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的三大战役,“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几乎战战都以宋军的全军覆没而告终。然而战争这头巨兽给宋夏都带去了不可平复的创伤。西夏虽然战胜,但境内的物资越打越少,物价越打越高,贵族中的不满情绪开始蔓延。掌管左厢兵马的野利旺荣和掌管右厢兵马的野利遇乞兄弟俩在宋夏战争中战功卓著,但此二人并不和李元昊亲近。李元昊在复杂的各种矛盾中也需要不断评估,对待各贵族势力究竟是要拉拢还是打压,他的大脑就如一个大算盘,不停的盘算。之前,为拉拢野利家族,李元昊还娶了野利遇乞的女儿,现如今野利家族的威望更盛,总让李元昊脊背发凉。
西夏朝廷也是要什么来什么,突然有人向李元昊报告,宋朝正在展示野利遇乞献上的佩刀,并称这把刀是野利遇乞降宋的信物。而所有人都知道,这把刀正是李元昊赏赐给野利遇乞的珍贵礼物。将计就计这套把戏实在没有什么新意,可关键时刻用来杀人绰绰有余。宋朝对双手沾满无数宋人鲜血的野利兄弟恨之入骨,李元昊对功高震主的野利兄弟感到脊背发凉,双方便一拍即合,一个施反间计,一个将计就计,野利兄弟便在激烈的斗争中变成了刀下鬼。这也是李元昊和宋朝斗争了几十年来第一次和宋朝合作。
对于李元昊而言,这场杀戮并不值得庆幸,这是西夏统治内部开始瓦解的信号。李元昊终于认识到,“抄后路”、“封粮道”、“断水源”可以在战役中对付愚蠢的宋军屡试不爽,但在战略上西夏的国力是无法向宋朝挑战的。西夏不要说直捣长安,如果不尽快和宋朝议和减少国内消耗,可能就要亡国了。
西夏向宋朝议和的消息快速传播开来,成了无论是朝廷还是西军军营最热议的话题。人们不禁把此事联想到三十多年前,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两国从此再无战事,百姓得以安宁。但这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这样的盟约双方无论谁背信弃义,都只是一纸空谈。
但这仍然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打了三代帝王,给双方百姓带去深重灾难的宋夏战争要结束了。满朝上下都用各种形式庆祝着这个伟大的时刻。开封街头歌颂的诗篇、簪花的少年都不禁让人感受到这份喜悦。面对这个战果,无论是枢密使晏殊,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都长舒一口气。最满意的当属仁宗皇帝本人了,这位大宋朝的第四任皇帝本性温良,在他的内心中恐怕从未想过要去灭辽、灭西夏,甚至都不会想要把国境线压到长城一线。在他的心中,只要平安就好,一切纷争都应服从平安的大局。
劳苦功高的西军将士是大宋朝最激动欣喜的,他们再也不用在刀尖上舔血,再也不必担心那封行囊中的绝笔信会不会被家人看到,还吃上了久违的烤羊。
军官们振奋的议论着韩琦、范仲淹的光辉战绩,“军中有一韩,西夏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惊破胆”开始流传起来。狄青便被传说为敌人阵前,头戴铜面具,提枪上马,万军之中提上将首级。尹洙、滕宗谅的事迹也在西线广为传颂。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很快就忘却了三大战役带给宋朝军民的苦难。
范仲淹和韩琦将这些在宋夏战事中功勋卓著的将领们请到了这个自家小院,喝着枢密使晏公亲自派人送来的樊楼美酒,品尝着新烹的羊肉。
范仲淹说道:“刘平、石元孙、任福、葛怀敏都是大宋的忠勇之士。为长眠于此的数万大宋将士干杯!”
这时有人小声说:“有人在西夏看到过刘平、石元孙。”但没有人接话,大家也都不再议论此事了。
大家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尹洙说道:“我要尽一己之力,力创简洁明快的文风,让天下文章言之有物。摒弃那些诘屈聱牙、怪诞诡奇的文字。”
狄青话不多:“愿大宋再无战事!”
大家一杯接着一杯,很热烈。范仲淹更像一位兄长,他想告诉大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战后的政治更加腥风血雨。他拿着刚刚端上来的爆米花,对大家说:“大家看到爆米花了吧,在我的老家,人们常用除夕夜刚刚炸出的爆米花的米花形态来预测来年的收成。未出嫁的姑娘用它来预测未来将嫁的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