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曾子引用这句话,解释说:圣人能使那没有实情的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词,是因为圣人的圣德在上,大能畏服民之心志,使之化诈伪而诚实。
(案例)
乡里有父子二人打官司,请王阳明裁断。先生的侍从意欲阻止,王阳明却让他们进来说说。话还没说完,父子二人就抱头痛哭而去。
弟子柴鸣治看见了,问:“老师您跟他们说了什么呀?怎么这么快就让他们感化悔悟了?”
王阳明说:“我说舜是世间大不孝之子,瞽瞍是世间大慈之父。”
柴鸣治惊了,老师怎么说反话?舜的父亲瞽瞍,和舜的后妈、后妈的儿子象串通一气,几次要杀死舜,舜都机智地躲掉了,并且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爱护弟弟。老师怎么反而说舜是大不孝,瞽瞍是大慈呢?
王阳明说:“舜总是觉得自己是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为是大慈,所以不能慈。
【朱熹】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一)
郑玄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孔颖达:“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格,是来的意思。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你心恶,恶就向你聚拢。
(二)
王阳明提出了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知,是知善恶。格,是个格子,是个善的标准。他对徐爱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闲居,是一个人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