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方向,马得功所率领绿营兵,自高才坂出发,穿越太湖山的密林深处,可没想到郑军的一个影子没见到,马得功所率的清军就出现了非战斗减员。
郑军利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窗口,修建了坚固的防线,至于泉州北部,东部的茫茫丛林,则密布着郑军专门为清军准备的各种各样的陷阱。
由于这些森林常年人迹罕至,地面上灌木,树叶,藤蔓到处都是,清军根本就无法分辨真假。
再加上此次进攻的清军,基本上都是北人,不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稍微简单点,而森林里面几乎处处的是陷阱。
郑军从攻克泉州之后,也是按照郑森的主意,和山里猎户山民的经验,利用森林里随处可见的树木,竹子等常见的材料,就地取材,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机关陷阱。
这些陷阱种类各不相同,有最简易的捕兽夹,稍微简单点的,就是用细绳索制作成绊线,陷阱的主体,要么是一颗压弯的竹子,或者各种各样的竹签陷阱。
陷阱的触发方式主要是绊发和压发。
而这些竹签,铁刺的陷阱,有的工匠,明郑士兵还对这些陷阱进行二次加工。
有个别人才,丧心病狂的,还把这些竹签,铁刺的尖端,制作成一个倒刺或者倒勾。
清军一旦触发陷阱,要把这些陷阱从身体上分离出去,不仅仅要再次忍受拔出陷阱的痛苦,还会被倒钩倒刺扯下一块肉。
如果仅仅把这些倒钩,倒刺也就算了。郑军还在那些铁刺,竹签,弩箭上面附魔,添加debuff。
铁刺,竹签和弩箭的表面上,浸泡涂抹了各种各样的毒药,有箭毒树,夹竹桃,水仙花各种毒物汁液,这些植物含有剧毒。
清兵一旦触碰到这些陷阱,一刻钟之后,会迅速出现恶心,呕吐,昏睡,肌肉松弛,心跳减缓,窒息等症状,毒素发作很快,时间从一刻钟到半个时辰不等。
这些清兵,一般会死的很快,从中陷阱到毒发身亡,一般只用一刻钟,就死了,但是死亡的过程中会很痛苦。
很多清军,无论八旗还是绿营,见到同班触碰到陷阱,就会见证到自己同伴是怎么渐渐走向死亡的全过程。
这和战场上不一样,战场上一般死的很快,基本上都是一瞬间的事,死的很干脆利索,带给人的心理冲击会很小。
但是中了郑军的陷阱就不一样了,中了陷阱,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同伴,一点点的死去......
除了毒药,这些陷阱还沾染了人畜的粪便,中了陷阱,一般不会马上死亡,但是死亡过程往往持续很多了天,最后这些幸运的清军士兵,会因感染败血症,破伤风而死。
也有不淬毒的,就是这些陷阱的尖端会被加工成不可思议的形状,曾大创口,让伤口无法愈合,最后感染疾病慢慢的死亡。
当然郑军此时也没闲着,驻守在北线太湖山方向,是王秀奇统领的宣毅右镇,他下令把军中的夜不收整编成队,撒到太湖山中。
这些夜不收,都是军中挑选出的一等一的好手,这些夜不收,以小队为单位,聚如火,散如星。
他们只携带少量干粮,穿着黑色战斗服,身上披挂着树叶藤蔓,神出鬼没,专门猎杀落单的清兵,刺探军事情报!
这些陷阱,对于清军而言,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中了陷阱的清军,往往丧失战斗力,还要另外派人去照顾,无形之中给清军增加负担。
马得功在山里徘徊了将近一周,连明郑大军的影子没见到,就已经减员了七百人。
多数都是森林里防不胜防的机关陷阱,和神出鬼没的夜不收造成的,以至于清军不敢随意单独行动,特别是绿营,军心因此涣散,清军上下陷入恐慌之中。
绿营兵损失巨大,八旗也有一定伤亡,满洲八旗死了三十人,索伦兵死了二十人,三十个八旗兵的死法基本上和绿营兵差不多,死于陷阱和暗杀。
索伦兵基本上都是黑龙江,大兴安岭一带的野人女真部落的山民,常年在森林中打猎,明郑军布置的陷阱很难伤到他们,索伦兵的伤亡都是因为单独行动,或者晚上睡觉时,被郑军夜不收给弄死的。
为此,阿岱还把马得功给骂了一通,打了好几鞭。
马得功投靠清军之后,在战场上一马当先,勇猛无敌,杀起明军来那是勇不可挡,杀明军和老百姓那是砍瓜切菜,还跟田雄一起活捉了弘光帝朱由崧。
但就是这么一个勇猛的战将,在阿岱面前跟一条狗一样,摇尾乞怜,连个屁都不敢放。
没办法,阿岱是个满洲主子,马得功就是个奴才,不过说他是奴才可能还抬举了马得功,他连奴才都不是!连狗都比马得功要顺眼多了。
满人顶天也就是二十万人,这二十万人就是满清的国本,在泉州一战,一下子死了二百多满人,对于满清来说,已经开始伤筋动骨了。
所以陈泰为了消灭郑森,可谓是下了血本,几乎整个福建的清军倾巢而出。
郑森如果失败了,大不了他能退回海上,几个月后就能再拉起一只队伍,卷土重来,但是陈泰不一样,手底下的满洲八旗死了那就是死了,再也造不出来。
满清和汉人是对立的,满清能在中原汉地站稳脚跟,原因就是联合大量的汉奸和软骨头,对广大的汉人老百姓进行镇压和掠夺。
反正羊毛从老百姓身上薅,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而清军在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大肆掠夺屠杀。
所以清朝在广东和福建地区,就是一个统治不稳定的地区,但凡清朝在南方爆发的起义,或多或少的都跟福建广东的汉人势力有关!
原时空历史上整个清朝统治时期,闽粤就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天地会在闽粤势力强大,而广东人和福建人一直都是反清急先锋。
满清一朝,闽粤两省,全员反贼义军。
满清的屠杀还都是整村,整镇,整县,整个城市的屠杀,所以郑森领导的军队,在闽粤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郑森短时间内从几十个人暴涨到将近五万人,能把郑森养的那么肥,完全是满清的功劳。
所以,郑森他可以输无数次,而陈泰只能输一次。
陈泰拿着千里镜,看着长长的边墙,脑袋瞬间发麻。
当年博洛的大军主力来到泉州的时候,这些边墙是不存在的,郑森是怎么做到在一年时间内修建了如此坚固的防线!
疑问归疑问,陈泰下令发起进攻,清军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边,铺满了通往嵩口埕边墙的官道,清军携带的二十门红衣大炮,同时发炮,不间断轰击边墙。
甘辉让郭廷把猛虎镇的主力部队撤下边墙以躲避炮击!
东线木兰溪防线,张其亮和硕泰也发起了攻击,十门红衣大炮,肆意轰炸着边墙,万礼也下令主力撤退,只留主力观察哨!
整个东线,从嵩口埕到木兰溪一线的边墙,都在遭受着清军的炮击,清军一边炮击,一边在大樟溪,木兰溪搭建数座浮桥。
炮声隆隆,整个大地都在颤抖着,清军的大炮疯狂的倾斜在边墙上,砸出一个又一个的坑,这些炮弹遭到边墙后,顺着斜坡过了下去。
延平方向,北线陈锦,马进宝开始了进攻,此战陈锦携带了三十门红衣大炮,陈锦带着主力清军猛攻大仙山一线,马进宝进攻戴云山一线。
西线的黄廷领导的左军,也在挨着清军的狂轰滥炸,还好大多数的主力部队已经撤到安全之处。
王邦俊连续几次度过九龙江,都惨遭失败,最后王邦俊急眼了,恼羞成怒,从龙溪,海澄,平和,诏安,南靖,漳浦等地凑齐了四十门红衣大炮,对着城墙就是一顿狂轰滥炸。
除了太湖山以外,大仙山,戴云山防线都遭受到猛烈的炮击,自此,整个泉州边境第一道防线,全面与清军交战。
泉州府防御战进入第一阶段,外线防御阶段,此时的局面是清攻郑守阶段。
郑森此时在永春县城下游的桃林溪扎寨,派出斥候与各条防线进行联络,从各方向反馈而来的情报,郑森也知道了战况,便给各个将领回信。
“郑森回复三镇诸将,战况本藩俱已获悉,此番清军倾巢而出,志在必得,清军劳师远征,其粮草消耗必然巨大。
所以清军会急于与我军决战,所以,我军要占据主动权,让清军按照我之意图作战,将主场作战之优势发挥到最大!此战第一阶段,应要守住防线,消耗清军有生力量。
清军各部中,只有王邦俊最为薄弱,黄廷,你可在防御之时,对王邦俊发起反击,争取打的王邦俊心胆俱丧,让他再也无法进攻!减轻我军压力,为日后攻略漳州各县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东线,北线可以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将其引到内线,随后将其合围,拖垮,再围而歼之,此战我军的战略目的就是歼灭满洲八旗部队,消灭敌有生力量。
诸将指挥作战,可临机决断,不必事事皆请示本藩,放开手脚干!如有重大变故再告知本藩。”
甘辉,黄廷,余新三大主将心领神会,明白只要能达到战略意图,战役指挥自助发挥就行,所以他们的战斗积极性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一个时辰后,全线清军停止炮击,在东线,北线,陈泰,陈锦同时下令清军进攻。
东线边墙由于直面陈泰领导的清军主力,防御的压力也是最大的,经过一个时辰的炮轰,整个边墙表面上都是大炮大出来的小坑。
还好边墙是用砖头,各种形状的石头,和麻杆混在一起砌了好几层,再用糯米浆粘合,很是坚固。
大地开始轻轻颤动起来,举目望去,清军密密麻麻,不见天际,随后散开,随着两军距离越来越近,大地的震动越来越明显,蹲在城墙上的明军士兵,呼吸越来越急促。
木兰溪方向,清军也在慢慢逼近,冲在最前方的,是打着绿色旗帜的绿营军,最前方的,是清军从万里四十七年,努尔哈赤起兵,除了骑射以外,清军击败明军的一个最重要的法宝—盾车。
盾车是种木质战车,车厢三面铺设双层甲板,两甲板之间以沙土补充,最外一层蒙上坚硬的牛皮。
加强版的可以在加上湿棉被,不过这次清军只有牛皮,没有棉被,即便如此,盾车的防御力极强,能有效阻挡火铳子弹和箭支。
清军其实并不是完全靠骑射起家,而是明朝腐朽不堪,文官监军搞微操,瞎指挥,文官军官层层克扣军饷,武器粗制滥造的结果。
一支训练不足,吃不饱,军饷又被克扣,还拿着个破烂的武器的军队,能指望他打仗吗?
说他是花架子都算是抬举了,这样的军队,又怎么能和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清军打呢?不投靠对面都不错了。
现在,经过郑森铁腕手段整合,又经过一番改革的明郑军,在战斗力上,和战斗意志上,远不是旧式明军能比的,甚至远胜于旧明军。
清军的冲锋,一般是绿营兵打头阵,当炮灰,而八旗此时的作用是在后方督阵,和最后的战略力量。
绿营兵推着盾车,浩浩荡荡的向边墙推进。
陈文才端平鸟铳,瞄准清军,他集中精神,屏住呼吸,只等命令便开火。
刘言把陈文才的鸟铳放下,提醒了陈文才。
“现在距离还很远,而且铳弹是打不穿盾车的。
待会清军到大炮的射程范围内,一旦火炮打破盾车,可以用火铳射击那些暴露的清军,要是火铳离的再近一些,就扔瓶子,盾车怕炮弹也怕火!”
陈文才虽然说是个伍长,但毕竟实战经验没有刘言的丰富,哪怕是已经升到行长的林文信,也要听取他的建议。
有时候,在战场上,老兵的经验是有用的,至少能在战争中学会如何保命,有时候活着也是一种胜利。
“弟兄们,等会听声号,把敌军放近了打!”
林文信伏低身子,轻声提醒道。
盾车队形进入到火炮的射击范围内,站在城墙上用千里镜观察的万礼,向旗号兵下达命令。
“清军已进入红衣火炮攻击范围!各炮做好战斗准备!”
旗号兵将万礼的命令传达到武卫镇,火炮兵在炮长的的命令下,机械的进行清理炮膛,装火药,塞炮弹的战术动作。
炮手拿出火折子,点燃火叉棍,双眼死死的望着清军,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蓄势待发,就只等一声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