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刘叔修仙记

第160章 天下三分,三英战吕布

刘叔修仙记 星宿闲人 8191 2024-11-12 07:19

  中平六年四月,荒唐胡闹的天子刘宏于洛阳南宫嘉德殿驾崩,其亡时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灵皇帝,正所谓乱而不损曰灵,意思是说国家已经乱了,但还没有伤害到根,这自然是指汉灵帝在位时,大汉仍有挽救的可能,比如黄巾起义比起之前的陈胜吴广起义、项梁项羽刘邦起义、绿林赤眉起义,其一开始就引动了八州反叛,并且连中常侍这样可权倾人主的皇帝贴身宦官,都被其说动,可见黄巾的势力想象力有多大,而这还不是黄巾的全部实力,因为张角是提前起义的,但即使如此,张角已引动36方义军,即30万以上的义军,这比起之前的几场起义都要来的更加凶猛,但汉灵帝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剿灭了黄巾起义,可见这时候的汉朝国力还是有的,而再看国中的诸多势力,十常侍虽然跋扈,但他们的权利皆来源于天子,只要天子收回他们的权利,宦官便没了倚靠,若说外戚,何进一个杀猪的屠户,又能有什么威胁,况且朝中文有卢植、蔡邕,武有朱儁、黄埔嵩,可灵帝

  却纵容宦官,卖官鬻爵,引动黄巾起义,导致国力大损。

  其实灵帝继位之时,还是颇又作为的,他倚靠宦官消灭了窦氏外戚,后又诛杀了权宦侯览、王甫,刻印“熹平石经”……但其之后的表现却实在是令人窒息,也或许是他还有点作为,所以老天爷方让他留下了子嗣,刘宏死后其长子刘辩继位,刘辩是灵帝与何皇后的嫡长子,17岁的他按理是可以掌权了,但实权却依旧落在了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以及母舅大将军何进的手中。其实当年灵帝在世之时,他的亲生母亲董氏就常常劝灵帝,应立王美人的儿子刘协为太子,灵帝也最喜刘协,他本想改立刘协为太子,结果自己却突然一病不起了,中常侍蹇硕想得个从龙之功,于是他便上奏说“如果陛下要立陈留王刘协为太子,那就必须先杀掉刘辩的母舅大将军何进。”灵帝当时深以为然,于是他便召了何进入宫,可当何进到了宫门前时,司马潘隐却突然拦住了他,并悄悄的对何进说“大将军切不可入宫,蹇硕已经埋伏好了人,准备谋杀你。”何进听了大惊,立刻就回到了自己的府上,然后何进又找来诸大臣,准备要杀尽诸宦官,可曹操却进言道“宦官如今势大,你想他们从冲帝、质帝起,就开始结党营私,如今朝中很多人都成了他们的手下,您又怎么可能杀的完?若万一事情败露,那窦武、陈蕃就是前照啊!”

  何进闻言,也觉有理,因为窦家当年确实是被宦官灭掉的,众人正踌躇之间,司马潘隐也到了何进这里,这次他带来消息说“大将军,灵帝已经驾崩了,如今赛硕与十常侍商议,他们准备秘不发丧,然后矫诏宣国舅您入宫,等杀了你后,再册立皇子刘协为帝!您快速速定夺计策!”这时,曹操又进言道“今日之事,应先扶持刘辩继位,宦官的事,以后再说。”何进闻言就问众大臣“谁愿与我一同扶立新君继位?”此时有一人突然挺身而出,众人一看,正是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司隶校尉袁绍,他对何进说道“我愿出精兵五千,扶立新君,扫清朝廷,以安天下!”何进闻言大喜,随后又点了御林军五千,带着何顒、荀攸、郑泰等大臣三十余员,就灵帝柩前,扶立了太子刘辩即皇帝位,待到百官呼拜已毕,君臣名分已定,袁绍便想入宫杀了贼首蹇硕,蹇硕知道后,忙跑入御花园躲藏,结果又被中常侍郭胜所杀,袁绍见贼首已死,便对何进进言道“今日,正是大将军除尽宦官之时!”

  十常侍张让等人得知,袁绍提议何进要杀尽朝中宦官,便立刻进宫求上了何太后,何太后听说此事后,念及当年十常侍的恩情,就保下了十常侍等人,没多久袁绍又进言道“国家欲要长久,必先诛杀了十常侍等宦官。”何进却说“何太后不许,如之奈何?”袁绍想了想就说“不如召四方英雄,让他们带兵入京,以杀宦官!”何进觉得此话有理,就发了檄文下去,而主薄陈琳知道后,就进言何进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何进不听,后来曹操也劝说此事不可,但何进依旧不听。此时,前将军董卓由于之前破黄巾军时十战九败,差点就被朝廷治罪,幸好他用重金贿赂了十常侍才幸免于难,如今他被封为西凉刺史,手下统兵20万,俨然一方诸侯,待他得到何进发出的诏书后,便赶紧带着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提兵望洛阳进发,后来董卓又听谋士李儒之言,上表请入朝,郑泰、卢植忙劝诫何进“董卓此人面善心狠,并怀有狼子野心,切不能让他入京!”何进依旧不听,随后他就派人在渑池迎接董卓,郑泰、卢植见状,皆弃官而去,朝廷大臣知道此事后,又去了大半。

  而张让等贼子知道董卓若来,自己这些宦官必死无疑,便准备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们命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埋伏,随后又让何太后请来何进,何进不知是计,便欲只身前往,众人提醒他当小心为上,可何进依旧不听,结果果被张让、段珪等人乱刀砍死,袁绍听闻何进已被宦官杀害,忙与曹操、袁术强行入宫,之后为了以防万一,他又下令只要看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不久官军又诛杀了十常侍的全家老小,不过那张让和段珪却劫了皇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连夜跑出洛阳,跑到了北邙山,待到了后半夜,追兵渐渐赶至,张让见自己肯定是跑不了了,于是便投河自尽了,随后袁绍、王允、董卓便带着刘辩等人回到了洛阳去见何太后,只是不知为何那传国玉玺却是不见了。刘叔此时还在汉中思索如何处理张家之事,可这时,他却忽然感应到传国玉玺已离了皇宫,传国玉玺关乎汉室国运,虽然他已知道汉室将亡,但此时肯定还未到时间,想到这,刘叔便离了唐家,向着北邙山而来,这北邙山既是皇陵所在,也曾是张陵的修炼之地,并且这里还葬有名臣伊尹、伯夷叔齐、苏秦张仪、吕不韦、贾谊、班超、董宣以及天竺大师竺法兰、摄摩腾二人。

  等刘叔与肥仔赶到洛阳的北邙山,那董卓竟废了天子刘辩,立了陈留王刘协为帝,随后他又收了吕布为义子,原来这董卓本是陇西郡临洮人,其父董君雅在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时,生下了董卓和董旻,董卓家自称是董仲舒之后,所以董父就给他两个儿子取字仲颖和叔颖。董卓年少时,便随他的父亲在颍川郡任职,所以他家和颍川的那些世家也算有点关系,不过由于董卓家有一部分羌人血统,加上其父官职也不算高,于是颍川人对他家也多少有些看不起,等到董君雅老了退休之后,董卓便随其父回到了陇西,而董卓回到陇西后就如同蛟龙得水一般,很快就和当地的羌人打成了一片,而等到董卓成年之后,他就靠着家里的关系,在陇西做了个一个小吏,不久汉恒帝解决了梁冀家族,掌握了权利之后,便想找找存在感,于是他便派段颎前去对付羌人,此时董卓由于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已经被凉州刺史升做了从事,很快并州刺史段颎又将屡立战功的董卓,推荐给朝廷使其做了一名羽林郎,而董卓当年在颍川认识的那些世家子弟们,他们靠着家族关系入朝后,最低也是个羽林郎。

  不久,鲜卑见汉朝正用心攻打西羌,便乘机起兵南下,此时的鲜卑已占据了北匈奴的大片领土,实力非常的强大,汉恒帝不敢大意,忙派出“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前去抵挡,之后,张奂便带着羽林郎董卓等人,赶到了三辅之地,后来鲜卑欲联合西羌一同夹击汉军,张奂知道董卓对付这些羌人很有一套,于是他就派董卓去应对这些羌人,结果董卓大破羌兵,为汉军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张奂班师回朝后,便上奏董卓的功劳,很快董卓便因功被封为了郎中,并得了朝廷赏赐的九千匹缣,但董卓却将这些赏赐都分给了下属官吏和士兵们。后来,董卓又接连出任了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但这些官职都是最底层的官职,可以说皆是平迁,原来董卓出身寒门,他在朝中没有靠山,所以他是很难升到高层的,后来董卓还因为犯事,而被朝廷免职了。这一次,董卓终于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了,于是他开始试着去抱各路大腿,最后他终于成功站队于士族领袖,三公之一司徒袁隗的门下,没过多久,董卓便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又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汉灵帝继位后没多久,黄巾起义便迅速爆发了,而出任一郡太守,又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董卓,很快就被朝廷给启用了,在之后的平叛战争中,董卓再次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于是待到北中郎将卢植被朝廷罢免之后,董卓就被朝廷封为了东中郎将,并被派去接管冀州战区的事务,至此董卓便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后来,大将军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便召董卓入京,结果董卓还没来,何进就被宦官给设计杀死了,原来袁绍乃是士族集团安排在何进身边的卧底,士族集团希望外戚和宦官能够自相残杀,然后他们好渔翁得利,结果董卓在北邙山迎救了皇帝刘辩后,就开始漏出了自己的獠牙,当时太尉崔烈在前引导,呵斥董卓回避,而董卓指着崔烈就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待到天子等人来到洛阳城下后,群臣又劝董卓退兵,董卓则反问道“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等到董卓入京之后,大将军何进的部曲与车骑将军何苗的部曲,都无所归属,如今董卓入城,他们便只能听命于董卓。

  董卓入京后,便得到了何进等人的部曲,如此一来,再加上他手中那些骁勇善战的三千边疆勇士,这京城内外就无人能是他的对手了,董卓大权在握后,便想废了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不过当时京城中还有另一股强大的势力,即执金吾丁原,丁原的实力不可小觑,如果要打,胜负且不说,就算自己胜了,那损失也会很大,而丁原身后还有一人手执方天画戟,似有万夫不当之勇,董卓见此人威风凛凛,就有了畏惧之心,事后董卓得知此人名叫吕布,字奉先,武力更是天下无双,于是便有了收降此人之念,正巧他的帐下有一虎贲中郎将李肃与吕布是同乡,便自荐去做那说客让那吕布拱手来降,最后董卓答应舍弃赤兔宝马,又赐下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让李肃便宜行事,那吕布是个见利忘义之辈,他得了董卓的好处后,立刻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待投降董卓后,吕布又认了董卓为义父,董卓得子也是大喜,赐了吕布金甲锦袍,又封他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董卓得了吕布和丁原的部分人马后,是愈加的骄横,袁绍等人见董卓势大,便想除去董卓,董卓自然知道这些士族集团的阴谋,于是他就召来李儒商议,李儒想了想就说“天子刘辩乃士族们所立,若他下旨让您罢兵,退回陇西,这可就难办了。”董卓怒道“他敢?”

  李儒又道“您除了丁原,收服了吕布之后,虽是控制了整个洛阳,但洛阳之外的各方势力可并不比我们弱,特别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当年您靠着攀附士族首领司徒袁隗,方才步步高升,如果袁家带领士族决定要反您,您又该如何处之?”董卓闻言大惊,忙问“那该如何是好?”李儒嘿嘿冷笑道“岳父大人可学那伊霍之事!”董卓又一惊“我如今虽为司空,但若行废立之事,恐怕还有些不妥吧?”李儒道“当年汉灵帝在世时,便想立陈留王刘协为太子,但士族不许,加上没多久灵帝就病重了,这才没有成功!那董侯刘协乃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董太后姓董,司空您也姓董,如今董太后已死,您正可借董太后遗诏,行那废立之事。您想,若换了刘协坐殿,您因拥立之功,必能再进一步,并牢牢控制住朝局,而那袁家若想依靠天子刘辩来对付您,恐怕就不行了?”董卓闻言大喜,拍着李儒的肩膀道“我的好贤婿,你真是给老夫出了一个好主意啊!”

  于是没多久,董卓便邀请袁绍到显阳苑,商议废立之事,袁绍代表着士族集团,自然是不会同意,所以他就提出要去请示自己的叔父太傅袁隗,董卓却说“我意已决,问谁都没有用。”袁绍道“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你的意见!”董卓闻言大怒,骂道“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反讥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他就拿着佩刀作揖而去,董卓知道袁绍的声望地位,拿他也没什么办法,于是他就听李儒之言,将废立之事汇报给了太傅袁隗,袁隗知道木已成舟,由不得自己,只得表示同意,袁绍听闻此事后,只得弃官逃亡至冀州勃海郡,董卓知道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更是遍于天下,为安其心,便封了袁绍为渤海太守,以此来笼络袁家。而袁绍走后,朝中再无阻力,于是董卓便在嘉德殿废了天子刘辩,拥立了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不久何太后等人便被董卓下令迁入永安宫闲住,并封锁宫门不准他人进入,随后,董卓就被封为了相国,并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群臣虽皆是饱读诗书之人,但是都惧怕董卓,唯有尚书丁管高骂“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并挥舞手中象简,直击董卓,董卓大怒,命人拖出杀之,丁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

  后来董卓还想寻找机会杀掉卢植,但幸被蔡邕、彭伯劝阻,卢植方逃过一劫,卢植知道京城是呆不下去了,于是他便弃官逃亡了,而没过多久,废帝刘辩又因怨作诗,被董卓知晓,董卓知道不能留下祸根,于是便派了李儒处理了刘辩,刘辩死前作歌“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最后,李儒便以鸩酒灌杀了少帝刘辩。此后不久,何太后也被人毒杀身亡,而董卓又下令不允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最后,公卿大臣们只得随了董卓之意,穿着白衣上朝三天,董卓见群臣如此听话,心中窃喜,没过多久,董卓又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封郿侯,董卓大喜,然后他就听从李儒之言,准备收买人心,之后他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到朝堂上书,要求为被污蔑的众多士族官员平反,刘协自然是准奏,于是朝廷不但恢复了陈蕃等人的爵位,还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以做补偿,由于董卓亲近士人,征召名士,原本聚集在太傅袁隗身边的那些官员纷纷倒向了董卓,最后甚至连蔡邕都成了董卓最信任的幕僚。

  有了官员们的拥戴,于是从此以后,董卓便更加的肆无忌惮了,之后,他不但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还派遣手下士兵抢夺洛阳百姓的钱财,不久,他又下令屠戮千余名无辜百姓,并扬言是杀贼后大胜而归。太守袁绍在渤海知闻董卓弄权之事后,便写了密信于司徒王允,准备里应外合干掉董卓,王允接到袁绍书信,正无计之间,曹操却自荐说愿以献七宝刀之名刺杀董卓,结果最后却事败垂成,曹操知道京师是待不下去了,便赶紧逃离洛阳,飞奔谯郡而去,待曹操到了陈留后,便找到了自家父亲,诉说前事,他说自己准备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对抗董卓,曹父闻言就说附近有个孝廉叫做卫弘,他平时疏财仗义,家里又极有钱,若是得了他的帮助,你的大事可成,于是曹操就找到了这个卫弘,两人一拍即合,很快,曹操就招募了不少的义兵,而他手下也慢慢聚集了一批将领,其先后有阳平卫国人乐进、山阳巨鹿人李典,以及沛国谯人夏侯惇、夏侯渊,这二人乃是曹操的弟兄,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后来过房给了曹家,所以他们家和夏侯家也算是同族,过了没几天,曹氏兄弟曹仁、曹洪也各引兵千余来助,曹操大喜,于是每日在村中调教军马,等待时机到来。

  没多久,渤海太守袁绍便在曹操的建议下,矫诏令天下群雄入京勤王杀董卓,之后袁绍便聚集了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了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曹操随后又写了讨贼檄文传于天下,各镇诸侯收到檄文后,也皆起兵相应。一时间竟有十七路诸侯,带着军马向着洛阳而来,这十七路诸侯正是: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第九路,济北相鲍信;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而那刘备兄弟三人自然也在其中,原来平原令刘备听闻天下诸侯正齐结洛阳,准备杀入京都诛了董贼,于是他便自告奋勇跟着自己的同窗好友公孙瓒,也到了洛阳这里,等到诸侯皆至,曹操又令人宰牛杀马,大会诸侯,众人觉得人多口杂,想立一盟主,曹操就说袁绍四世三公,门下故吏又多,正是盟主不二人选,于是众诸侯就共推袁绍为盟主,袁绍做了盟主后,就令袁术总督粮草,又令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让其先去汜水关挑战。

  董卓在接到了告急文书之后,便想派义子吕布前去应付,没想到吕布旁边又有一九尺大将上前,请为先锋,董卓望去,此人乃是关西大将华雄,董卓大喜,便封华雄为骁骑校尉,又拨了马步军五万,命他同李肃、胡轸、赵岑星夜赴关迎敌。这华雄带领着众将到了汜水关,正碰上孙坚也带着四将赶到关前,华雄随即便让胡轸引兵五千出关迎战,孙坚见状,也派出手下程普上前迎战,二人斗了没有几个回合,程普的长矛一刺就刺中了胡轸的咽喉,胡轸遂死于马下,孙坚见得了胜,便令人通报盟主袁绍,随即他又潜人去袁术处要粮,袁术见孙坚如此勇猛,生怕孙坚杀了董卓够,会取而代之,于是便不想把粮给孙坚,而孙坚军没了粮草后没多久就开始自乱阵脚了,华雄见机,立刻率军杀入了孙坚营中,最后孙坚手下祖茂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方使孙坚、程普、黄盖、韩当得以带军脱困。

  华雄胜了孙坚后,便下了关,向袁绍这边大骂搦战,袁绍问谁敢出战?袁术手下骁将俞涉、韩馥手下潘凤皆接连应声出战,结果二人都被华雄斩于马下,众人皆惊恐失色,袁绍也感叹自己手下大将颜良、文丑未至,这时只见关羽竟站了出来,并大呼愿去斩了华雄,献于帐下,袁绍见关羽不过是一马弓手,便不愿让他出战,曹操却起身说关羽身高九尺、仪表堂堂,那华雄又怎知他是马弓手,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何不让他试试,袁绍也觉曹操说的在理,便答应了此事,于是关羽提刀上马,便准备出战,曹操见状,忙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关羽却说“酒且斟下,某去去便来。”不一时,外面鼓声阵阵,士兵叫好声此起彼伏,众人皆失惊,欲派人打听之时,只听一声鸾铃响,关羽骑马已回到众人跟前,只见他一甩手,华雄之首便已掷于地上,而那杯酒此时还温热的冒着热气,张飞见关羽立了大功,顿时大叫杀入关去,但此举却被袁术呵斥住了,又说他不识礼数,曹操忙上前说人家立了大功,有功则赏有过则罚。随后便命公孙瓒带着刘、关、张三人先回了寨,等到众人散了,曹操又派人送了许多酒肉,抚慰三人。

  另一边,董卓听闻华雄战死沙场,便想亲征义军同盟,但他又怕朝中有人与袁绍他们里应外合,于是便派李催、郭汜杀了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一家。之后,董卓又起兵20万,与吕布等人向着虎牢关而来,董卓见对面势大,便派吕布出战,随即吕布就带着铁骑三千出关迎战,之后,吕布不过三五个回合就斩了河内名将方悦,上党太守张杨的部将穆顺出马迎战,又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将武安国,见状也使着铁锤飞马迎战,不过十回合,却被吕布一戟砍断了武安国的手腕,众人赶忙上前搭救,方才保住了武安国性命。众人回寨后,就商议该如何破那吕布,没成想,那吕布这时又来搦战,公孙瓒想一展身手,便挥槊亲战吕布,但没几个回合就被打退下去,公孙瓒见打不赢吕布,便想逃走,可那吕布骑得是汗血宝马,很快便追上了公孙瓒,吕布骑着赤兔刚想结果了他,没想到偏旁竟杀出一人,圆睁环眼,倒竖虎须,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听张飞骂自己三姓家奴,便弃了公孙瓒来战张飞,张飞挺着一把丈八蛇矛也是精神抖擞,与吕布战在了一起,两人就这样打了五十个来回,却是未分胜负。

  刘备、关羽在旁观战,却是暗暗吃惊,这吕布的戟法和那人使的戟法倒是有几分相似,张飞悟性虽高,却由于性格刚猛,对于戟法的破招并没有学全,关羽见状,怕张飞有失,便把马一拍,挥舞起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夹攻吕布,三人就这样打的有来有回,吕布也甚是勇猛,那戟法更是神出鬼没,左一戟,右一戟,令人防不胜防,想那吕布与关羽张飞一样,都是天生神力,而吕布三十几岁的年纪,正是巅峰之时,关羽和张飞则是二十多岁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所以谁也不服谁,就这样三人交战了三十个来回,依然是不分胜负。此时,刘备见吕布已经有些力竭,便准备使出刘叔教他的剑法,结果了那个吕布,于是,刘备忙抽出雌雄双剑,骑着黄鬃马,刺斜里就杀了过来,很快这三人便围住了吕布,接着就是一顿劈砍,那吕布再猛,又哪里打的过二虎一龙,渐渐的,吕布便有些吃撑不住,于是他向刘备虚晃一戟,刘备忙向旁一闪,吕布随即便靠着赤兔马的脚力,逃回了关上,众人见吕布败了,便立刻掩杀了过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