以后,鲁国人就可能不肯再替那些已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你想,如果当时你收下了国家给的补偿金,这也并不会损害你的道德和价值,但你若是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那么鲁国的国君便很可能先是表彰你,然后又要国人向你学习,或是从此就不肯、不愿再报销赎金了。那么从此之后,国人也就不愿再去贴钱赎人了。’”刘叔听到这,不禁想起《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并故意用某种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德行,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此时最先说话的那人也道“子贡先生确实当得‘尊师重道、谦谦君子’这八个字,我听我家的老人说过,这位子贡先生可真是了不得!当年齐国的家族首领田恒,想要在齐国发动叛乱,但他又害怕高张等人的势力,于是田恒便想令这些人去攻打鲁国,自己则乘机作乱,孔夫子听说了此事后,就十分的担忧,后来他的弟子——子路、子张、子石等皆请求老师派遣自己去救鲁国,但夫子却不肯答应,后来唯有子贡请命,夫子这才点头同意。待到子贡先生见于田恒后,就说‘鲁国国土很少,城墙也小,国人更是又穷又愚昧又无知,您说您攻打鲁国,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只怕齐国是损兵折将之后,却啥也捞不着,最后还要受到其他诸侯国的嘲笑和敌视!如今,齐国和晋国一样,忧患皆在国内,在下以为要想解决忧患,就应该去攻打那些强大的国家,比如说吴国,如此才能凝聚人心。’田恒闻言却是不以为然,子贡见状,又说‘我听说,贵国国君多次想授予您一个封号,但至今却未能封成,此乃因为齐国朝中的许多大臣都反对您。这次您带兵前来攻占鲁国,是想扩充齐国的疆域,获得无上的荣誉和名声,这次若是打胜了,那么齐国的国君就会更加骄纵,毕竟齐国成功占领了鲁国的土地,同时,齐国的大臣们也会更加尊贵,因为就和授与封号一样,他们这些人,是不会让您得到任何好处的,反而最后为了夺权,他们该会污蔑您如今功高盖主,恐怕不久就要作乱!如此一来,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十分的危险了!’
田恒闻言,大惊道‘您说的确是非常有道理,可是齐国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此时我若下令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那么大臣们肯定会怀疑我,这该怎么办好呢?’子贡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您先下令按兵不动,不要立刻进攻鲁国,之后,由我来为您出使,面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攻打齐国,如此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闻言,立刻就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子贡先生见到了吴王之后,就说‘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正欲攻打只拥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可齐国拿下鲁国后,必会和同样强大的吴国来一争高低,所以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但是大王若能派兵去援救鲁国,到时我们两国齐心协力,肯定是能打赢齐国的,如此一来吴国仁义之名必将响彻天下!并且两国联军攻打齐国,对于吴国也是十分有利的,一来可以镇服强大的晋国,二来您如果能派兵保存了正在危亡的鲁国,那实际上就等于阻阨了强齐的扩张,这个浅显的道理,聪明人肯定是不会犹豫的!’吴王闻言,却道‘你说的话十分有道理。可是吴国刚和越国进行了一场大战,如今我若是派兵去帮助鲁国,那么越王必定会乘机报复!不如还是等我先降服了越国,然后再去照你的话做!’
子贡忙道‘越国的力量不如鲁国,吴国的力量也比不上齐国,大王如果把齐国搁置一边,而去攻打弱小的越国,那么要不了多久,齐国便可平定整个鲁国了。到那时,大王很可能就会受到齐国和越国的两面夹攻,大王,忧虑者,越国也,既如此,端木赐愿为大王去会见越王,并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一同攻齐,如此一来,大王既可借拯救鲁国之事,来树立吴国的道义,又可借保存越国之事,去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并且援助鲁国,去攻打齐国,还会施加晋国以威力,到那时,各国的诸侯一定会竞相赶往吴国朝见,而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便要成功了,大王也必能名垂青史,令后人仰视。’吴王闻言顿时大喜,而子贡随即又去拜见了越王,当时越王勾践听闻子贡先生要来越国,便立刻令人清扫了道路,随后又派人去郊外迎接子贡,之后,他更是亲自驾驭着车子,来到子贡下榻的馆舍,致问子贡‘越,是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大夫怎么屈辱自己庄重的身份,光临到这里来了啊!’子贡答说‘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吴王心里想要这么做,但又害怕越国会乘机报复,所以吴王就决定要速速发兵先灭了越国,然后再派兵去援助鲁国,我听说了吴王心思后,私下以为,若是越国被吴国灭了,那这就是我的罪过了,所以我说服了吴王,方来见您。’
越王勾践一听吴国竟要灭了越国,心知如今的越国,肯定不是打不过吴国的,于是他听罢立刻叩头到地拜说‘我曾不自量力,才会和吴国交战,当时我被围困在会稽,对吴国的仇恨那是深入骨髓,这些年,我日夜唇焦舌燥,只打算和吴王一块儿拼死,完成我的愿望。可是若是现在吴军倾巢攻来,那我国必然无法抵挡,今日还请大夫教我!’子贡见越王对自己敬爱有加,并自降身份亲自前来,便道‘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早已难以忍受,加之吴国这些年已是多次出兵,弄得士兵疲惫衰败早已不能忍耐,而吴国的百姓嘴上虽不说,心中也皆是怨恨国君,吴国内部变乱,也只是时间早晚罢了。我听说伍子胥因谏诤被被杀死,而太宰嚭执政当权后,就顺应着国君的过失,用以保全自己的私利,如此来看,吴国的国力必将走向下坡。依我之言,大王应立刻出兵辅佐吴王,以投合吴王的心志,然后利用重金、宝物、美人来获取他的欢心,随后再用谦卑的言辞尊敬他,以表示对他的礼敬,那吴王就一定会放弃灭了越国,而去攻打齐国。那么之后的那场战争,如果吴王不能取胜,便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而若是侥幸打胜了,那吴王就一定会带兵逼近晋国,到时,还请大王派我北上去会见晋国的国君,说服他共同出兵,攻打吴军,这样一来,就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等到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了齐国,其国内的重兵又被晋国重重牵制,到那时,大王便可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发兵攻打它,如此就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闻言非常高兴,于是就答应会照计行动。随后为表感谢,他又送给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但子贡先生却没有接受,就这样走了。
等到子贡先生回到了吴国后,便回报吴王说‘我已经郑重地将大王之言,告于越王,越王知道后,非常惶恐,他说‘我很不走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后来又不自量力,触犯了吴国而获罪,最后,军队被打败,自身受到屈辱,栖居在会稽山上,使得整个越国都成了荒凉的废墟。如今,仰赖大王的恩赐,使我能够捧着祭品,祭祀祖宗,我勾践至死也不敢忘怀,所以怎么会另有其他的打算!’吴王闻言也是十分的高兴,等过了五天,越王果然就派了大夫文种以头叩地拜说‘东海役使之臣——勾践谨派使者文种,来向大王问候。如今,臣私下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暴,扶持弱小,困扼残暴的齐国,以安抚大周王室,臣为了能报大王之恩,特请出动越国境内全部的军队三千人,并且臣勾践愿亲自披挂铠甲、拿上锐利的武器,在前面去冒箭石的危险,为大王效那犬马之劳。为了表达臣的心意,臣派了越国卑贱的臣子文种,进献祖先珍藏的宝器,即:铠甲十二件,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等,以用来作为贵军的贺礼。’吴王一听越国将出动全部兵力帮助自己伐齐,而那越王还要亲自为自己冲锋陷阵,并且还送来的如此多的珍藏宝器,自然是非常高兴,于是,他又把文种的话,一一告知于子贡。
子贡先生听说了此事之后,就劝道‘大王,不可。如今大王您已调动了人家所有的人马,却还要人家的国君也跟着出征,这若是被别人知道了,肯定会说您不讲道义。所以我私下以为,您可以接受越国的礼物,并允许越国派出军队,但越王,就不需随行了吧!’吴王闻言,立刻就同意了子贡的建议。于是没过多久,吴王便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而子贡此时又来到了晋国,接着他就对晋国的国君说道‘我听说,不事先谋划好计策,就不能应付突然而来的变化,不事先治理好军队,就不能战胜从天而下的敌人。如今齐国和吴国即将要开战了,若是与齐一战,最后是吴国取得了胜利,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带着他的军队逼近晋国;而吴国若是不能取得这场胜利,那么越国必定会趁机扰乱它。’晋国的国君闻言,便决定留下子贡好好商讨……等到吴军北上联鲁攻齐,没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齐军竟很快就被联军给打败了,而田恒也乘机唆使齐国大夫鲍息弑杀了齐悼公,并拥立齐简公继位,新君继位之后,田恒(田成子)和阚止便就任了齐国的左右相,可没过几年,田恒又再次发动政变,杀死阚止和齐简公,并拥立了齐简公的弟弟为新的国君,如此一来,田恒终于独揽齐国大权,后,又尽诛鲍、晏诸族。
等到权臣田恒杀害齐简公的消息,渐渐传出之后,孔夫子立刻就斋戒了三日,随后他又请求鲁公发兵讨伐田恒,可鲁公闻言却表示鲁国实力弱小,又让孔夫子去问季孙肥……后来,周安王竟正式册命田恒后裔——田和,为齐侯,从此,田氏代齐,齐国便姓了田!而吴王夫差一听那齐悼公竟被奸臣所害,顿时便兔死狐悲的,在军门外痛哭三日,随后他又下令准备从海上运兵攻齐,不过吴军并不善于海战,所以吴军很快便被齐军给打败了,等到吴王夫差领兵回国后不久,竟又召集鲁、卫二国国君,约在橐皋盟会,而越王勾践在得到了这个消息后,便趁着吴国精兵在外,带领越兵五千人,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这一战,越军一雪前耻,不但打败了强大的吴军,还俘获了吴国的太子友,吴人知道大事不好,忙向夫差报告了战败的消息,可吴王夫差害怕有人泄露消息,使得会盟的诸侯在得知了此事后,会转身对付自己,于是便怒斩七人于帐前,等到这场会盟结束之后,吴王见士兵已是疲惫不堪,便派出使者带上厚礼去与越国媾和,可没多久,越王勾践便再次领兵攻打吴国,并一举灭掉了曾经强大无比的吴国,吴王夫差后悔当年不听伍子胥之言,最后只得拔剑自刎,吴国也就此灭亡了。
子贡先生的这一次简单出行,最后既能保全鲁国,又扰乱了齐国,导致最后田氏代姜,此外,这次出使还间接的灭掉了强大的吴国,并使得越国称霸中原。”刘叔闻言叹道“窥一叶而知全貌,子贡先生的这一手祸水东引之计,使的实在是高,确是令人非常佩服!可惜,若是后世的儒者,能有子贡先生半分的才能,鲁国也就不会灭亡了!”车上之人闻言,都以为刘叔在真心夸奖子贡,却完全听不出他的弦外之音,接着,刘叔又向着那几人问道“听说孔夫子去世后,儒学竟分为了八派?”其中一人点头说道“儒学,后来确是分为了八派。”刘叔又问“那您知道,分为哪八家吗?”那人答道“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孙氏、仲良氏和乐正氏。”刘叔一听孔夫子死后,儒学竟然会分为八家,不禁心道,这是有多么大的分歧?看来那位孔夫子确实是有真才实学,只是这天下显学一分为八,自己该先去哪一家呢?想到这,刘叔也不禁有些唏嘘不已,此时,马车上的另一人闻言,也搭话道“传说孔夫子死后,鲁公还专门为其写了一篇文章,以祭奠孔老夫子,文章说‘为什么苍天会如此不公,不肯留一位智者在我身边,好让我成为一个好国君,让我的百姓安康幸福……当下我是既孤独又忧愁,想学习也没榜样,治国也难……’”
刘叔听到这突然就想笑,因为他觉得这位鲁公还真是个杰出的作秀能手,这时,另一人又道“自周公之后,礼乐传统保留最好的便是鲁国了,可后来,鲁国竟也开始利用法家思想治国,诶,孔夫子活着的时候,不得重用,死了,倒成了典范,真的是……哦,对了,我听说鲁公曾在一次打猎时,竟捕捉到了一只麒麟!也不知此事是真是假?”刘叔闻言,立刻就留了个心眼,心道这倒是一条十分有用的信息,之前,刘叔也曾在三星洞的众多古籍中,看过关于孔夫子的一些奇异传闻:相传孔丘的母亲在怀着孔丘的时候,准备去往尼丘山上祈祷,等上到山上的时候,孔母竟遇见了一只圣兽——麒麟,更加巧合的是,当时孔母突觉腹痛难忍,不久就诞下了孔丘,由于孔母去往的地方正是尼丘山,所以便给孩子取名为——孔丘。刘叔此时想起了这件事,便又细细问起那人,可那人也是道听途说,不知麒麟之事是真是假,这时另有一位颇为知情的说道“当年,鲁国叔孙氏的家臣鉏商在一次打猎时,偶然捕获了一头麒麟,但当时在场之人皆不识得麒麟,好多人还把麒麟说成是一种怪物,后来就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已是风烛之年的孔夫子,孔夫子闻言,立刻就赶去,并看到了那只已经奄奄一息的麒麟,之后,孔夫子倍感伤心,又忙命人对那麒麟加以救治,奈何麒麟因惊吓过度,没过多久便死了……”
这时马车一路颠簸已是到了陬邑,这座陬邑城本是鲁国的国都,如今已经改名鲁县了,传闻这里还是黄帝生地、神农故都、商殷故国……乃是神圣地。刘叔下了马车,与车上众人挥手告别,经门卫查勘了照身贴后,便进入鲁县之中,鲁县,作为鲁国曾经的都城,到了如今也还是非常的热闹繁华,两行商店琳琅满目,路上行人也是络绎不绝,若拿沛县和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刘叔随即就找了一位路人,询问孔府方位,便一路赶往孔夫子的故居,等到了地方,刘叔才发现,此地已经从印象中的孔家小屋,竟扩建成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庙屋!原来孔夫子死后,那鲁公不知是不是心里过意不去,还是因听了子贡先生之言,于是在孔夫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鲁公竟派下旨意要为孔夫子盖一座庙屋,以供养夫子后人。当年,工匠刚开始盖的时候,总共也就盖了三间,但后来孔夫子的许多弟子,不知是感念师恩还是想报团取暖,皆搬来此处要与夫子的后人一同居住,于是孔府周围是越盖越多,渐渐的,便成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庙屋,而里面住的,除了孔夫子的后裔外,便是众门生弟子的子孙,后来,或正是因此,儒学才能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之显学,而其中,又以西河学派、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这三派,在如今最为流行。
刘叔顺着路人指引,穿过一片高低房屋,总算是找到孔夫子庙屋的正门,与门人通了自己名姓之后,没多久,就有一人出来,询问刘叔来意,刘叔回说自己慕名而来,孔府中人对这类人也习以为常,就说这几日府中有事,不便见客,刘叔就说自己从很远的地方过来,那人见刘叔也是楚国口音,就说要想进去也不难,得先背诵夫子的文章,此事对于刘叔来说,自是易如反掌,于是在背诵完一部分文字后,刘叔便被那人请入了老宅之中。进入夫子宅中,过了石雕照壁以及一处玄关,便见前方案台上正供着孔夫子的灵牌,后面屋内两旁放有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车服、礼器…
见到案台上的灵牌,刘叔立刻便深施一礼,夫子能提出重民轻利、为政以德、君民和谐的思想,以及后世弟子能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足可看出夫子和其一众先贤弟子既有学问,又有骨气,更有善心仁义,只是夫子死后,由于儒学太过博大精深,故而发生了分歧,加之夫子家皆是一脉单传,使得各路儒学思想为求正统,开始争芳斗艳,就这样,经过数代的思想撞击,以及与其他学说的互相比较辩论,这才使得儒学问鼎诸学之巅峰,而为了使儒学更加实用,能被君王们认可,历代儒生们便不停修改儒学思想,变的开始强调社会礼仪制度,并用儒学思想来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
此时,孔府众人听闻家中来了一位气质不凡的公子,并且对夫子之文章更能倒背如流,于是一下就来了不少人,想看看,是不是哪家王宫贵公子来了,如此先混个脸熟,或许也能结个善缘,等到刘叔一番非常繁杂的大礼拜完后,孔府下人就在其旁小声说道“刘公子,府上的老爷们都来了。”刘叔闻言抬头望向门外,见果然是来了不少人,于是只得一一行礼,花了好半天时间,方道“沛县后学——刘叔,今日特来拜谒。”孔家众人一听刘叔说出“后学”二字后,心里顿时皆有些失落,这时,人群中有一中年人问道“小公子,师承何处啊?看你年纪轻轻,能读的通儒学?”刘叔忙道“后学师从丰邑马公书院的马维夫子。嗯,孔夫子留下的学识,即使是子贡大夫都望尘莫及,后学也只是懂的一些皮毛而已。”刘叔刚说完,就有孔家人问道“那你读过哪些儒学典籍啊?”刘叔回答道“《论语》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弟子都已拜读过。”孔家众人闻言皆是不太相信,于是便有人欲考刘叔,结果普通的文章知识,刘叔那是对答如流,随后又有人问及许多难解之处,结果刘叔还是轻而易举的就回答了众多问题,众人见状忙说“快,请公子上座。”说完又向着刘叔行了一礼,刘叔回礼道“客气,客气!夫子之学博大精深,我也只不过学了点皮毛。”孔家人听言,皆是满脸欢喜,这时孔家家主——孔谦也听闻了此事,正进入老宅之中。
孔谦刚一进屋,便听到刘叔在那对答如流,竟丝毫没有停顿思考片刻,待他进屋,又看到刘叔正与孔家人争锋相对的辩论着,他见刘叔气质非凡完全不似普通百姓,不禁心中也有些吃惊,此子真不是什么贵公子?不像啊,这气质普通人家哪里养的出来?孔谦心里是这么想,可嘴上却说“啊,这便是刘公子了吧,我乃孔家当代家主孔谦。”刘叔见来了正主,忙施礼道“沛县后学刘叔仰慕夫子已久!今日前来,一为拜谒,二是我最近学儒,生了很多疑惑之处,我也问过书院的马维夫子,他不能答,便叫我前往孔府询问,来前,他说孔府中人皆是儒中高手,定能解我所惑。”孔谦闻言点了点头,来前孔府之人已将刘叔来路以及刚才试探之事说了一遍,孔谦听后,知道今日府上竟来了一位博古通今、八斗之才的小儒,他害怕这刘叔乃是外儒弟子假装,今日过来意欲羞辱儒学正宗,于是来之前已让下人赶紧去各个屋中,将这一代最优秀的弟子皆是请了过来,但孔谦见过刘叔后,却觉得此子应该就如其所言,确是想请教一些费解问题,于是便让刘叔稍等片刻,等到孔府内的高学们到齐之后,孔谦便让这些人与刘叔互证儒学,随后,刘叔便开始向孔府精英们,请教自己一些未懂难通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刘叔看书已能过目不忘,而解文、求新更是得心应手,若说思维敏捷,富有奇思妙想,自是人中翘楚,所以刘叔只不过才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孔府众才子们便被刘叔问的是满头大汗。
孔府家主孔谦见府上众精英学子竟被刘叔只一问,就问的是抓耳捞腮,摇头晃脑,不禁也有些汗颜,好在这么多年孔府上下一直都在解读儒学,并且还出现了子贡、颜回、孟子这样的大才,所以总还是有人能回答上一二的,众人拼拼凑凑倒还真的就答了出来,只是这实在是太费脑力,就这样一问一答中,刘叔也总算是问完了心中所有的问题,而孔府中那些才子各个皆是心里憔悴,恨不得现在就趟于地上长睡不起,反观刘叔,他吸收了大量驳杂难懂的知识,按理说他应该也很头疼,毕竟那些问题随便哪一个都值得研究、思考个十天半个月,谁知那刘叔却显得十分的轻松,众人见状心中也是大惊,要知道孔府中人虽是答了题,但那些答案,都是前人经过了不知多少年,才研究出来的,可一说于刘叔听,他似乎立刻就听懂了,这,这也太恐怖了吧?就这种天资水平怕也只有子贡、颜回可与其相比,诶,也是可惜,若是此子早生一些,定也能成为和孔门十哲一般的伟大人物,一番解答、辩论之后,刘叔确是获益匪浅,而孔府中的那些才子们,在今日也知晓了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孔谦在旁听了半天,知道学子们已经快扛不住了,忙道“诶,大家都说累了吧,且回去喝口茶,休息一会吧!”众人闻言,纷纷拱手,连忙起身而退,刘叔因感念解惑之恩,便一一向众人行礼称谢。
不久,硕大的屋内就只剩下家主孔谦以及刘叔两人了,孔谦见四下无人,突然笑道“我观公子非是常人,且斗胆猜上一猜,您应是一位方士先生吧?”刘叔闻言顿时一愣,忙问“啊?您老是怎么看出来的?”孔谦笑着解释道“夫子修改的六经里面,就有一本说及玄学的《易传》,作为夫子留存之学,我等宗府子弟自然是要熟读的,要不然就会有人拿此笑我家学不严。故而对于方士,我自是略知一二的,况且,儒学最早是起源于更加神秘的巫学,所以对于神鬼妖魔什么的,自然也是会知晓一些的。今日公子从沛县敢来本府,所问问题皆非常人所能想,所能及,以小公子之才就是孔门七十二贤怕也不及,故而我才大胆猜测您是一位方士,也或是术士。您今日前来,想来是修炼遇到了瓶颈,既然公子如此精通我门儒学,又对夫子如此推崇备至,今日相遇,也算有缘。所以我想代表孔府欲与公子结个善缘,府上藏有一夫子和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的拓本,今日便送于公子了!”刘叔一听这孔府内竟藏有老子与孔子的对话拓本,便知道这东西可不好接,这么个大人情,他日肯定是要还的!不过此时对于刘叔来说还是进阶筑基事大,于是刘叔忙应声道谢,说大恩不言谢,日后必报,孔谦大喜,便亲自从里屋取来一份竹简,刘叔小心接过翻开竹简,只见上面写道:
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出门拱手迎接。老子说道“扬起来的糠灰能够把人眼睛给迷住,迷了眼的人就会感觉天地颠倒四方位移;蚊子牛虻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你别看伤害好像不大,但咬得你也一夜一夜的睡不着觉。糠灰小咬危害都这么大,就别提仁义这面大旗了。仁义之说若是使用不当,甚至能把社会给搞乱喽,你想想你从早到晚的说仁义,可有君王愿听?你虽然与弟子们高喊恢复仁义,但是这么多年为何却没有被采纳?你呀,应该让天下人别失掉本质的淳朴,你也应顺应自然行动,按自然规律立论,何必天天喊着叫着仁义呢,这不就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似的吗?天鹅不用天天洗澡,但你看人家,羽毛自然洁白。你再瞅瞅那乌鸦,毛不管如何洗,都是乌黑乌黑的。孔子啊,你要明白,它们的黑和白都是出于天然,没必要分出高下;名声和荣誉那样的外在东西,更不需要去夸大。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互依偎在陆地上,大口呼气来湿润对方。如此相濡以沫,还不如相忘于江湖来的自然啊……”
在竹简的另一边,又写着:孔子与颜回、子路去到洛阳,终于是遇见了老子,问曰“先生近来修道进展如何?”老子没有说话,只是张开嘴,让他看了看自己的牙齿,孔子和弟子们定睛一看,只见老子的牙很多都掉了,显得有些参差不齐,孔子不明其意,继续问道:“先生是说自己老了吗?”老子还是不说话,又伸出了舌头让他们看,弟子们一看,见老子的舌头并没有什么异样,更加生气,颜回生气的说道:“我们大老远的来向先生请教,先生却一语不发,未免太过倨傲。”其他弟子也纷纷附和,孔子赶忙拦住了他们,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对老子说道:“先生果然境界高深,学生佩服。”拜别了老子,带着众弟子走了。回去的路上,弟子们非常生气,都在责怪老子傲慢无礼,此时一行人正好经过一座山,山上有一股水流从石缝中流出,落在地上,孔子便走到那里,对弟子们说:“你们说石头硬还是水硬?”弟子们不明所以,回答道:“当然是石头硬。”孔子点了点头,指着地上的石头说道:“既然是石头硬,那为什么石头却被水冲出了一个洞呢?”众人还是不明白,孔子继续说道:“你们说牙齿硬还是舌头硬?”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原来老子只让他们看牙齿和舌头就是这个用意,石头看似坚硬,却经不起流水的冲击,水流看似柔软,却蕴含着千斤之力,世界上的事情也是如此,有些人看着强硬,实际上外强中干,有些人看似柔弱,实际上内心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