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魏宫莲

第143章 【008】劝学篇

魏宫莲 红豆八宝饭 3657 2024-11-12 19:02

  “这是块檀木吧,有安神的作用。”她的母亲思索着,接着说,“让人看看,能雕成什么模样。是成亲需要的。”

  宫女一边答应,一边在册子上勾了,又在一旁写着。冯清则看着那一串蜜蜡佛珠出了神。

  鸡油黄蜜蜡佛珠。她想,御赐的,是她的那一串。

  她三哥冯宝业还没有成家,东西便也是她母亲收着,不然,他随手赏了人也是有的。御赐的,不会。但她听她母亲身边的宫女说过她三哥跟前的丫鬟。

  那丫鬟来公主院子里领她三哥冯宝业的物品,太师府四小姐冯清在一旁学着记账,便也听说了。说是她父亲冯太师给她三哥的,也拿去赏了人。

  是西域过来的。对方家里觉得贵重了,又让人送了回来……“若是外头不相干的拿了了。”

  “外头不相干的,哪里近得了三少爷跟前。”那丫鬟低着头,在册子上写着,反问一句。

  “你还跟我犟?”

  大概是声音提了提,冯清便也看了一眼。

  有了印象。她看着一水之隔的男孩子,放马饮水,跟她二哥冯思政差不多大,一直在看她。

  皮肤白,就显得眼瞳亮且跟柳叶似的长,顾盼神飞。

  移开了眼睛。而她还看了,也是要上他母舅家提亲。

  一个人。

  不是说,他二哥冯思政,也是她父亲冯熙带着。她的公主母亲说,“不然,我带着去吧。”

  生气了。冯太师便答应了。太师府四小姐冯清便只是看着他。他不说话,她也不。

  就看着。现在,结亲还有父族的叔家。叔,是父亲或者丈夫的兄弟,也就是父叔或夫叔。

  现在,这里这门亲事,则是因姨娘而来。是亲上亲姨表亲的又一种变形,就像如夫人常氏。

  又是姨娘常氏。她的公主母亲说,“汉人讲究孝道,天子也在推行。妾常氏和太师府其他的妾,也就不同。听说,南朝的妾生子不得从父姓。”

  又说,“说是天子除外,诸王也如此。魏宫怎么就不学了。”

  冯清似懂非懂,是她祖母姚氏魏母的缘故,还有她大哥冯始兴是她父亲最年长的儿子。

  也是因为常氏的长女,她二姐,曾进了魏宫吧。说是后来患病,便被魏宫送回了娘家。

  魏宫有传言,献文帝拓跋弘实是她姑母冯氏所出。这种婚姻,据说是缘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媵妾婚。

  媵妾婚,先秦时期婚姻制度的一种风俗。古代贵族实行的一种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相传盛行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周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从,一共九人,只有夫人处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属于贵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

  诸侯的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此论参取《公羊传》。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

  天子媵嫁,与诸侯相似,唯媵嫁数目更多,连正妻共十二人。这一制度,体现了周人对嫡庶的严格区分,但同时也是对多妻的现像的承认,使其明确化和合理化。

  随着周王室权威的下降,战国时代有的诸侯行天子之制,一娶十二女,表示对周天子的蔑视,但仍被视作“僭越”的行为。至后来,有的甚至娶得更多。

  或一娶再娶。至此,周礼不再被看重,媵妾制即走向没落。

  而在这里,它仍然是承认的。也有了改进。就像是她没入魏宫的姑母冯氏,其实进宫的是她和她姐姐两人。

  也不是没入,而是魏宫里的户籍制度更早,由宗谱而家谱,和房屋造型等的出现仿佛,推广民间滞后于宫廷。

  也是要早于西汉时的编户齐民。就像廷议,他们的身份也是独立出来,专门的地方管理。她二人被视作北燕以公主和亲太武帝拓跋焘的姑祖母冯氏的媵。

  属从属地位。而她们的到来,到了天子身边,也意味着姑祖母冯氏的地位扶正。姑祖母冯氏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

  在南安王拓跋余继位的时候,据说,原本也是要册立贵人冯氏为皇后。也就是现在的太后冯氏的姐姐。而姑祖母冯氏,地位就仅次于明皇帝拓跋嗣的赫连皇后。文成皇帝继位的时候,也是要晋的。

  昭仪是魏嫔妃中的第一等。左昭仪,也是一种爵位,可视作魏的假皇后,晋升爵位为正,也就是皇后冯氏。

  这样的她,便可将姑母冯氏,安排到天子跟前服侍。也就是南安王拓跋余的贵人冯氏,还有,文成皇帝的贵人冯氏。等到赫连皇后病逝,魏宫就是她姑祖母冯氏。

  姑母冯氏的姐姐冯氏。在她父亲冯熙来了魏宫,更重要的是她姑母冯氏成功手铸金人,接替重病的姑祖母,成了魏宫的皇后冯氏。

  她便想要出宫了。也有的说是,文成皇帝的文,有文明之意。因为他留下了遗诏,后宫三夫人之下尽遣出宫,让她们自由择人而嫁。

  北魏有个驸马,同魏长城公主和离,娶了姑母冯氏的姐姐,南安王拓跋余的贵人冯氏。这事是魏宫同意的。不知怎的,也被视作她姑母冯氏得宠于文成皇帝的佐证。

  宗亲里至今还有人在说。冯氏谄媚于上……说是不让继承了。而在天子不曾想到的岁月里,她们则属于下任天子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天子登基大多年幼,便被他辅政的叔叔们瓜分了。

  现在,则可择人而嫁,简单来说,是他得以正妻的身份迎娶。北魏是从部族联盟的奴隶社会,来到了农耕地主的封建社会。而拓跋氏的宗亲贵族,虽然有了草原和牛羊,认识由奴隶主上升到地主的高度,还需要一段时间。详见《魏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穆)子乙九……子真,起家中散,转侍东宫,尚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后敕离婚,纳文明太后姊。寻除南部尚书、侍中。卒,谥曰宣。高祖追思崇勋,令著作郎韩显宗与真撰定碑文,建于白登山。”

  也就是说,后宫三夫人之下尽遣出宫,让她们自由择人而嫁。哪怕对方是魏公主的驸马,也需要以正妻的身份。

  穆真,本姓丘穆陵氏,代郡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人。北魏官员,富城静公穆乙九的儿子。

  门荫入仕,授中散大夫、东宫侍奉,迎娶长城公主,授驸马都尉。奉诏离婚,再娶文明太后的姐姐冯氏,累授南部尚书、侍中。卒于任上,谥号为宣。

  魏宫有传闻,她姑母冯氏聪明,好读书。据说,还作了《劝戒歌》劝导还是太子的献文皇帝,文成皇帝也夸过她贤。

  遂又作《皇诰》十八篇。现在的魏天子拓跋宏也要学。太师府的少爷小姐便也要学。

  这时候官学不兴,家学就是必须的,就像太师府练字都是抄写经书。冯太师命人刻什么,她们兄弟姐妹就抄写什么。

  太师冯熙遂命人将太后冯氏所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刻了。

  父族的姑与叔,母族的舅与姨,走动也多,是现在平城人家结亲考虑得多的。

  亲上做亲。

  时年结亲都是结两家之好,走动得多的人家。而富贵人家,世代联姻,便有了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由官修到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作用增加。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家谱逐渐成了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亲便要看郡望家谱。

  而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便已世代联姻,乃至和现在鲜卑拓跋氏鲜卑慕容氏一样,一国分两国三国。

  但是,北逃官员带来自南朝而来的消息,北魏朝堂很重视。

  太师冯熙所在的洛州邺城,是北魏收容北逃的刘宋官员的一个地方。

  消息纷繁而杂乱。冯太师遂在家里庭议其中的一些事情,他拿不定主意的,在堂上和他们兄弟姐妹讨论,没有结果。

  于是揭晓答案,“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意思是说,王子违背了法律,会和老百姓一样处以惩罚,没有特殊对待。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不管是谁,犯了错都是要承担后果的。冯太师言之凿凿,“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并不因他的地位身份,而有不同,确切的说,王子量刑是高于平民的。”

  只有高于它,才能取代原本的处罚。这是廷议的倾向性。太师府四小姐冯清听太师冯熙提过,负责城务的城主和镇将,弃城而逃,在这时是死罪。

  也是士高于庶民。并不多的。而来了长江以北的南朝的官,其实是犯了错的,或者因父兄的错,牵连前途。

  能够被北魏重用,实也不多。冯熙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遂跟儿女提了一句,“做人要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