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
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
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它们。
什么是恶?它是你司空见惯的。在发生一切事情的时候都把这牢记在心:它是你司空见惯的。你将在上上下下一切地方都发现同样的事情,这同样的事物填充了过去时代的历史、中间时代的历史和我们时代的历史;也充斥着现在的城市和家庭。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所有事物都是熟悉的、短暂的。
无论如何要懂得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像他忙碌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一样。
在谈话中你必须注意所说的话,在任何活动中你都必须观察在做什么。在一件事里你应当直接洞察它所指向的目的,而在另一件事里你应当仔细观察事物所表示的意义。
让那要从外部降临的事情落在那可以感觉这降临效果的部分吧。因为如果那些感觉得到的部分愿意,它们将要抱怨,但是,除非我认为发生的事情是一种恶,我不会受到伤害。而不这样认为是在我的力量范围之内。
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同时无论如何要注意,你还没有如此喜爱它们以致使自己习惯于十分尊重它们,这样使你在没有得到它们时就感到烦恼不安。
爱比克泰德说,你主要的欲望,应该是这样的,它不会因为你编织了无法满足的其他欲望而遭到阻挠。你的其他欲望应当与这个欲望相吻合,如果不能够吻合,你就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抑制它们。
面对发生的一切事情,回忆一下这样一些人,同样的事也曾对他们发生,他们曾是多么烦恼啊,把这些事情看做奇怪的、不满于它们,而现在他们到哪里去了呢?无处可寻。那么你为什么愿意以同样的方式行动呢?
你为什么不完全专注于利用对你发生的事物的正确方式呢?因为那样你将好好地利用它们,它们将给你的工作提供质料。
身体应当是简洁的,无论在活动中还是姿态上都不表现出杂乱无章。因为心灵通过脸容表现的理智和合宜,也应当体现在整个身体之中。但所有这些事情都应当毫不矫揉造作地去做。
哲学家说,每一灵魂都不由自主地偏离真理,因而也同样不由自主地偏离正义、节制、仁爱和诸如此类的品质。总是把这牢记在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你就将对所有人更和蔼。
在任何痛苦中都让这一思想出现,即在这痛苦中并没有耻辱,它并不使支配的理智变坏,因为就理智是理性或社会的而言,它并不损害理智。
在很痛苦的时候也可以让伊壁鸠鲁的这些话来帮助你: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只要你记住它有它的界限,只要你不在想象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也记住这一点,我们并没有觉察,我们把许多使我们不惬意的事情也感觉为痛苦,像十分瞌睡、燥热和失去胃口。然后当你不满于这些事情时,你就对自己说,我是在遭受痛苦。
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他不从他自己的恶逃开——这的确是可能的;他竟要从别人的恶逃开——而这是不可能的。
无人厌倦收到有用的东西。而按照本性行动是有用的。
哲学家说,如果你能敏锐地观察,就能明智地调查和判断。
什么原则呢?那些有关善恶的原则:即深信没有什么东西于人是好的——如果它不使人公正、节制、勇敢和自由;没有什么东西对人是坏的——如果它不使人沾染与前述品质相反的品质。
当它把它的欲望和厌恶限制在那属于自己力量范围之内的事物上时;
【笔记】
儒家心学一脉,从陆九渊到王阳明,都有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做根基
人与人互相评价的表示通常称为尊敬或者侮辱。对一个人评价很高,那就是尊敬他;相反,对一个人评价很低,那就是侮辱他。但是这种情况下,评价的高低是与对自己评价相比较而言的。
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令人尊敬的,因为这是对微小的困难和危险的藐视;而犹豫不决则是不令人尊敬的,因为这是过于在乎小利小害的表现。因为,如果一个人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仔细掂量事物的利害关系而没有能够做出决定,这就说明他所掂量的事物的差异非常小;因此,如果他没有做出决定,那就说明他过于重视微小事物,这就是怯懦。——《利维坦》
小孩子对父母的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温暖的关爱中逐渐形成的依赖(亨利·哈罗《爱的本质》
作者的原话:“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的。”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斯密的名言我们都记得:“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
亚当·斯密又说了第三句话:“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
亚当·斯密有另外一句名言: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要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说他们需要什么。
经理今天做不到的,明天怕也做不成,因此一天也不应耽误;只要是可能的,就得下决心一把抓紧,决心抓住它,就不会让它溜掉,还得继续贯彻下去,因为不这样不行。——《浮士德》
【日志】
我真是少见多怪。像《蝇王》中的小孩子一样:以宗教对抗未知。最后,“意志”是:鬼怪应当是不存在的,我又怀疑:自己是否在睡梦中,是否真实存在?
对自己说:相信别人,却拒绝接受别人提供的事实,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好奇怪,而且这似乎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