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180章 水战

  湖南又起了内乱,几个军阀互相杀来杀去,先是潘叔嗣杀了王逵,接着周行逢又杀了潘叔嗣,现在周行逢已经成了湖南的老大了,周行逢这个人给我的印象不错,生活简朴,也体恤老百姓,对自己的认识也比较清楚,不过,他这个人经常过度执法,这方面可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搞不好以后会出大事。

  周行逢的妻子严氏被封为勋国夫人,她看自己的丈夫用刑过于严峻,这样下去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危险的,于是就劝丈夫,说:“人情有善有恶,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滥杀呢!”

  周行逢很生气,说:“这是外事,你个女人家,少多嘴!”

  严夫人知道,劝也是白劝,丈夫挺固执,自己的话他听不进去,所以过了几天,她就假装跟丈夫说:“老家那些佃户有的挺狡猾的,他们听说你富贵了,不会亲自过问那些琐事了,一个个就不好好种地了,仗着你的势力欺负乡民,我得亲自去看看。”周行逢说,行啊,那你去吧。

  严夫人见丈夫同意了,于是就回了老家,到家以后,她让人把故居修整了一番,然后就不回城里去了,就住在老家,整天穿着粗布衣服,吃的也很简单,毫无骄贵气象,给大伙做表率呢。周行逢几次派人去,要把老婆接回来,严夫人说,我就喜欢乡下这种清闲生活,不愿意住到城里去。

  严夫人就一直在乡下住着,每年到了春秋两季,她就穿着青布裙子,带着佃户们进城去送地租。周行逢让她别自己来交租,她也不听,还说:“地税是公家的,如果主帅把自己家的地税免了,如何统率部下呢?”周行逢也说不过她,就不再说了。

  有一天周行逢闲着没事,就带着几名侍妾,回到老家,发现严夫人正在地里,带着大家一起种地呢,他就下了马,跟妻子说:“我现在已经发达了,不比以前了,夫人何必把自己搞的这么辛苦呢?”

  严夫人说:“你不记得过去你当户长的时候了?老百姓没有按时交租,就会挨鞭子,现在你虽然发达了,怎么就把田间地头这点事都忘了呢!”

  周行逢笑着说:“夫人真可以说得上是富贵不能移了!”随后就让那些侍妾们把夫人硬架上轿子,抬回城去了。

  严夫人在城里住了两天,又向周行逢辞行。周行逢不想让她走,就再三问她,干嘛老想回乡下去,最后严夫人说:“我跟你说实话吧,你呀,执法太严,将来必然会失了人心。我不是不愿意留在这,我是怕一旦出事,仓猝间难以脱身,所以预先回到故乡,情愿远离荣华,过普通人的生活,就住在乡下,免得招人注意,到时候说不定还容易逃生呢。”

  周行逢听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等严夫人走了以后,他用刑也比以前减轻了,说明这回还是听进去了。

  严夫人是陕西人,她父亲名叫严广远,当年马家统治湖南的时候,严广远做过评事,把女儿嫁给了周行逢。周行逢有了这么一个贤内助,最后终于得以平安着陆,严夫人也得以善终。所以史家把严夫人的事迹写进了列女传,极力褒扬,作为妇女的表率。

  再说后周皇帝柴荣,他回到大梁以后,听说寿州久攻不下,吴越和湖南实力有限,也没有力量帮忙,于是又打算再次亲自带兵出征。宰相范质等人极力劝阻,您就别去了,所以柴荣还在犹豫。

  南唐的驾部员外郎名叫朱元,这是个管车马、驿站的官员,这个人对打仗这些事颇有研究,于是就上书给皇帝李璟,把用兵打仗的得失详细论述了一番,李璟就让他统兵渡江,去把江北丢失的土地再夺回来。又派出别将李平,作为他的后援。

  这个李平原名叫杨讷,朱元原名叫舒元,这两个人前面出现过一次,就是李守贞叛乱的时候让他们去南唐求援,结果援兵还没求到,李守贞就死了,这两个人就只好留在南唐了。当时他俩各自起了个假名字,没想到,弄假成真,假名字一直用到现在。朱元带兵前去进攻舒州,后周的舒州刺史郭令图一看大兵压境,就弃城逃走了。他上一回是被老百姓给赶走了,这一回是被吓跑了。

  李璟就任命朱元为舒州团练使,李平也收复了蕲州,被任命为蕲州刺史。从前南唐的茶和盐是实行专卖的,征的税很重,虽然名目叫作薄征,其实一点也不薄。所以老百姓都颇多怨言。后周的军队来了以后,沿途的百姓都很欢迎,往往会牵着羊、挑着酒去犒劳后周军队。这后周军队可好,不但不好好地抚恤老百姓,反而到处抢老百姓的东西,甚至还把人抓走。这一下老百姓对他们就失望了。南唐的老百姓于是自己修筑了城堡营寨,用纸做了甲胄,就用农具做武器,凭借着险要地形进行防守,当时被人们称为白甲军。白甲军同心协力,抵御敌人,守望相助,还是挺利害的。每次跟周军交战的时候,白甲军作战都非常勇敢,不避艰险,周军总是被打败,所以对白甲军很是忌惮,不敢去招惹人家。朱元来了以后,因势利导,就动员这些民兵,一连收复了光州、和州,兵锋直指扬州、滁州。后周的淮南节度使向训打算全力以赴,攻打寿州,所以把扬州和滁州的将士都调到了寿州城下,扬州和滁州空虚,所以也被南唐的部队给占领了。

  刘仁赡守着寿州城,见周兵来的越来越多,他屡次求南唐朝廷派援军来,李璟只是派了齐王李景达前去支援。李景达上次吃了败仗,吓破了胆,这次只是驻军在濠州境内,不敢前进。还有那个监军使陈觉,平时瞎嚷嚷,乱吹牛,其实胆子比李景达还小,但是他的权力却比李景达要大。所有的军事书信往来全部由陈觉一个人处理,李景达只能在信的后边签个名罢了。所以李景达虽然带了五万兵,按理说人不少了,却并无斗志。士卒们当然也乐得逍遥自在,过一天算一天。

  但是南唐的将领林仁肇等人,却有心想去救援寿州,于是率领着水陆各军紧急驰援寿州。偏偏后周的将领张永德屯兵在下蔡,截住了唐军的道路。林仁肇想了个办法,用战船载着干柴,趁风放火,来烧下蔡的浮桥。张永德出兵抵御,被人家这一番火攻,险些儿抵挡不住。幸亏风向临时变了,风回火转,连火带烟,反而扑向唐军战船,林仁肇没办法,只好撤兵了。

  张永德制做了一千多尺铁索,横在河上边,还绑上了很多粗大的树干,用来阻挡敌船,铁索大约距离浮桥十余步,东西两边绑住,免得唐军再来进攻。林仁肇当然不死心,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又来了。张永德悬出重赏,招募擅长游泳的士兵,让他们潜水,游到敌船下面,绑上铁索,然后派兵四面出击,围攻敌船。南唐的战船被铁链拴住了,无法行动,被张永德的部队抢走了十几艘,船里的唐兵无处逃生,只好跳下水去,结果很多人都被淹死了。林仁肇又逃了回去。

  ............

  知识卡片:

  甲胄在战争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今天简单的跟大家讲一下。甲和胄是两种东西,身上穿的是甲,头上戴的是胄,就是头盔,中西方都有。古代在用,现在也在用,现在的防弹背心就可以叫甲。在古代不光人穿甲,马也穿,现在的自行火炮运兵车都带装甲。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发现的、最早使用的甲胄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殷墟考古就发现了青铜甲和皮甲,青铜甲的数量还比较多。大家可不要小看商朝的工艺美术水平,这些甲胄上都有非常精美的纹样,可以说比我们现在的头盔还好看,头盔上还有个铜管,这是用来插某些标志性物件的,比如各种颜色的缨,作用嘛,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辨识。头盔上经常出现的纹样有牛纹和虎纹,表示威猛的意思。头盔有护额、护耳,保护后脑勺的部分做的比较宽大,设计的非常好。甲大概分为三个部分,身甲、裙甲和袖甲。这种形制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都没有太大改变。当时的皮甲、皮盔是由好几片联结而成,制作工艺也很复杂,表面还刷了漆。

  春秋以后,由于冶铁技术逐渐发达起来,铁甲就代替了青铜甲,金属甲的制作周期很长、制作难度大,价格极其昂贵,有多少甲兵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标志。国家的府库里囤积了多少铠甲,也是一个国家的底气。因为士兵穿甲和不穿甲战斗力完全不一样。在古代,武将世家的甲有时候也是传承的,会作为家族的标志。在少数民族地区,冶金技术比较落后,他们制作的甲就地取材,比如三国时期,蜀国南征云南,云南人穿的就是藤甲和皮甲,他们的皮甲制作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通常都是整片的皮,不光有牛皮还有驴皮,据说还有象皮,但是没有文物佐证,吐蕃人也大量使用皮甲。

  《唐六典》详细地记载了唐朝甲胄的名称,有十三种,包括: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鎚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我们在前面跟大家讲过的纸甲,也是甲胄的一个重要类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