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事父母,即尊重父母的意愿。父母的意愿是:我们做为远方的子女,要照顾好自己。
问:能竭其力乎?
答:竭其力,即参考父母认为正确的标准,批判中继承。(解释:对于自己的想法,也要在批判中继承。)
“贤贤”,前一个“贤”是动词,后一个“贤”是名词,“贤贤”,就是尊重贤德。“易色”,有两种解释,主流的解释,如朱熹、张居正,都将“易”解释为“移”,替换的意思。则“贤贤易色”的意思是,以敬重贤德的心,来替代喜好美色之心。
第二种解释,“易”,是平易,不重视。贤贤易色,是指对自己的妻子,重贤德,而不重容貌。
问:为何删“事君,能致其身”?
答:这是落后的封建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人平等,为了共同体,可以有奉献精神。如果是为了某一人,一没有亲属关系,二这可能导致“个人崇拜”,这一行为不符合人之常情,除非是为了利益,而这又不符合理学家的“天理”
(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厚重,敦厚持重,浑厚庄重。
楚天注:第一句话好重要,但我需要进行更多的认识才能表达清楚。
问:“无友不如己者”,什么意思?
答:这是说人生的不同时期!少年时代,大脑还未发育成熟,所以周围的环境很重要。情绪失控的时候,环境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成年人的行为!
子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楚天注:具体到生活情境中,除非自己的过错动了别人的奶酪。一般,别人不会注意自己,别因为“自恋”而害怕纠正自己的错误。
(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慎”,是谨慎、慎重。“终”,是指家人去世。
“追远”。“追”,是追思。“远”,是去世已久的亲人,或远代的祖先。
楚天注:人之常情也!
“洞见时刻”,即有那么一个瞬间,能让你突然想明白一些事情。
楚天:第一,明确要达到什么效果(民德归厚矣),给对方设计一个亲身的体验;第二,整个过程应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追思那开基创业之祖;追思那一代代勤耕俭积之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第三,不是直接告诉别人,而是要让别人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三)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温”,是温和,朱熹说是“和厚”,张居正说是“温而和厚,无一些粗暴”。
“良”,是良善。朱熹说:“易直也。”张居正解释:“良而易直,无一些矫饰。”
“恭”,恭而庄敬,无一些惰慢。
“俭”,张居正说:“俭而节制,无一些纵弛。”
“让”,是谦逊,无一些骄傲。
问:“温、良、恭、俭、让”,怎么才能做到呢?
答:理性使自己和厚,“灭人欲”使自己良善,敬畏心使自己“恭而庄敬”,知道欲望的原理使自己“无一些纵弛”,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使自己谦逊!
楚天说:(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形象化,在它们没有对你造成伤害之前,想象它们正在以某种方式离你远去。)括号里的方法,也是通往“温、良、恭、俭、让”的路径!
(四)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张居正说:“观圣人之言者,不可执一求之。”
问:以纯功利的角度,为什么要听取父母的意见?
答: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记忆得来的经验,另一种是推理得来的智识。对于前者,年龄越大,掌握了的知识愈丰富。
楚天注:但是要明白“经验”是会出错的,而“智识”所在的推理本身是永远不会出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