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医匠

第112章 让他做医家圣人

大明医匠 阴九流 2767 2024-11-15 07:22

  “你们要扳倒杨主簿?”清醒过来的肖青鹤看起来极为精神,未免有些清醒过头了,拉着他们不停地说话,好像再不说话就再也说不成似的。

  “你们来监狱里没用。”肖青鹤冷笑:“监狱里即便是江洋大盗,那也是平头百姓,作用怕是还没有衙役管用。”

  “你们得去找知县老爷。”肖青鹤笑得极为开心:“能跟杨主簿掰掰手腕的,也只有柳如海了。”

  监狱里的犯人还没有衙役管用,他们当然是知道的。可是,让他们找知县?未免脑回路有些过于大了。他难道不知道,之前几任知县是怎么死的么?

  “我当然知道。”肖青鹤说:“就因为知道,我才更加笃定。”

  “你们可知这些知县的身份?”肖青鹤解释:“那至少也是科举出身,甚至金陵周围的知县,该在一些小县做过几年才行。

  “这群人,不说人比天高吧,至少心里有着几分傲气,自认为官面上虽然说不上话,但还整不了一个县中小吏么?

  “却谁想到,终究堂堂大人被一小吏拿捏,甚至性命还操之人手。”

  徐一真在旁边腹诽:“一县主簿,不算是小吏吧。”

  肖青鹤笑说:“一县主簿,若是放在偏远县里,可不就是小吏。虽说这桃源县因为是属于应天府的关系,主簿也水涨船高成了官,但那也是从九品,最低的官。

  “科举出来的官是不可做的,多是从县吏提拔上来的。也因此,放眼大明上下,主簿虽无官威,却有实权,在县中的地位也比知县要高得多。”

  这些,在场三人中除了正经八百大夫出身的韩长明之外,自然都是熟稔。

  张长贵,毕竟是做了多少年的官了。医官也是官,知道的自然比平头百姓多一些。

  徐一真,那得多亏上辈子看的书了。

  但,既然一县之中,主簿的权力比知县大得多——

  “你还让我们去找知县?那不是羊入虎口?”

  肖青鹤点头,又摇头:“若以一县之论,自然如此。但你们是桃源县的么?”

  徐、张两人摇头。

  “还是呐。你们并非桃源县中人。知县呢,也不是桃源县人。而一县竟被主簿把控,水泼不进;知县生死也被主簿把控,战战兢兢。

  “你以为,他受得了这样的委屈?不想着将主簿弄死?自然想,只是没有机会罢了。”肖青鹤两眼放光:“但你们来了,就是他的机会。”

  -----------------

  “咱们可不能给他们机会。”柳如海听杨主簿这样说,一拍桌子义愤填膺、斩钉截铁:“即便他们是过江龙,也得把他们龙角给弄断了,龙肉也得尝尝咸淡。

  “不错。”杨主簿点头表示肯定:“桃源县虽是大明的天下,却也是你我的天下,决不能让外人染指。不过,……”

  杨主簿沉吟半晌,笑说:“不可我们动手,至少不能被抓住把柄。”

  柳如海笑说:“这有何难?再让他们给商会帮个忙不就好了。他们既然从外地而来,又这一副热心肠,想必再多帮个忙也是欣然应允的。”

  杨主簿点头又摇头:“商会确实是个好法子,只是他们既然在狱中为那些刁民治病,想必是获得了一点信任。那那些刁民,怎不会说些我们的坏话?”

  他得出结论:“再以这种法子,他们怕不会就范,甚至坏事。”

  柳如海问:“那你还有其他法子?”

  “我能有什么法子?”杨主簿笑说:“只是他们既然这样热情,进个城门都能逮到病人给治病,那去狱中给那群刁民治病,他们自然愿意。

  “治病嘛,哪有不出意外的?有能治好的病,有治不好的病,有本来以为能治好结果手滑治不好的病,总之,治死个把人的该是应有之意吧?”

  柳如海赞叹:“你是想在他们开的药里下文章?治他们一个庸医杀人的罪名?”他想了想:“此法倒也可行。”

  杨主簿叹息:“我本来以为,这法子端的巧妙,隐蔽,可行。”

  “本来?”

  “谁成想啊,”杨主簿笑说:“这过江龙神通广大,竟还是个医道高深的大夫。不仅会辨毒,还把一将死之人救活了。”

  柳如海了然:“这就是之前说的‘意外’?”

  “不错。”杨主簿笑着摇头:“有这本事,只在药里下文章,就不够了。”

  柳如海见他嘴上说的丧气,表情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想来杨主簿是有妙计。”

  “算不上妙计,只是若做好了,须得柳大人配合才是。”

  “不敢不敢,”柳如海慌得一阵摆手:“在下在县中行事能如此顺利,还多亏了杨主簿帮衬。如今杨主簿遇了困难,自然也要帮衬才是。”

  他问:“不知杨主簿所谓何事?”

  “既然这两人医者仁心,浑身恨不得发圣光,做圣人。”杨主簿嘿嘿冷笑:“那想做圣人,自然要有成为圣人的觉悟。”

  “觉悟?”柳如海没听懂:“杨主簿是想做什么?”

  “圣人,你且算算。”杨主簿掰着手指头:“从姜太公,到孔孟,再到朱熹,都有什么特点?”

  特点?柳如海更不懂了。他举得例子都是儒家圣人,跟医家圣人根本不搭边。不过话说回来,医家也没啥圣人吧?

  “一来,自然是要经历重重险境。二来嘛,自然是死了。”杨主簿笑说:“天下间只有死了的圣人,哪有活着的圣贤?

  “儒家圣人,那须得是教化众生累死才好。医家圣人,自然是为治病而死。”杨主簿指着北边:“没有什么地方,比迎头坡那一带更适合成圣人的了。”

  迎头坡?柳如海从脑海中搜寻了下不多的记忆,果然,那里可谓是个凶地。

  迎头坡,是桃源县最北边的一个村,不仅受了瘟疫,更在黄泛区。

  只是迎头坡村位置很好,在半山腰上,人倒是死得不多,只是山下的粮食是点滴不剩。

  一年收成没了着落,短时间还好,时间长了为了口吃的,也少不了逃荒一途。

  但既然有了瘟疫,逃荒都成了奢望。病人躺在床上下不来地。家人照顾病人。再加上缺衣少食,怕再过一年,迎头坡村会变成县里的荒村。

  “那的确是好地方。”柳如海赞叹:“想必医者仁心,不会见死不救吧。”

  他也明白了杨主簿的意思:“杨主簿的意思,是以县衙的名义令他们前去制瘟?”

  杨主簿点头:“不错。若他们自己去,不免会打退堂鼓,甚至中间出什么猫腻绕道而行。有了县衙的一纸文书,就由不得他们反抗。”

  柳如海笑说:“到时候,他们在那里制瘟,即便治好了,也说不得脱一层皮。若是治不好,更可以治个制瘟不利的罪名。”

  杨主簿也跟着笑了:“治病,总少不过用药。如今县里的草药都在我手,还不是任我拿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