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苏苏戴着帷帽走到自家的粥棚前,她摘掉帷帽,白色的面纱遮挡着脸庞,她从仆人的手中接过大勺子,从大锅中舀了一碗一又一碗的白粥,盛放白粥的大锅很快就见底了,后面排队的人很明显有一些失望,有的人跑到旁边的粥棚去排队了。
杨苏苏温柔的说着:“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很快就会补上的”,她转身朝着那熬粥的地方,就看到一个人在一个淘米,一个在烧水,一个在煽风点火,一个正在端着熬好粥走来。
杨苏苏心想着:“不行,光靠这些人,这点粥那里够”。
她走到杨枭身边问道:“哥哥,这点粥那里够养活这些难民,对了,问一下家中是否有田产,庄子上是否还缺少人手,咱们不如挑选一些身强力壮的男子送去庄子上干活,每个月给点月钱,
老弱病残的能医治的就先送去医馆医治,治不了的,但是又有别的用处的不如送去铺子里当伙计,每个月也给点月钱,至于小孩子就送去私塾读书,
其他妇女能留下来一起熬粥做饭的就熬粥做饭,会女工的就送去系统的学习女工刺绣,学有所成的还可以给点奖励”。
听到杨苏苏这么说,杨枭看着这个妹妹觉得她说的对。
“僧多粥少,就按照你说的去办吧”。
夕阳下,杨苏苏和杨枭打算回去了,却被那人拦住了。
“二位请留步”。
一个温柔的声音传来,那人穿着白色圆领袍,头上用发带固定。
裴逸问道:”刚才那位小娘子的芳名”?
杨枭打量着裴逸。
杨枭问道:“你对我妹妹不会是有什么不好的企图吧,我可不答应”。
你误会了,我只是觉得刚才小娘子说得对,光是施米粥是不够的”。
杨苏苏的脸色微红,就好像天边的红霞。
杨苏苏道:“我叫杨苏苏”
杨枭道:“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的第十首:“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好名字。”。
晚风温柔吹起杨苏苏帷帽的帘幕,露出她的脸,两人四目相对,无言。
杨枭见此状,咳嗽了几声,才将两人从中拉回来现实。
“走吧,回家”杨枭顺走将妹妹杨苏苏帷帽的帘幕拉好。
车上,杨苏苏摘掉帷帽放在一旁,闭目养神,良久,杨枭开口问道:“总是女大不终留啊,我的妹妹长大了”杨枭一边说着,一边拍拍妹妹的肩膀,又继续道:“你不是嫡女,你的婚嫁,想必相中也不会太在意,你若是喜欢,可大胆去追”。
杨苏苏想到他大哥的话,心想:“也不至于吧,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姐姐看起来会喜欢小弟弟的样子么,不过确实长得好看,也仅仅只是好看而已”。
杨宅,花厅。
吴王妃等人在那里,她的嫡母和丫鬟等人正接待着,见二人进来,嫡母都变了。
杨枭很是有礼貌的,行拱手礼,杨苏苏有样学样,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天揖”“上揖”,是最适合向长辈行礼。以此手势直身举手过额,此乃“帝揖”。
口中念叨着:“草民给吴王妃请安,给母亲大人请安”。
杨苏苏道:“民女给吴王妃请安,给母亲大人请安”。
杨苏苏心想:“吴王妃,这就是吴王妃,那个历史上和高阳公主关系特别好的吴王的老婆,长得还真挺好看,这么的老婆,还要什么骨科兄妹恋”偷偷看了看吴王妃。
嫡母:“外头正是关内河东大疫,你好好在家带着读书,带着你妹妹出去瞎逛些什么,万一你也被传染怎么办,我虽然没生过你,但是你是在我膝下……,罢了”转头和吴王妃道:“让王妃见笑了”。
吴王妃道:”
母亲快别这么见外了,我这好不容易出王府回来看看,这个妹妹长得越发的可爱水灵别致了,将来也一定是个美人儿”。
吴王妃问道:”妹妹可曾笄礼”。
杨苏苏道:“未曾”。
吴王妃问道:”妹妹可日后可有什么打算?
杨苏苏坚定的道:“我想当女官,医女,可以吗”?
吴王妃问道:”为什么”?
杨苏苏的眼圈有一些恶泛红,回答道:“因为我看到了外面百姓受苦受难,于心不忍,动了恻隐之心”。
吴王妃笑言:”是个好孩子,如此甚好,若母亲答应,我愿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其实吴王妃想要送人进宫,主要也是为了吴王,更是为了高阳。
吴王妃问道:”你不后悔”?
杨苏苏有点心虚,低着头。
“等你想好了,来王府找我吧”!吴王妃起身朝外走去。
众人道:“恭送王妃”。
等送走王妃,主母也走了。
杨苏苏也好像松了一口气,但也感觉心中的大石头只放下了一半。
她心想:“这个时候,那个辨机应该还在会昌寺吧,要不找大师算一挂,看看此去的吉凶如何”?
杨枭见妹妹想得出神,问道:“在什么,这么出出神”?
你说要不找“大师算一挂,看看此去的吉凶如何”?杨苏苏对着杨枭努力的眨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