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刘叔修仙记

第13章 结个善缘,孔府家主孔谦。孔树

刘叔修仙记 星宿闲人 11707 2024-11-12 07:19

  刘叔看完了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后,马上就合起了那套竹简,此时,他的心中已是翻江倒海,他的思想也在天人相斗。孔夫子之所以要提倡仁、礼之说,是因为他站在历史的长河,往回看去,也只有周公吐哺那个时代,才算是盛世时代,周公提出礼,实行礼制,开创盛世,既如此,那我们学习复礼也就了,所以孔子就开始大力宣扬复礼,希望能将世间的道德水准,拉回到周公那个时代,可他却忘了一点,时代已不同了,此时可不是周初,一百多年前,周天子已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庄公按在地上摩擦,更别提孔子那个时代了,到最后,连周公的封地,周礼保存最完美的鲁国都不得不捧起法家,想要以法强国;再看老子的回答,明显超越了时代高度,老子以为:世间的万世万物自有其道,他们也都知道应该仁爱、敬礼、互助,可最终却只能选择随波逐流,因为在那个时代,君王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国家生存下去、保留下去,只能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经历了数百年的勾心斗角后,各国的君王们大多已能清楚的意识道:即使是在和平统一的时代,一个国家比如说周朝,其想要成为仁义礼仪之国,那也是需要几代人的承前启后,方能一步一步的实现,并且,从古至今算来,除了三皇五帝、古之圣贤尧舜禹时代,也只有周公那个时代算是基本做到了。而之后,像宋襄公那般,以仁义为口号却屡次吃亏的例子,也让世间大部分的君王都一同意识到仁和礼,已不适于现在的政治局势。

  古往今来,说到强国变法成功的,便不得不提魏国的李悝和卫国的吴起,李悝:嬴姓,李氏,名悝,从其姓赢,便可看出李悝乃是上古八姓赢之后人,周初,赢姓的诸侯国,有黄国、江国、葛国、秦国和赵国。而赢姓,李氏,则源于皋陶之子——伯益,传闻上古时,大臣伯益因为帮助大禹一起治水成功,所以就得到了舜帝的许多赏赐,当时,舜帝除了赐予伯益黑色旗带,亲自祝福伯益后代能昌盛之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益,并将“嬴姓”赐给了伯益,随后,舜就令其帮助自己驯养、调教鸟兽,后来,伯益的后人便以官职为氏,自称为“理氏”,待到了商朝晚期,商王帝辛在位时期,理氏的后人——理徵因强言直谏惹怒了商王,最后被判灭族,理徵的妻子契和氏知道了此事后,只得带着年幼的儿子理利贞侥幸得以逃命,之后他们一路逃到陈国苦县,方才停下了脚步,此时母子俩已是饥渴交加,幸亏吃了当地一种木子果实才得以保命,为了报答木子果实的救命之恩,也为了能避过商王的派兵追捕,理利贞便决定将自己的氏,由理改为了李,于是从此之后,理利贞就成了李利贞,而李利贞也因此,被后代子孙尊称为李氏的得姓始祖,并得到了李氏族人的世代供养。

  此后,这李氏一脉就居住于陈国苦县,而那苦县也因此成了李氏的祖地!后来,李利贞的16世孙——老子,其一出世,便是声动天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孔子称其为师,又有言赞叹其曰“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这段话在《庄子》以及其它的古书中皆有记载。之后,待到李姓的第24代子孙,也即老子的7世孙——李昙这里,其因有功就被赵王封做了柏人侯,居于赵国柏人,后来其又入秦,并担任了秦国的御使大夫,李昙生有四个儿子,依次为老大李崇、老二李辨、老三李昭、老四李玑。其中,他的大儿子李崇靠着父亲关系,以及自己的努力,也是成功做到了秦国的陇西郡守,成为了陇西李氏这一脉的家主;而李崇的次子——李瑶,后来也是依靠家族势力,被封为狄道侯、秦国南郡守,狄道是陇西郡的郡治所在地,后来就成了大哥李崇一脉,以及陇西李氏世代居住的地方……到如今,陇西李氏就数李瑶的儿子——李信最为有名。此外,李昙的四子——李玑,则是选择留在了赵国柏仁,经过几百年的优胜劣汰,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已是人人皆知,而如今,他的儿子——李牧,也和秦国的李信一样,在赵国,开始崭露头角。

  而那位在魏国进行了变法的李悝,则是老子儿子——李宗之后,历史总有许多巧合,你若仔细研究,便可看出一二,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有些道门高人离世之后,他的国家就会随之灭亡,比如老子、庄子,回顾历史,就好像是他们在守护着故国一般,又或者是他们的出生,已吸尽了此国的国运……老子西出潼关之后,便杳无音信,有人说老子飞升仙界了,有人说老子去了西方,点化胡人去了……同时,他的故国——陈国也被楚国给灭了,陈国灭亡后,老子的儿子——李宗便带着一家人逃到魏国,魏王听说李宗竟是老子之后,便下令将其一家安置于段地,又封为干木大夫。之后,李宗一家便聚在段地开枝散叶,没多久,其子李同和李悝也相继长大,后来,李宗想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便让长子李同去往赵国,李同经过多年努力,终是做到了大将军,之后李同生子——李兑,在其父亲的帮助下,李兑竟做到了赵国的宰相;后来李兑生子——李跻,又被赵王封为了阳安君;李跻生有两个儿子——李云和李恪,之后,次子李恪生李洪,李洪到了秦国,通过家学知识,没多久就成了秦国的太子太傅!而这之后,李恪——李洪这一支李氏后裔,便在秦国继续做官为将,李洪之子李兴族,在秦国做到了将军,李兴族生子李昙,李昙在秦国做到了御史大夫……而这,便是李宗长子这一支的脉络。

  陈国灭亡后,老子之子李宗先是带着家人来到了卫国,卫国,一个非常古老的姬姓诸侯国,它的都城设在朝歌,朝歌城历史悠久,商朝的帝辛便是自焚于朝歌的鹿台,此外,被孔子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国神比干,也是出于这里,除了这几人,子贡、子夏、许穆夫人、苟变、李悝、吴起、商鞅、聂政、吕不韦也皆是卫国人。孔子去世后,孔子学生中的佼佼者——子夏便回到了卫国,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其人才思敏捷思想跳脱,常因有独到见解,而受到孔子的夸奖,不过,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还有所不足,孔子生前就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不过这子夏确实是有才,所以《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言论,比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子夏小夫子四十四岁,也正因为如此,孔子之后,先有举起儒家大旗的子贡,后又有将孔子教书育人理念,发扬光大的子夏,其弟子也先后教导出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以及李悝等知名弟子,而子夏本人更是被魏文侯尊称为师傅,并且由于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他们一样,去严守孔子之道,所以他的思想,要更加的变通、与时俱进,因此他的再传弟子——李悝的思想,便是儒法并有,此外,吴起是儒兵皆有,禽滑厘是儒墨同有。

  李宗的次子——李悝,听父亲说卫国的子夏十分有学问,于是他长大后,便求学于子夏的弟子——曾申,这位曾申夫子乃是曾参的次子,曾参,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传闻其是夏禹王的后人,自夫子高徒颜回病故后,曾子(曾参)便成为了儒学的主要继承人,而在孔子临终前,他更是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也托付给了曾子,后来,曾子的第二子曾申就被送到子夏门下学习,如此就可见这子夏的学问有多高!等到李悝学成了之后,他就准备在卫国大展拳脚,但卫国地盘太小实力又弱,并且他听说家中的大宗李同,已经到赵国发展去了,而李悝作为小宗,自然不愿低人一头,想着证明下自己,好与在赵国发展的李同,一较个高下,于是他就来到了与赵国同为三晋之一的魏国,想要在这里一展身手,要说这魏国的祖先,那可真了不得,其祖乃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姬高长大后,就被封到了离咸阳不远的毕,并很快便建立了毕国,以做周朝与犬戎之间的屏障,不过当时犬戎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没多久,犬戎便灭掉了毕国,并攻入周朝的都城镐京,毕国灭亡后,姬高的后人——姬万(毕万)只得逃往同为姬姓诸侯国的晋国,并得到了重用,就这样,毕万后人在晋国慢慢发展,后来,也是多亏了晋献公要自灭满门,毕家因此才填补了许多权利空位,经过多年发展,直到三家分晋,毕家就建立了魏国。

  魏国建立后,作为新起的诸侯国,国内的诸多势力倒还挺团结,都想着如何才能使国家变强,以取代晋国的霸主之位,而李悝也正是看上了这一点,因为在这样的新兴国家变法阻力会很小,加上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李悝就觉得自己的时代即将来临了,于是他马不停蹄到了魏国,当时魏国依托三晋联盟,使得魏国的北方和东方,便没了威胁,而南方诸侯已混战多年,也是不需什么顾虑,正是猥琐发育的好时机,待到李悝到了魏国后,立刻就请求面见魏国君王,说自己有一强国之策要限于魏侯,进入王宫后,他对魏文侯分析起天下的局势,魏文侯听完之后,很欣赏李悝,但对他的变法理论,还是有些不放心,害怕他是纸上谈兵的腐儒,于是李悝就当场给魏文侯细算了一笔账,李悝说“如今一户普通百姓人家,在平年时,交完朝廷的赋税,再去掉必须的开销,这一年算下来,竟还要亏450文左右!”

  魏文侯闻言,便问李悝该如何解决?李悝答说“富民强国!”魏文侯一听,立刻就认可了李悝,并称他是太公、管仲一般的人物,李悝得到了魏文侯的信任,随即便大刀阔斧在魏国进行变法。

  在政治上,李悝主张选贤任能,赏功罚过!并力主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理念;在经济上,李悝开始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提出要统一分配耕地给农民,并派人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对于官员,李悝将那些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并力主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如此一来,魏国官场整肃一新。为了让变法不出问题,李悝又制定出中原第一本成文法典——《法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了变法!李悝的变法,很快便有了大成果,不过短短数年时间,魏国的国力便从一个小国、弱国,迅速发展为一个强国、富国,之后,魏文侯又问李悝我们该做什么?李悝说东、北、南皆是无忧之地,所以我们应该全力攻秦,秦地广阔无垠,正是我们开疆拓土的好地方,魏文侯就说军队是有了,但是却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再说该派谁去打?李悝闻言,立刻就想到了跟自己同门,颇知兵机的吴起!吴起出生于卫国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可是再往上就没人知道他家族的真实来历了,据传那吴家乃是吴国王族之后,当年吴王夫差自杀之后,他的后人,便被隐居在吴国的孙武带回到了自己的故国——陈国。

  陈国——历史悠久,其疆域紧邻着楚国,靠近吴国,是一个妫姓诸侯国,往上论,还是帝舜的后裔,并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天下十二诸侯国之一,当年,十二诸侯国中,除了商人后裔建立起的宋国,被封为公爵外,像齐国、鲁国、晋国、陈国、卫国、蔡国都是侯爵,像秦国、郑国、曹国、燕国皆是伯爵,而后来强大辽阔的楚国,不过才是子爵!齐国是太公封地,鲁国是周公封地,晋国的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陈国则是武王灭商后,按照三恪的古制,找到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又将自己的长女大姬嫁给了他,并让他在陈地建立起陈国,而这之后陈国人便多以陈为氏,后来又衍生出田、王、袁等氏,像之后的田氏代齐的田氏,也为陈氏,因为当时陈国发生了内乱,所以陈国的公子完便逃亡到了齐国,并改姓田氏。此外,卫国是周公平定了管叔、蔡叔的作乱后,便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又让自己的弟弟,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来管理卫国,所以卫国的国君虽是姬姓,但它的国民和宋国一般,不少都是殷商遗民,而陈国灭亡后,不少陈国人就逃到了卫国,故此李悝和吴起

  才会一起求学于子夏的弟子曾申,至于蔡国,则是由周武王之弟叔度建立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不过后来,叔度因跟随帝辛之子武庚一同反叛,便被周公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又封其子蔡仲于蔡,并让他重建蔡国。

  历史上,李氏家族中的老子、老子的弟子亢仓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公良孺都是陈国人,不过陈国国命多舛,曾被楚国灭了国,后来又幸运复了国,到陈怀公在位时,吴国开始强大起来,之后竟攻破楚都郢,楚国也几乎被吴亡国,这期间,吴王阖闾下令召陈怀公入吴,陈怀公在诸多压力之下只得赴吴,结果却被吴王给扣留了,并最终客死吴国。之后是陈湣公继位,可惜没多久依附于吴的陈国,便受到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最后楚惠王又下令杀了湣公,陈国也随即亡国。不过陈国的血脉也并没有就此灭绝,陈厉公妫跃的儿子——公子完与陈宣公的太子御寇关系不错,后来听闻陈宣公竟会杀了太子,公子完因害怕牵连便逃到了齐国,到了齐国后他便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并最终成为了齐国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人物。后来公子完(陈敬仲)的后代经过多年发展,终于在周安王十六年,完成田氏(陈)代齐。

  另一边,吴王夫差的后人跟着孙武逃到了陈国没多久,楚国就打了过来,夫差后人害怕会被楚国清算,于是又立刻逃往离陈国不远的卫国。从此之后,吴家便在卫国渐渐发展了起来,也正是由于吴氏家族于离国前,带走了不少的金银财宝,所以待到了吴起出生之时,吴家已是远近闻名的超级大户来,不过吴家人也一直未忘了当年的国仇家恨,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像陈国一般,或是起死回生,或是如田氏代齐一般,再次掌控一个国家,而吴家人也皆以复国为最高的目标!吴起小时候就十分的聪明,所以吴家人对他都赋予了极大的厚望,而其父更是给他取名为吴起,如此是希望吴国可以在他之手,能够东山再起!之后为了能实现复国的梦想,吴起早年便学儒术于曾申门下,但他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觉得儒家并不能使他复国,所以后来他又弃儒学兵,而吴父看他颇具天赋,更是将家族中收藏多年,当年孙武所赠的不传之兵书——《灭国》交由吴起来学习,吴起从兵家出师,又读了《灭国》之后,便决定先小试牛刀,于是他就先到了国力不算太强的鲁国,不久齐宣公欲发兵攻打鲁国,鲁元公很想任用吴起,但因吴起的妻子是齐人,加之当时又有许多小人在旁常进谗言,所以鲁元公便有些犹豫不决,而吴起知晓了此事之后,便立刻杀掉了自己的妻子,以表示自己绝不会偏向齐国,鲁元公闻听了此事之后,便立即任命吴起为将军,这之后,吴起便利用平生所学,很快就指挥着鲁军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不过没过多久吴起便因功劳过大,加之其又出身于卫国,立刻就引起了鲁国上下的猜忌,随后吴起见鲁元公不愿授于自己重要的职位,后又经人劝说,便立刻就离开了鲁国。离了鲁国之后,吴起又听说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十分的贤明、公平,于是,他便马不停蹄的赶往魏国想要投靠魏文侯。而此时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后,已经国富民强,但却缺少一位可以领军、治军的关键人物,于是魏文侯便询问了大臣李悝的意见,李悝闻言,就认为他的同门——吴起虽然有些“好色”,但他用兵的本领,即使是名将司马穰苴都不能与之相比,很快,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吴起也来到了魏国,这时,魏国经过多年的变法之后,不论经济上还是兵力上都已是非常的强大了,并且根据李悝定下的国策,魏国还在与秦的大量相交之地,建立了大量的前沿基地,以防止秦国会突然进攻魏国,吴起到了魏国,亲眼见到李悝的改革成果之后,也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很快魏王就面见了吴起并对他是大为满意,并要让他赶快领着魏国为其开疆拓土,而吴起却立刻给魏王泼了一盆冷水,吴起说魏国兵虽多却不精也,只有经过了自己的训练,才能带出去打仗,要不然就是去送人头,魏王闻言深以为然,于是,吴起就在魏王的首肯下,亲自训练出了一支高强度的常备军队。

  这在当时来说,那可是天下第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在吴起练兵之前,各国之间打战无非就是不停的堆人口、拼损耗、拼国力,并且各国所谓的打战其实主要还是贵族间的战斗,因为打仗需要精锐的装备,需要大量的粮草,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所以以前的战争规模其实都不算大,并且由于皆是贵族子弟出兵打仗,所以还得多讲礼仪,不能打的太狠,太无情,而吴起到了魏国后,他便进行了各种各样军事改革,这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他会挑选出那些身材高大、强壮有力的平民,然后让他们经过大量严格的训练,最后终是编成了一支几万人的魏武卒,你可别小看了这几万人,所谓兵不在多,在精也!这几万人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后,在当时来说已是一支势不可挡的雄军!当然了,吴起的军事改革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多亏了李悝变法的成功,魏国刚刚建国,所以地多人少,而李悝变法则是要将大量的土地都分给百姓,这个政策实在是太好了,所以天下间大量的无地平民,拼死都要进入魏国,而吴起也才有了挑选合适人选的机会,得了足够的军队后,魏国便能快速崛起,而那些新军为了能在战争中获得更多的耕地,便不得不去侵略其他的国家。

  而秦国的河西之地,也是因此才丢失的,吴起一生打的最大的一场大战,便是和秦国打的那场阴晋之战!秦国丢了河西之地后,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终于聚兵50万欲讨伐魏国的西河郡,西河郡守吴起知道此事后,便带领着装备精良的5万魏武卒,抵挡秦国的50万大军,当时在位的魏武侯看到了吴起的上书后,见吴起信心满满,说五万魏武卒足矣抵挡对面50万大军,但魏武侯终是心里没底,于是又加派了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之后双方一触即发,而就在秦军欲大举进攻的前夕,吴起已派出斥候,获得了足够的情报,并判断出秦军声势浩大表象下虚弱的军力,之后吴起就聚集三军,并指出秦军人数虽多却因过于臃肿,不利于大战,而我方训练已久,今日正是立功之时,魏武卒训练已久,装备劲量,对吴起更是满心崇拜,听了吴起之言众人无不热血沸腾,本来魏人听说秦军来了50万,皆心中害怕,谁知吴起只带了6万大军,竟一战就打败了秦国大军,之后吴起也因功,做了魏国河西郡的长官,而他的名声更是传播于天下!甚至超过了孙武。

  要知道,河西之地那是非常的大,就是比一般的诸侯国都还要大,吴起虽只是做了一个河西郡的长官,但已俨然是一方诸侯了,加之当时齐国刚刚经历了田氏代姜,所以魏国的开国明君魏文侯死后,新继位的魏武侯便十分担心吴起会带领其手下的数万魏武卒,乘机夺了自己基业,而吴起也确实有此想法,他是吴家人,自然想要复立吴国,可是他也非常的犹豫,因为魏国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机会,并且他的老朋友李悝在临死前,也希望他不要做倒行逆施之事,不然他的心血,吴起的心血都会白白浪费。就在吴起正犹豫之时,魏武侯也用计将吴起调离河西之地,并很快就削去了吴起的权利,吴起见状,心知魏国是待不下去了,不然自己的小命恐怕也要难保,于是他便逃往了楚国。自吴起入魏后,魏军与诸侯共大战七十六场,其中全胜有六十四场,吴起到了楚国后,魏国靠着吴起留下的魏武卒又继续强势了一些年,但吴起一走,便渐渐的被楚国后来者居上,再后更是……

  吴起到了楚国后,立刻就受到了楚国楚悼王的重用,吴起见状,也准备东山再起,于是没多久他就在楚国军队中,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此过了几年,楚国便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并一度大败当时的军事强国魏国,可楚国的变法却不够彻底,因为变法会损害楚国的贵族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全面反对在国内变法,

  甚至想要杀了吴起。楚悼王二十一年,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竟突然去世了,楚国贵族们见能够庇护吴起的楚王已死,便迫不及待的想要杀死吴起,当时吴起正前往治丧处,想要再看一眼对他信任有加的楚王遗体,结果半路上,就却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知道今天是不死不休了,于是他大叫着说“我让你们看看我是如何用兵的。”随即他就拔出箭,逃往楚悼王停尸的地方,之后他又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并大声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那些贵族们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想快点杀死吴起,所以就导致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无意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而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于是新即位的楚肃王便根据此规定,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最后受牵连被灭族的,竟有七十多家,吴起死后没多久,又一位悲剧人物即将登场,那便是赫赫有名的屈原大夫……同样的想使楚国变强,同样的悲惨结局,所以刘叔在与师兄们讨论楚国时,总认为楚国虽强,但绝不能统一天下……

  吴起之后,到了秦国秦孝公时代,秦孝公终于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向全国发布了招贤令,希望能得到李悝、吴起那般的大才,没多久商鞅便到了秦国,经过几次试探,秦孝公终于得偿所愿,知道自己终于是等来了贤才,于是他开始重用商鞅,并让其尽力施展在秦国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很快秦国便组建出了一支新军,同样的配方,同样的结果,正如当年吴起创建魏武卒,打败了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一般,秦国新军很快就打败了魏国,又夺回了河西之地。也正因有了这么多变法成功的例子,所以儒学的许多思想,许多理念,大家虽然都知道它们的好处,也知道如果一个国家常对百姓提倡仁和礼,使老百姓得到教化那肯定是一件一劳永逸的妙事,但如此做,想要全面教化百姓,这需要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所以,老子才会站在更高的角度,与孔子说,仁与礼,对当时任何国家来说,或对于百姓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用,

  当时国家要的是变强,老百姓要的是吃饱,光谈仁和礼,是无法满足当前的现状的。

  其实,修行之路也是如此,那些所谓很好、很快的修炼方法,很可能也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只有多做比较,多做选择,多做思考,方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孔府家主——孔谦见刘叔一字一句的读完了竹简后,却在那默默思索了半天,心知刘叔必然是有所感悟,这时就不能去打扰他,所以等了好半天,刘叔方才领悟透彻说道“这一竹简,对于我,果然是有大用,算我欠你们孔家一个人情。”孔谦闻言笑道“好,有用就好,有用就好啊。”刘叔见状又好奇的问道“后生有些疑惑,不知您为何会对我如此客气?论修为,我不过才刚入玄门?并不能为你孔家做什么大事。”孔谦笑道“当年夫子周游列国、回到家中后,便开始潜心研究周易、八卦,后来他老人家更是写出了《易传》。”刘叔道“《易经》乃周文王所著,易传则是对其中内容的一些理解、解释。”孔谦点头道“所以夫子对于易之卜算自然是十分精通,夫子生前,就想将儒学发扬光大,但听了老子之言后,也知时世不允许,于是夫子回来后就算了一算,最后他得到预言说:儒学之兴,当在一姓刘的方士身上,其人日后会搅动天下的格局,使我儒学开百世之兴盛!”刘叔闻言惊讶道“孔老夫子,竟,竟还有这等卜算能力?”孔谦点头道“夫子一生博学多才,待到了晚年,对于周易卜算之术,更是洞若观火。”刘叔闻言说道“嗯,我也算夫子半个徒孙,我相信夫子确是有这等能力,既然此是夫子之算,那这十有八九,是要应在我头上了。”

  孔谦闻言,又看向刘叔问道“不知公子,对于天下形势,可有所关注?”刘叔如今心情不错,便答道“我对世间之事,并无什么深究,不过前段时日,我刚出山之时,正巧在路边,听闻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又败秦于河外。”孔谦听后立刻说道“是了,是了,前日确有此事,真的是振奋人心啊!恐怕,秦国这次定是要伤筋动骨了。哦对了,刘公子,我最近还得到一个小道消息,说曾经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竟然迎立了久在赵国的秦国质子——赵政回秦继位了,而吕不韦也因此摇身一变,从一个卫国的大商人成了秦国的丞相,如今他不但手握权柄,还被封为了文信侯,享受洛阳十万户的食邑,诶,此人真是给商家长脸啊,听说其颇有才干,可惜无缘得见此等人物。”刘叔笑道“我本以为,你孔府只一心读儒,做学问,没想到你们对于天下局势,也会如此关心?”孔谦忙解释道“夫子的后裔,以及夫子弟子的后裔,如今繁衍到这一代,其规模已经十分的庞大了,这些人才,有的在楚国做官,有的在齐国教书,而如今自长平之战后,变法多年的秦国已几乎是一家独大,若是列国不能齐心,迟早必被秦国一一击破,他日若局势有变,我作为一家之主,总得想想办法,哪怕不能拯救天下苍生,也要照顾好府中的家人啊。”刘叔闻言,立刻点头称是。

  之后,孔谦又对刘叔说了许多世间局势,但刘叔却并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以他如今的微末道行还不能改变什么!于是他就打了个呵呵,想要岔开话题说道“哦,对了,我在来的路上曾听说,当年鲁国人子鉏商在打猎时候,竟捕获到了一头麒麟,也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孔谦听言立刻说道“当年之事,夫子曾记录在册,当时确实有个鲁国人曾捕获了一头怪物,夫子听说那怪物个头模样如同成年的麋鹿,头上长有犄角,下颚又有鱼须,眼如虎,身披鳞,尾巴像是牛尾巴,蹄子却像马的,那怪物似乎什么动物都像,又什么动物都不像。夫子知道了此事后,当时,他手中的笔便落在了地上,随即他就颤颤巍巍的站起来说道‘那,肯定是只麒麟。’之后,夫子就立刻赶过去了,可惜众人皆以为那东西是只怪物,于是就打死了它,而当夫子赶到时,只能亲眼看到那只麒麟死在了他的眼前,那一刻,夫子立刻就感觉到自己的大限将至,当时夫子就说他因麒麟而生,又因麒麟而死,最后又在竹简上写下‘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随后,没多久夫子便去了。”刘叔道“麒麟乃是仁兽,听闻只有开明的君主,或者天下的圣人才能将它引来。”孔谦道“夫子也说过‘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天,而骐驎不至!’”刘叔又问“最后那麒麟如何处理的?”孔谦道“后来鲁公知道那怪物是麒麟后,便派人收走了麒麟尸体,最后神物也是下落不明。”

  刘叔闻言,叹息一声,又再问道“听说夫子死后,儒家就分为了八派?”孔谦望向夫子牌位道“夫子天纵之才,博古通今,非凡入圣,门下共有3000多名弟子。由于这些弟子悟性不同,其能学到的知识、思想也多不同,所以夫子死后,他们思想不能统一,觉得自己所学才是正统,于是就分为了很多派,其中,子张传下来的弟子,形成了子张之儒,也是后来流传最广的一派;除此还有子思之儒,他们一直坚持着夫子的中庸思想;颜氏之儒,喜好安贫乐道,坚持仁德思想;孟氏之儒,提出了人性本善和民贵君轻的思想;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孙氏之儒,以荀子为代表,倡言礼法兼治;除此还有仲良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等。”刘叔说道“八儒,倒让我想起了八部天龙。诶,您也不必担心,既然天命在我,日后儒学若是能够发扬光大,那终究还是会八部归一。”孔谦闻言也点头称是,就在刘叔与孔谦说话之时,突然屋内风风火火的闯进来一人,并大声说道“先生,我是孔府的孔树,刚才方从外面回来,我在后堂听说家里来了位了不得的小夫子,所以特意前来一观!”

  孔谦见来人是自己的儿子孔树,假装大怒道“你这孩子,跑来作甚?”刘叔闻言,倒有些尴尬,看来这个孔树却不怎么受欢迎啊!孔谦随后说道“勿怪,勿怪,这是我的第三子孔树,平时老夫喊他认真读书,他却死活不肯,但若是旁人喊他出去打架,他竟是随叫随到,这真的是丢尽了我们书香门第之脸!”刘叔闻言,忙摆摆手说道“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贵公子不爱读书,或许是因为他乃是天生的将才呢?”孔树闻言,颇为高兴说道“您说得对,说的很对,我,树哥,就是天生的将才,可惜我的翅膀已被人折断了,若是我有了儿子,一定要让他去参军,做个百战将军!”孔谦闻言,胡子都气的抖了起来,刘叔忙到“老先生,息怒息怒,夫子之君子六艺里,不是也有射和御吗?儿孙自有儿孙的想法,再说您这么多儿子,何必又非要让他们都成为读书人呢?鸡蛋,可不能就放在一个篮子里啊!”孔树听了更加的佩服刘叔,他说“先生您是叫刘叔吧?我看您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不过刘这个姓,似乎并不是什么大姓,没想到今日竟会出了您这样的大才!”刘叔说道“刘姓最早的记载,是夏朝时的刘累。当时正是夏朝的第十四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继位后,事淫乱,不理朝政,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并且孔甲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养龙,因为夏主大禹王本身就是一条龙,想当年他治⽔时,就有应龙在前⾯为他开道,而治⽔成功后,⼜有两条神龙从空中降下来向他表⽰祝贺;之后他巡视四⽅时,也常常乘着两龙。”

  孔树道“这和刘累有啥关系?”孔谦闻言立刻瞪了其一眼,刘叔继续说道“有⼀天,天上忽然降下来两条巨龙,并且还是⼀雌⼀雄,孔甲听说了之后,也是非常的⾼兴,认为这是吉兆,可是他也不懂如何饲养它们,⼀时间⼜找不到擅长养龙的豢龙⽒。恰巧,这时有人说:陶唐⽒的后代有一个名叫刘累的,他年轻时,曾在豢龙⽒那⾥学过⼏天驯龙术。孔甲听言,就下令让刘累来服事他,刘累来后就替夏王养了七年的龙,夏王孔甲看他干的不错,就封他做了养龙的官,并赐姓为御龙⽒。可是后来那条雌龙竟忽然死了,刘累害怕,就将其做成了肉羹,并送给孔甲吃,孔甲吃了龙肉之后,觉得非常的美味,就问刘累还有没有?刘累害怕东窗事发,就带着族人一同逃到了尧山东麓,后来刘姓就在那里开始繁衍生息了。”孔谦、孔树闻言,莫不感到震惊,之后,刘叔与他们闲谈了几句,便欲离开,临行前,孔谦又突然说道“小先生,孔府离泰山不远,您之后可去一趟泰山,因为夫子当年常说,他在泰山上曾遇到过仙人。而且夫子临终前,曾将自己与泰山同提,并希望他的学说,能像自己所仰慕的泰山一样,不会消失。”刘叔闻言,知道泰山非去不可了,自己在孔府还没有得到进阶的契机,既然卜算过了,或许在泰山那,自己确能遇到什么机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