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收获
【寿元:玖拾叁】。
陈道阖上了手中的英灵图录。
上一次推演之后,自己的寿元是六十三,而这一次推演过后,便成了九十三。
这就意味着,只要自己不去刻意作死,即使身上来个大疾小病,都能活到九十多的高寿。
站在庭院里,陈道摆出拳架拳桩,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英灵上身对自己的洗涤。
片刻之后,嘴角溢出精血,陈道没有惊慌,他清楚,承受如此磅礴拳意的伐经洗髓,势必要付出些许代价。
代价便是寿元,而自己最不缺的,就是寿元。
半个时辰后,陈道已经浑身汗水,吐到地上的精血已经乌黑一片。
陈道站直身子,缓缓收拳收气。
“四品……”
陈道低声自语。
两次请神上身之后的伐经洗髓,在短短数个月内,让原本一介书生从未涉武道的无品之人,一下跨越到四品境界。
以当下的实力,足以寻到一处上好河川开宗立派了。
陈道在月夜下踱步,刚刚结束了一世的推演,离下一回推演还有上一段时间。
“一定要隐藏好自己。”
陈道自语道:
“我的境界攀升得如此之快,即便有武馆学艺这一个掩护在,想来也收效甚微。”
此刻,他不禁苦恼起来。
原来境界攀升得快,也会是一种烦恼。
这种想法若是落在武林之上,必会让天下英雄为之惊掉下巴。
可这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陈道不断踱步,即便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
他人若见到一介书生的自己出手,竟有四品的实力,定然会有无数双耳目盯上自己。
忽然间,他停住脚步,猛然想到什么。
“对啊…我不出手不就行了?”
陈道捕捉到症结所在。
自己根本不需要对自己的实力做出诸多掩护。
这样反而会做得越多,错得就越多。
只要不出手,那么谁都不会想到自己是位四品武夫。
准确来说,
非到万不得已不出手,而一旦出手,就要做得雷厉风行、干脆利落。
“倘若有人上门打杀...又当如何?”
陈道不会找事,但难保有些事会偏偏不凑巧地找上自己,
“嗯...这街巷里有口枯井。
不过...兔子不吃窝边草,那个地方多具尸体,难保出意外。
京城里的枯井不少,就往那些地方里丢,而这街巷的枯井,最好要干干净净。”
………………………………
………………………………
京城内,读书人间都在传扬当今圣上为先帝追封庙号之事。
先帝谥号孝庄皇帝,俗称庄皇帝,“庄”字之谥,实乃平谥,将其迁入太庙之中,实在有些牵强。
若是太庙未满还好,可如今太庙已满,想将庄皇帝迁入,必要要将其中一位祧出。
陈道听闻,如今每日早朝上都有数次进谏,以求当今圣上元璟帝打消这个想法,而礼部尚书黄清则应和上意,大力推动此事的进展。
在这之中究竟会有怎样的明争暗斗?
陈道不清楚,也不想清楚。
如今的他可不想惹事。
一连几日,陈道都过着替人抄书的平凡日子,虽然平凡,但不意味着陈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事实上,推演过武夫英灵的他更加看重种种大街小巷里的小道消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多少江湖中人就是因为对小道消息听而不信,最后才阴沟里翻船。
如今的京城,似乎陷入到暴风雨前的平静之中。
元璟帝似是铁了心地要让庄皇帝入太庙,为此他刻意打压朝中反对的官员,而礼部尚书黄清因此饱受重用,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而自己的师兄,不久前才中举人的刘启元,据说被科举时的考官引荐,多次登上了黄府做客,想必已经得到了黄清的看重。
这黄清,曾经黜落过宋黎,而刘启元不会不知道,但他仍旧与之亲近,此番举动不仅是为了高攀,更是因为与宋黎不对付。
“真可谓蛇鼠一窝。”
陈道私下感慨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今刘启元自以为高攀上黄清,前途大放光明。
可这些日子来,陈道行走于大街小巷中,于市井处收集到不少关于追封庙号的传闻,在整理与梳理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
这一次,元璟帝要将庄皇帝迁入太庙,很可能会无功而返。
原因无他,得入太庙者,要符合祖有功、宗有德。
如今太庙已满,九位入主太庙的皇帝里,其中八位都对大齐社稷立有不世之功。
仅剩的一位是显宗皇帝,其在位时期国无大灾、四海承平,乃一代守成之主,看上去似乎可以将其祧出,让庄皇帝入太庙。
但问题偏偏在于,元璟帝是肃宗一脉,如今此脉子孙凋敝、势单力薄,而显宗一脉却开枝散叶,家族兴旺。
而元璟帝登基多年,膝下仍然无子,若是百年之后亦是如此的话,估计皇位就落在了显宗一脉的头上。
在那时,即便元璟帝将庄皇帝迁入太庙之中,等到显宗一脉登基时,势必又要将庄皇帝给祧出去,让显宗重入太庙。
这迁入又祧出…不是在折腾老皇帝的在天之灵吗?
不仅折腾,更给祖宗丢份!
与其如此,倒不如一开始就不迁入太庙。
身为局外人的陈道将这些事情看得很清,但局内人便不一定了。
听恩师说,刘启元如今的排场很大,其母亲六十大寿那日,周围几条街巷都系满了红缎子,他宴请各路宾客,其中不乏翰林院的大儒,甚至连礼部尚书黄清派人送去了贺帖。
毫无疑问,这些天的刘启元可谓春风得意。
“刘启元啊、刘启元…”
陈道走在街巷里,看着刘府的仆役们解开街巷上系着的红缎子,不禁在心里感叹道。
而追封庙号之事一旦无疾而终...
为此事效犬马之劳的黄清会落得怎样的结果呢?
怕是要吃多少、吐多少,若是更差一点…那么到时候,谁都不好说了。
而城门失火,终有一朝会殃及池鱼。
刘启元作为黄府的池鱼,因翰林院修纂的引荐而受黄清所重视,如今更是到处张扬他与礼部尚书的关系。
黄清于朝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情况好些的话,元显帝或许不会拿他怎么样。
但一群城门下的池鱼……
虽然派不上大的用场,但用来杀鸡儆猴,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