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有事
“有什么事儿吗?”我转过身去,看着北冥,挑了挑眉,问道。
北冥面色憔悴,脸上还留着彻夜难眠的痕迹,但还是对我笑了笑——顿时间,我心中的愧疚泛滥成灾。
只见北冥走了过来,伸出手要碰我的脖颈。
我下意识的伸手把他的手打到一旁,眉心微隆,说道:“北冥你干什么?”
北冥再次把手伸到我的勃颈处,把中衣的领子翻得高了些,声音沙哑的说道:“大人的勃颈上有一块儿淤青,常人单方看过一眼的,都会知道这是欢好过的痕迹。”
我知道北冥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是痛的,但我却还是不懂那心如刀绞的疼痛。
“谢谢。”我只能这样作答,然后讪讪的点了点头,然后头也不回的上了轿辇。
一个时辰后,长乐殿。
太后坐在花梨木雕花凤纹的椅子上,莫青桐立侍一旁。
莫青桐神情复杂的对太后说:“陛下为了太后娘娘陵寝的事情倒是煞费苦心啊。”
太后淡淡的笑了笑,拿起了一旁桌案上的毛笔,蘸了些许墨水,圈了一个“惠”字。
莫青桐眉心微隆,问道:“惠?可是贤惠之惠。”
太后微笑着摇了摇头,一字一顿的说道:“恩惠之惠。”
“太后娘娘,请恕奴婢直言,”莫青桐的眉皱的悦发的深,说道,“太后娘娘知道感念陛下的恩惠,陛下却未必认为太后会感念陛下的恩惠。”
“青桐,”太后的脸色有些微妙的变化,说道,“哀家现在认为,当初进宫,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莫青桐听了这话,沉默了起来。
良久,太后把手中的手书合上,说道:“罢了,就这样,交给陛下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哀家已经老了,该享的福尽数享受过,该受的难也尽数遭受过,就算死了,也不枉此生。”
莫青桐接过了手书,听了太后这话,鼻子有些微微泛酸,她只觉得这话说得,有些过于悲凉了,她想安慰太后几句却最终没有开口。
——不曾想,一语竟成谶。
片刻之后,郭槐把那份手书递到了梁太祖的手里,梁太祖看了一眼圈起来的那个“惠”字,冷笑了一声,说道:“不愧是我的母后,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虽然年老色衰但却仍然蕙质兰心,真是可歌可叹。”
郭槐听了这话之后一愣,沉默无语。
良久,梁太祖抬起了头,对郭槐说道:“罢了,你退下吧。”
这日下午,梁太祖传我入宫。
我进了锦元殿,跪在地上请安,朗声说道:“微臣给陛下请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梁太祖面色凝重的看了我一眼,又用手指了指身边的一盘玫瑰九层糕,说道,“朕交给爱卿一个重要的事情,把这盘糕点,端到长乐殿。”
我愣了一下,然后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梁太祖,怀疑的说道:“陛下,着糕点里该不会……”
“对,”梁太祖不假思索,并且口无遮拦的说道,“爱卿猜得没错,这里面有毒。”
“恕微臣难能从命。”我心里很乱,在地上重重的叩了一个头,说道。
“你若去了,朕赏你一万两黄金。”梁太祖稍加思索,说道。
“陛下何等英明,亲自挑选的丞相,当然是不会为了金银而违背的道义的人。”我抬头用更加不可思议的眼神去看着梁太祖——当今陛下,竟然赏赐我一万两黄金,让我去杀她的亲生母亲。
“这样,”梁太祖低下了头,又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如果爱卿肯去,朕……朕就成全了宇文宸和戚婧鸢。”
我咬了咬下唇,正想要拒绝的时候却听梁太祖说:“如果你不肯去,朕发誓,你这辈子不会再看见钟将离了。”
我听了这话,愣住了。
“怎么样?”梁太祖玩味的挑了挑眉,看着我,说道。
我几乎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一般走到了桌案旁边,端起了芳香馥郁,做工精致的玫瑰九层糕,脸上带着极其扭曲的表情,说道:“微臣遵命。”
“水青裳,你知道为什么偏偏是你吗?”我已经走到锦元殿的门口,梁太祖突然间开口说道。
我回了一下头,没有说话。
“因为你太聪明了,”梁太祖冷笑了一声,说道,“只有让你亲手毒死朕的母后,亲自参与这不堪入目的勾当,才能防止哪一天你把这件事情查出来之后威胁到朕的统治。”
我听了这句话,失神般的冷笑了一声。
笑完之后,我愣了下,透过这笑声,我听到了很多——我听到有人打马而来的马蹄声,有人冲锋陷阵的烽火声,有人喊冤叫屈的哭泣,有人痛苦悲恸的哀嚎……这金碧辉煌的大殿,这富丽堂皇的帝宫,剥开那一层金漆,流出来的全部是鲜血,勾心斗角、步步为营,这难道就是当时大齐太尉许诺给我之后我殷殷向往多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不是害人,就是被害;不是踩着别人的尸骨向上爬,就是用自己的骨灰铺成别人向上走的台阶——摆在我面前的,没有第三条路。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长乐殿的,整个宽敞而又空旷的长乐殿内只有太后和莫青桐两个人。
见到了太后之后,我深深一拜,双手呈上那一盘玫瑰九层糕,说道:“太后娘娘,这是陛下派人为您准备的糕点。”
“起来吧。”太后盯着那盘玫瑰九层糕似乎看了很久,然后脱下了手上的护甲,拿起了一块,要往嘴里放。
我突然间喉咙不受控制般的喊道:“太后不可,这糕点有毒——”
可是太后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太后看着我,笑了笑,说道:“哀家知道。”
“啊?”我轻轻地惊叹道。
“可是你不也经常说吗?”太后看着我,似乎释然的笑了笑,说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圣意就是天意,人要顺天而行。”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语出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