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约信,承诺。“义”,义理,朱熹说“事之宜也”。“复”,朱熹说“践言也”“言可复”,即兑现承诺。
朱熹说“致恭而中其节”。
“因”,是依靠。
(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楚天注:节制自己的欲望,敬畏心,秘籍:就有道而正焉
朱熹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楚天注:豪迈也!
(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切磋”,是指治骨角,用道具切,再用锦铴磋,是精益再求其精。“琢磨”,是指治玉器,以椎凿琢,再以砂石磨,是密而益求其密。
楚天注:贤贤易色也。
(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庸》里说:“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楚天注:“信息不完备”永远是一个事实。所以如果别人做错了事,那是因为他的认知太片面,错把坏的当成了好的。
【解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们做事,要么是因为欲望,要么是因为厌恶。人们认为这件事情好,那么就会对它产生欲望。
(四)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程颐说:“思无邪者,诚也。”
问: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吗?
答:读诗可以纾解情绪,同样是君子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一个阶段,是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
第二个阶段,成功立志。
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
问:剩下的阶段呢?
答:第一个阶段达到了吗?第二个阶段达到了吗?怎么还没有达到,就着急剩下的阶段呢?
(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楚天注: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是孝的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