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斟酌之中,直接与行动或不行动相连的最后那种欲望或反感,便是我们所谓的意志。它是意愿的行为,而不是意愿的能力。——霍布斯
我是这样认为的,也不知道对不对——只需要控制最后出现的是某种意向,就可以解决“意志薄弱”或者“意志欠缺”问题
【笔记】
可是,就像所谓意志薄弱的人那样,他立刻兴致勃勃地渴望再体验一次他如此熟悉的那种堕落的生活,于是决定前去。而且他立刻有了一个想法,觉得保证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向安德烈公爵保证之前,已经向阿纳托利公爵保证过,一定到他那里去;最后他想,所有这些保证都是一种相对的说法,没有什么确定的含义,特别是考虑到,也许他明天就会死掉,或者发生什么意外,以至有无信誉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皮埃尔的脑海里时常会出现这种论断,结果他的一切决定和计划都被推翻了。他向库拉金家驶去。
“你不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接着说道,“要知道,这就是人生的整个经历。你谈到波拿巴和他的事业,”他说,其实皮埃尔并未提到过波拿巴。“你谈到波拿巴;可是波拿巴在辛勤工作、逐步迈向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他是自由的,他念念不忘的只有自己的目标,——于是他成功了。——《战争与和平》
“被人们称为慷慨可能是好的;可是,如果慷慨在作法上使你不获称誉,它就损害你了。
因为如果你有道德并且正当地慷慨行事而不见知于人,你就逃避不了与此相反的恶名。
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在人们当中保有慷慨之名,就必不可免地带有某些豪侈的性质,以致一个君主常常在这一类事情上把自己的财力消耗尽了。到了最后,如果他们想保持住慷慨的名声,他就必然非同寻常地加重人民的负担,横征暴敛,只要能够获得金钱,一切事情都做得出来。
这就使得他的臣民开始仇恨他,而且当他变得拮据的时候,任何人都不会敬重他。结果是,因为他这样的慷慨损害了许多人,而受惠者只是很少数人,所以他是第一个遭遇困难的人,不论发生什么危险,他将先受其害。而等到他认识到这一切想要缩手的时候,他将立即获得吝啬的恶名。”——《君主论》
【诗歌】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fán)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píng)中,罾(zēng)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捐余袂(mèi)兮江中,遗余褋(dié)兮醴浦”
“搴(qiān)汀洲兮杜若,将以遗(wèi)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概念】
好的评论应该针对性强、视角独特、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什么叫“体验设计学”呢?简单来说,就是教会你很多能增加别人体验感的套路,而这些套路的关键,就在于“瞬间”。
希思兄弟就此提出了几个建议:第一,认可必须是经常性的,不是半年一次也不是一个月一次,最好是每周甚至每天都有,要随时随地发现员工做得好的事情立即表扬;第二,表扬要真诚,最好是个人对个人。第三,要具体。
这本书给出的方法就是,强调目标感,因为目标感会引起理性的行动。
所谓“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就是当你遇到一个和固有观念、认知不相符的事实、现象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不舒服、不愉快的情绪。
“确认偏误”的意思是说,我们平时观察世界,并不像科学家一样以事实为依据,根据事实产生观点,而是像律师一样,先有观点,再用新的事实去支持自己的观点。
审美,名词,一种阶梯,指一个人对美的认知水平,和品位相反,它更多关乎个人的内心。
沟通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日常的沟通,不管是有问题的沟通,还是正常的沟通,都有固定的模式。首先,在沟通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到某个角色中,按照这个角色来思考、感受和行动。
自我状态一般有三种,除了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剩下的就是成人状态。
1.不够痛苦也没有热情
【故事】
话说,从前有一位国王要出门远行,出门前他给自己的3位仆人每人1锭银子,嘱咐他们说,“你们拿着银子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向我汇报。”
几个月过去了,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我拿1锭银子,挣回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池。第二个仆人说:“我拿1锭银子,挣回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池。第三个仆人拿出了1锭银子说:“我怕弄丢,一直藏在兜里,没拿出来过。”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人的1锭银子拿走,奖励给了第一个人。这就是国王的治理理念:凡是挣得多的,多奖励他,多多益善;而凡是少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
这个故事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日记】
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就引发了“抑郁”的心情,然后糟糕的心情持续了一段时间。【积极性描述:最后,我可能找到了解决办法,不过“斯多葛哲学”(以前)是在另一个课题对我发挥作用】【总结:不断遭受挫折后,我想起了在其他方面帮助了我的“古希腊哲学”】
(一)
Ta:连麦打手游的加
我:哦,要克服自己的主观情绪,因为有些信息(比如,这个群为什么被创建),我也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我补充道: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