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问:“止于至善”,这不太恰当吧?
答:说说你的认知
问:并不存在至善,如果尧、舜还活着,那么他们身上的善会更多
答:所以根据你的理解引发的行动是,做了一件好事之后,继续做下一件,永不停止
(一)
孔颖达注:“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亲民,实为新民。而朱熹说,新,就是革新其旧。
楚天注:“爱”已经包括了“新”,程朱的解释虽然很明确,但却限制了范围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就是止于至善。
定,是志有定向。
静,是静心,心不妄动。
安,是安稳
虑,是虑事精详,处事精确。
得,是得其所止
(一)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熹注解说:“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就是本末先后的基本原理。用现代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叫模仿率。
(三)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朱熹说:“诚,是实;意,是心之所发。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
孟子说“善莫大于舍己从人”
(四)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注解说,致,是推到极处;知,就是识。格,是至;物,就是事物。格物,就是穷极事物之理,要让那极处无所不至。
(五)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壹是,朱熹说就是一切。
张居正讲解说,厚,是对自己家人;薄,是对本国与全天下的人。
【注姒】
法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出版了《模仿率》一书。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