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榜的举人
落榜之后的考生,往往要在家中待上几日,闭门谢客,这叫做“清晦气”,意味着在家中慢慢清干净自己落榜的晦气,而在数日之后,落榜的考生才会踏出家门,大多都会去往一些热闹的场所,最好能与中举的举人同桌吃饭,这叫做“沾喜气”,多沾些喜气,好让自己三年后一朝中举。
陈道在那闭门不出的日子里面,将心思全放在了英灵图录上,现在估摸着日子,再继续“清晦气”,未免会让人奇怪,于是陈道踏出家门,去拜访恩师。
左拐右拐,走过大街小巷,陈道终于来到了书院门前,头上牌匾写着四个大字:洞明书院。
虽是书院,但在寸土寸金的京城里却占地不大,再加上京城的书院不下数十家,名声最大的几家更是由大儒所办学,所以洞明书院在京城里,只能说勉强排得上号。
洞明书院的山长自然就是陈道的恩师。
恩师姓孙,讳景,字平乐。
陈道自幼便被父母托付给了孙景,陈道父母曾经对孙景有过大恩,因此一来到书院,便被孙景收为入室弟子,实在羡煞旁人。
然而,陈道自从考上秀才以后,却在秋闱上连考九年不能中举,旁人总私下感慨,陈道才干无法与他的身份相匹配,在他们眼里,陈道就是这世界的仲永。
尽管三十岁后再中举都属正常,但放在陈道这位孙景的入室弟子身上,实在不算正常。
当陈道走到洞明书院门前时,便见到大门里里外外围了几圈,一阵吵闹。
陈道找人打听,那人见他仍是平常的衣着,便瞧出了他再度落榜。
“是刘举人来了,刘举人来拜访恩师。”
那人冷淡地说道。
“刘举人,是刘启元刘师兄?”
“正是刘举人。”
那人说着,态度冷淡地甩了甩袖子,好似怕沾上落榜的晦气,他拥挤入人群中了,冲着喜气去了。
陈道远远地看着吵闹的人群,那些大红大紫的喜庆是别人的,与自己毫无关系。
自己只是一个数度落榜的书生。
放在偏远的乡野,一个穷秀才,心思活络点,做事沉稳点,总会被某些商人之家看上,请上府邸做教书先生,或是被乡绅和宗族看重,请去开办乡学、宗学……总而言之,秀才虽然清贫,但靠教书度过余生,是不成问题的。
可坏就坏在,自己不是乡野的秀才,而是京城的秀才。
京城最不缺的就是秀才。
在其他州县,秀才能办学,能做教书,可在京城里,办学、教书,都是举人的,秀才只能捡捡边角料,靠替人抄书为生。
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这句连三岁小孩都懂得的俗语,就是秀才地位的最好写照。
考不中举人,注定一辈子都是穷酸书生。
他挤入书院中,几乎每个人都挤着看刘举人是怎样的相貌堂堂,没人在乎一个穷秀才。
陈道心如止水。
放在平时,自己或许会心生落寞。
可现在,一条明朗的长生大道显现在自己的面前,一时的功名,不过是麦秸,最后都会化作枯草。
有了长生大道,即便自己突然犯傻,纠着功名二字不放,几十几百年后,在时间的堆叠下,一样能考中进士,名列三甲。
陈道踏入书院里头,他轻车熟路地寻到一个偏僻角落,搬出凳子,自顾自地坐了下来,从怀中翻出一本道家的杂书,在漫天吵闹中埋头深钻。
在儒生眼里,放着圣贤书不读,去读甚么道家杂书可谓是不务正业。
但自己既然决心修道长生,那么便要花大功夫来研读历代练气士留下的典籍。
人人的目光都放在刘举人身上,几乎没人注意到角落里的陈道。
整整热闹了一个上午,大多数看客才就此散去,洞明书院才寻回了往日的一丝清净,一个素袍老儒亲自送着客,应和着来人的庆贺,老儒正是书院的山长孙景。
来客众多,孙景应付得不免头昏脑胀,刘启元中举后上门来访,他反而没能和弟子说上几句,口水全花在了招待看客上了。
弟子中举,风光啊。
书院又出了举人,更风光啊。
可孙景却被这风光折磨得上气不接下气,心里嘀咕,还好这风光不是年年都来一回。
他转过头,正准备去找刘启元时,却先捕捉到偏僻角落的陈道。
道儿?
孙景有些老眼昏花,仔细看了几眼后,才喜笑颜开。
他拍了拍身上的袍子,慢慢走近后,收敛起了笑容,板起一张脸。
“永明。”
孙景喊了一句,声音中气十足。
“山长,我又落榜了。”
陈道扬起脸,径直道。
孙景怔了怔,他不曾想到陈道是这样洒脱。
起初他心有愠怒,怒其不争,但半响之后,他看到陈道手捧书卷,愠怒悄然逝去。
落榜…
简单两个字,却是对读书人半生努力的否定。
平日里道儿是如此上进,日日钻研,最后仍然名落孙山。
落榜之后,躲在偏僻角落,咬牙苦读圣贤诗书。
孙景不知道,在陈道这份洒脱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永明啊,好生努力。”
孙景叹了口气,拍了拍陈道的肩膀,
“今晚留下歇息,我回头叫师娘抄两个菜,你坐你师兄边上,沾沾喜气、沾沾喜气。”
陈道听出了恩师的语重心长,他微笑着点了点头。
对于自己这位穷秀才,孙景不可谓不恩深义重。
陈道也无意回绝自己的恩师,他轻轻点了点头。
孙景面上闪过一抹笑意,但很快又压下去了,他看向了门外,压低了些声音道:
“永明,今晚你宋师兄也会来,你与他最亲近,大可从他那里多多请教。
不过你也知道,你宋师兄跟你刘师兄向来不和,你到时多加注意,多多留心。”
孙景这番语重心长的叮嘱,自然有其深意。
“宋师兄也会来?”
陈道有些讶异。
恩师口中的宋师兄,姓宋名黎,自己还在书院居住时,便是与宋黎同一间学舍,后者与自己一样出身寒门,是恩师最为得意的弟子,曾经登上过天家的大殿里,在殿试中有幸见过皇上的尊容。
只是可惜的是,宋黎在殿试时不幸落榜,被当时的考官所黜落,最后与进士无缘,仍旧是一介贡士。
据京中传言,宋黎的文章作得极好,理应榜上有名,当时便有考官主张定其为进士。
然而,取士虽不问家世,却看师承。
殿试中,想要考中进士,不仅需要文章,更需要朝中大臣或是京城大儒保荐,出身寒门的宋黎寻不到保荐之人,而他的师傅孙景,也并非京城大儒,无法为其保荐。
最后,宋黎被礼部尚书黄清黜落,就此与进士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