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182章 夜袭敌营

  后周皇帝柴荣召见陈抟,希望他能到自己这来做官,但是人家陈抟是世外高人,坚决不答应,人家追求的是成仙得道,对世俗这点事早就不放在心上了,柴荣也没办法,只好放他回去了。

  在南方,后周的军队还围着寿州,一直打不下来,转眼间已经是显德四年了,寿州城里边的粮食渐渐要消耗完了,就有点支持不住了,快断粮了。于是刘仁赡不停地派人求救,齐王李景达可好,他就一直待在濠州,就那么看着李重进他们围攻寿州,也不去帮忙,现在他接到了报告,说寿州危急万分,于是他就派应援使许文缜和都军使边镐,还有团练使朱元这些人,带着几万部队,溯淮河而上,去支援寿州。

  这些部队来到了紫金山,扎下了十几座营寨,这样他们就可以和城里边烽火相通,大家能通上气了,然后又在南边筑起了一条甬道,长度有几十里,一直修到了寿州城。许文缜他们就利用这条通道给城里运粮。

  这种修甬道的方法在古代战争中很常用,包括在现代战争中也一样,比较简单的一种就是战壕,更复杂的就像我们电影里看到的地道战,但是甬道有个致命缺点,就是他一旦被敌人占领了,非常麻烦。

  李重进一看敌人来了援军,就召集众将,当面嘱咐大伙说:“刘仁赡死守孤城,已经有一年多了,我军始终无法攻克,无非是因为他城坚粮足,有吃有喝的就不慌,刘仁赡这个守将也是个人才,确实不简单,指挥打仗很拿手。但是最近,听说城里的粮食快要吃完了,咱们本来正好可以乘势急攻,把它拿下,偏偏许文缜和边镐这帮人又跑来给咱们添乱,还修起甬道来,给城里运粮,我看呐,咱们如果不用计破敌,此城估计是永远也攻不下来了。我打算今天夜里偷偷去劫寨,分兵两路,一路在山前,一路去山后,给他来个前后夹攻,诸君一定要为国努力!”

  众将听了他的安排,都齐声答应。

  当时正是孟春时节,天气还挺冷,李重进命令牙将刘俊率领前军,自己亲自率领后军,乘着半夜,悄悄出发,来到了紫金山下,这个紫金山实际上就是寿春城东北面的八公山。

  其实人家南唐这边的某些将领也想到了这一点,就担心李重进夜里跑来偷营,朱元就跟许文缜、边镐商量,请他们小心戒备。可是边镐和许文缜觉得我这么多的精兵,有什么可怕的,因此毫不在意。朱元跟他们说了半天,他们也不听,根本就不把朱元的话放在心上,朱元没办法,只好叹着气回营了,然后让自己的部下小心巡察,防防万一。

  这天夜里,三更已过,朱元还没敢睡,只是和衣而卧,在那养神,随时准备起来战斗。渐渐地就有点困了,刚有点昏昏欲睡,忽然有巡逻的士卒进来报告,说:“周兵来了!”

  朱元一下子就醒了,立刻一跃而起,一边命令军士们坚守营寨,不得妄动,一边派人,快,去报知边镐和许文缜,让他们赶紧起来迎敌。

  许文缜和边镐正在呼呼大睡呢,接到朱元的军报,这才从睡梦中惊醒,急忙召集水兵们出寨迎敌。这时候后周大将刘俊已经杀到了。双方一边是有备而来,盔甲鲜明,斗志昂扬,游刃有余,一边是睡眼朦胧,衣衫不整,临阵先怯,再加上天昏夜黑,模糊难辨。双方刚一接触,前队的唐兵已经被周军一阵乱砍乱杀,死了一大片。边镐、许文缜两个人手忙脚乱,只好率领全军出来迎敌。没想到他们的营寨后边突然又有一支周军杀到,一马当先的正是大将李重进,吓得边镐、许文缜心胆俱裂,急忙丢了正营,逃进了旁寨。

  朱元那边还不错,朱元的手下都时刻小心着呢,朱元指挥手下保住营帐,敌人杀不进来,只觉得外边到处都是喊杀声,朱元不用想也知道边镐、许文缜肯定是已经失手了,于是就命令壕寨使朱仁裕守营,他自己率领着部将时厚卿等人出营去支援。迎面正好遇上李重进跃马麾兵正在冲杀,朱元大吼一声,带领着士卒们上前和周军交锋,双方鏖战多时,杀了个平手。边镐、许文缜看到朱元来支援他们了,这才稍稍镇定下来,指挥部队。李重进担心有什么闪失,毕竟对方人多,于是就和刘俊等人率兵慢慢撤退,朱元一看敌人退了,也不追赶,然后和边镐、许文缜巡视营盘。

  刚刚被敌军攻破的两座营寨,正是边镐、许文缜二人的正营。士卒伤了好几千,粮食丢了几十车。边镐、许文缜两个货懊悔不及,只有人家朱元寨中完全没有损失。朱元向边镐、许文缜二人冷笑数声,就回营安睡去了。

  寿州城里的刘仁赡听说边镐和许文缜吃了败仗,就更加不安了,于是又写信给齐王李景达,请他下令让边镐守城,这样自己就可以腾出手来,带领各军去跟敌人决战。李景达回信没有批准。刘仁赡非常郁闷,结果生了病,渐渐地起不了床了。他的小儿子名叫刘崇谏,他就很担心,怕父亲病危以后寿州城就守不住了,不如偷偷出去向后周投降算了,这样还可以保全家族,于是他就乘夜溜出城去,打算乘船渡河,前往淮北,结果被巡逻的小校给拦住了,押送到了城里。刘仁赡问他,你招呼也没打,深更半夜鬼鬼祟祟的出城打算干什么去,刘崇谏也挺直,有啥说啥,说我打算代表你去投降去。刘仁赡一听大怒,说:“我生为唐臣,死为唐鬼,你怎么敢违弃君父,私自出城降敌呢!左右快与我斩讫报来!”

  刘仁赡的下属一听主帅下令了,不敢违令,只好把刘崇谏绑了出去,监军使周廷构看到刘仁赡要杀自己儿子,赶紧让刀下留人,然后他自己一个人去找刘仁赡求情,刘仁赡让人把中门关了,不让周廷构进来,还派人传话说:“逆子犯法,本来应该腰斩的,如果有人为逆子说情,应该连坐。”周廷构听了以后,又哭又喊,老刘,你听我说一句,你饶了小刘吧,他在门外号叫了好一阵子,也没人来给他开门。他赶紧另外派了个手下去向刘仁赡的夫人求救。

  刘仁赡的夫人姓薛,她皱着眉头跟来人说:“崇谏是我的小儿子,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我怎么忍心看着他死呢,但是他既然犯了罪,实在是难以包容,军法不可私,臣节不可惰,如果饶了崇谏,那我刘氏一门忠孝到此就丧失殆尽了,这跟我们刘家的价值观严重背离,那以后我们还有何面目去见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呢!”说完,还派了人去催促,让刽子手赶快行刑,把刘崇谏给杀了,然后为儿子办了丧事。

  大家就在那眼睁睁看着刘崇谏被杀,都非常感动,都觉得刘仁赡大公无私,以身作则,这人格太高尚了。只有周廷构说刘仁赡夫妇太残忍,他还愤愤不平呢。

  结果这件事就传出去了,到处传的沸沸扬扬,都传到城外的敌军营中了,李重进听说以后,也为之感叹,刘仁赡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手下的很多部将也觉得寿州城里有刘仁赡这样军令如山、大公无私的将军,再加上城外有紫金山的援兵,那些人虽然吃了败仗,却仍然没有撤走,就凭这两点,看来寿州是很难攻下的,不如奏请皇帝,请求班师,以后再找机会吧。李重进听到手下将领们的议论,不得已,只好给皇帝写了奏表,然后候旨定夺。

  皇帝柴荣在汴梁接到了李重进的奏章,看完以后也是犹豫不决。正好这时候李谷得了急病,请假回京养病,柴荣就特地派了范质、王溥,来到李谷家里,问他部队作战的情况。李谷就跟他俩说:“寿州危困,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如果皇帝御驾亲征,将士们必然会奋不顾身,如果先破了敌人的援兵,再攻孤城。城中自知守不住,必然会出城投降,唾手便可成功了。”

  范质、王溥回去把李谷的话报告了皇帝,柴荣于是下诏亲征。他仍然让王朴留守京城,任命右骁卫大将军王环为水军统领,带领着几十艘战舰,自闵河沿颍河入淮,作为水军前队,皇帝自己也坐着大船,率领着战舰一百多艘,鱼贯而进,但见水面上舳舻横江,旌旗蔽空,浩浩荡荡地开往寿州。

  .......

  知识卡片:

  前边我们讲到,南唐的使者孙晟被柴荣杀了,这一集的知识卡片我们就补充说说他。

  孙晟又叫孙忌,他是山东高密人,他年轻的时候家境不好,很穷,但是他爱学习,也很有才华,诗词写的都很好,这也很符合南唐用人的标准。

  孙晟后来中了进士,可是当时的文人风气很有意思,史书上说他们:“修边幅,尚名检”,就是说这些人很讲究自己的相貌穿戴,很在乎别人怎么说自己。孙晟特别讨厌这一点,于是他舍弃功名,什么都不要了,带着小书童去了庐山,后来还出家当了道士。

  不过孙晟在道观里也不好好拜三清道祖,他心里崇拜的是曾经当过和尚的贾岛,把贾岛的画像挂在墙上天天拜。这就引起了其他道士的不满,把他从道观里赶了出去,孙晟也不以为然,又换上儒生的衣服,到河北镇州去拜见李存勖。然后他就在后唐负责修史,当时的官名叫著作佐郎。

  李存勖被杀,李嗣源登基称帝的时候,孙晟正在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手下做节度判官,朱守殷是李存勖的心腹,他就打算想要叛乱。有人说朱守殷叛乱就是被孙晟挑唆的,后来朱守殷叛乱失败被镇压了,孙晟抛下妻儿老小跑了。后唐的权臣安重诲下令通缉孙晟,孙晟不断向南逃,渡过淮河,去金陵投奔了吴国的权臣徐知诰,徐知诰非常器重他,就把他留在了礼贤院。安重诲没抓到孙晟,一怒之下就杀了孙晟全家。

  徐知诰对孙晟不错,不光救了他的命,还给予他高官厚禄,所以孙晟对徐知诰是死心塌地的。徐知诰称帝以后,改名李昪,因此才会有了后来孙晟“不付永陵一抔土”的话。后周攻打南唐的时候,孙晟的态度是极其坚决的,在中原王朝,他只有一个恩人李存勖。

  李璟即位以后,孙晟就担心魏岑和冯延巳会把持朝政,他就想利用起草遗诏的机会,扶持皇后宋福金,制约魏岑他们。翰林学士李贻业这个时候蹦了出来,煽动文武百官集体抵制孙晟。孙晟从此被排挤。所以孙晟特别恨冯延巳,才有了“黄金杯、白玉盘,竟然装狗屎。”的话。而且孙晟轻生死,也不害怕这些人,想说啥就说啥,这就是他的个性。

  孙晟最后被柴荣所杀,宁死不降,不肯出卖国家,被后人所称道。不过也有些负面评价,有人说他生活奢华,但是在大节方面,他是没有亏损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