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青苗

第7章 韩琦的请示

青苗 闲散匠人 1891 2024-11-15 08:52

  韩琦则不然,这位年青人一路成长的顺风顺水,骨子里就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韩琦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宋夏的边境线如此之长,按照范仲淹的策略需要太多兵力长期驻守。长期的消耗战大宋的国力恐难以为继。他主张用五路大军,合围夏军主力,一举歼灭之。

  也许范仲淹没错,韩琦也没错,只是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

  韩琦便派尹洙去做范仲淹的工作,要求他支持这个决战主张。范仲淹看到昔日好友尹洙的到来,只是生活上好招待,谈新文学创作时滔滔不绝,但在战略讨论时据理不让。尹洙经过半个月的劝说无效后,愤然拂袖而去,摔下一句话:“不要忘了是谁举荐您来陕西建功立业的!”范仲淹默然,但仍不为所动,因为在他眼中个人的小义和国家的大义是不能对等的。

  见尹洙无法做通范仲淹的工作,韩琦无奈,只好去找他们的主官陕西经略招讨使夏竦。韩琦也算是突然造访,一到夏竦的大营,夏竦立马使眼色让眼前多姿的舞女们退下,自己也端坐下来。韩琦将自己的战略和范仲淹的态度向夏竦进行了汇报。

  夏竦立刻开始挠他的头发,“韩将军,您别着急,坐下喝口水。”而此刻的夏竦内心盘算着,“守,守多久,我要不要也在这里守?我也在这儿不行,太苦了受不了。我不守,回去,回去是否交得了差?攻,攻败了怎么办?回去就成了罪臣。”这算盘打的噼里啪啦响,当然这响声是不会从这老狐狸的肚子里传出来的。

  “兹事体大,不可不慎!”一句废话,韩琦当然知道。“此事恐需圣裁!”这老狐狸,直接把问题交给上面去了。

  “夏公何日面圣?”韩琦迫不及待的追问。

  “此事必须足下亲往!”夏竦可不想去趟这滩浑水,无论什么后果他都不想承担,他继续甩锅,“韩公有所不知,宫中吕相、晏相素与夏某有隙,定度吾为之争功,阻其议。”

  纯粹是胡诌!韩琦也不是不知道他就是不想担责。晏殊哪里会以私人恩怨去影响国家大事?晏殊的多项强军建议都被仁宗皇帝所采纳,是国之重臣。无奈之下韩琦只得以招讨副使的身份赴汴京呈报。

  韩琦到了宫中就更热闹了,仁宗皇帝召开了御前会议,大家各抒己见。朝廷上有气节的有之、纵横捭阖的有之、夸夸其谈的有之,就缺能办事的。有说攻的,有说守的,有说攻守兼备的。可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今天的会议说攻的声音大,陛下就说攻好;明天说守的声音大,陛下就说守也好。

  几经彷徨,陛下终于做了决定:把韩琦呈报的五路大军合围夏军的建议削减成两路大军——韩琦的泾原路和范仲淹的鄜延路。言外之意,朝廷不补充一兵一卒,只有西北军参战。似乎这场战争只是西北军的战争,和整个朝廷没关系。圣上裁定:两路大军今冬找寻西夏主力,与之决战。

  这是朝廷惯用的伎俩:基层呈报问题,迟迟给不了意见;要基层解决问题,但又无法配置资源。不知百姓和基层身上背负的这个朝廷究竟有什么用?这种大打折扣的批复让韩琦的心凉了一半,之所以还剩下一半没凉是因为按照朝廷的批复,范仲淹的军队也必须参加此次军事行动。

  范仲淹收到汴京的命令后,感到事态不好。他倒不是畏战,只是感到现在双方的军事战力悬殊,不是决战的时候。他也赶忙给仁宗皇帝呈表:“以宋军之实力不适合决战,宋军没有足够数量能征善战的武将,多年来军队建设跟不上,将士的军事素养欠缺。再则,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物资补给条件不好。如果陛下一定要决战,那最好不要冬天打,我们等到来年的夏季打,冬季汉人忍受不了寒冷,西夏占优,西夏忍受不了夏季酷热,大宋占优。当然,能不打最好还是以防御为主。”

  仁宗皇帝看了范仲淹的呈表,微微点头,便递给左右传阅。朝廷重臣们看了范仲淹的呈表也觉得很有道理,纷纷发表意见支持范仲淹。完全忘记了,几天前他们面对韩琦的呈报时也是这副积极支持的态度。既然大家都同意范仲淹的意见,仁宗皇帝只得“从善如流”。朝廷新的作战指令是:“范仲淹防守,韩琦进攻。二位将军按照积极防御与积极进攻两种军事方案进行。必要时相互策应。”

  韩琦五路大军攻夏的建议,经皇帝第一次“圣裁”之后就裁成了两路大军,现在经皇帝第二次“圣裁”又裁成了一路。韩琦的军事方针彻彻底底的回到了原点,这期间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心中的苦涩难以言表。

  历史就爱开这悲伤的玩笑。要说守,采用范仲淹的战略,以经济制裁为主,打稳固的防御战,或许西夏拖不了太久就垮了;要说攻,采用韩琦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寻找夏军主力决战,也会让西夏元气殆尽。然而,此时此刻没有人能预料到这荒唐的“圣裁”会把西军带向何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