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亨,该死”
此刻得知事情经过的朱祁镇,不由的心生怒意的说到。
本来,按照原定计划,两万大军在阳和卫布防,再有自己所率领的两万大军一起,必然能将瓦剌人留在长城内,形成大军合围之势。
可结果却因为石亨的贪功冒进,让阳和卫原有的布防计划中缺少兵丁,致使有些地方缺少后备兵源,从而导致,瓦剌人从大军防区中冲杀而出。
“可知石亨现在在何处?”
“据逃回来的兵卒所说,石亨与其子侄石彪不知去向”
“报……陛下樊忠将军所率三万马步骑已经达到阳和卫”
“立刻传令樊忠,即可领兵追击”
“诺”
“郭登,且去派人从阳和卫至白登周边寻找石亨残部”
“末将尊令”
随后朱祁镇便在阳和卫等待剩余大军的集结。
随着天色渐渐黑去,在后面追击的明军也随着徐亨,张辅,薛绶等几位将领的率领,先后到达了阳和卫,此刻阳和卫明军共计八万大军。
而在军帐中,朱祁镇和诸位将领正在等着前去追击的樊忠和吴克忠的消息。
就在众人等候之际,一小将前来禀报:
“报……,陛下前方来报”
“讲”
“启禀陛下,据前方樊忠将军来报,我军在长城缺口处与瓦剌大军交战,但是因那缺口处不能布置太多兵卒,最终还是让也先率领几千残部突出重围。”
啪……
朱祁镇重重啪了下桌案,脸色阴沉的说到“石亨,该死”
“陛下,息怒”
“郭登,可曾找到石亨残部?”
“已经派遣兵卒前去寻找”
“给朕找,就算掘地三尺也要给朕将石亨给找出来”
此刻朱祁镇心中怒意冲天,自己调遣十几万大军,设下的局,在最后一刻,却被石亨这个家伙的贪功冒进让也先逃走了,若当时石亨不贪功冒进,阳和卫两万大军完全可以坚持到自己率兵赶来。
同时朱祁镇也心中一阵懊恼,没想到自己当初的一念之仁,造成也先成功逃离,若是早知如此,就不应让石亨派兵支援。
随后朱祁镇便对诸将说到:
“诸位将军且下下去吧。传旨让大同诸将以及守备太监等全部给朕到阳和卫觐见”
“另外让吴克忠率骑兵归来后,前来觐见。”
在场的诸位将领也明白,此刻皇帝心中有怒意,便都躬身领命后一一退去。
于此同时,在距离白登不远处,一山丘旁,石亨则是和自己的侄子与随自己逃出来的几名亲兵,正在此处休息。而此刻石亨也在犹豫要不要回去,若是不回去,那自己此生都将隐姓埋名,东躲西藏,直到皇帝忘记自己。
但若是回去,必定会被皇帝责罚,因为他在此之前就已经发现了郭登派来寻找自己兵卒,从中可以说明,郭登并没有如同自己预想的那般被瓦剌人击溃,所以自己原本所想的将责任推给郭登已经是行不通的。
最终思索良久,石亨还是不甘心,就此隐姓埋名一辈子,况且,回去未必会是死,以以往的惯例,可能也就撤职查办,随后便带着自己一行人前往了阳和卫。
然而此刻的石亨又怎么会想到,他小看了皇帝对于此事的怒火,而且皇帝已经对他起了杀心,这次不仅仅是一次小小的贪功冒进,而是间接的让也先从皇帝所设计的大网中逃脱。
夜间,阳和卫,吴克忠所率骑兵率先回到阳和卫,随后便前往了朱祁镇军帐中。
“末将吴克忠参见陛下”
“吴将军免礼”
“吴将军,现在你所率领三千营骑兵还有多少人”
“禀陛下,目前还有六千余人”
“嗯,如此等樊忠和陈怀所部归来后,你便与陈怀将军一起从全军中选出四千骑马善射的兵卒。”
“包括朕的亲卫军”
“趁此刻兀良哈主力在辽东,鞑靼主力正在宣府肃州等地,你与陈怀且合并一万精骑出长城。
“往原北平行都司开平卫,现兀良哈属地犁庭扫穴前往辽东,并且并且告诉兀良哈朵颜三卫各部落首领朕亲率十万大军前往开平卫,要么战,要么降。”
“对了,也将张忠,孙卫寒,朱玉等勋贵子弟带上吧,让他见见血”
“末将领旨”
随后朱祁镇便让吴克忠前去准备。
于此同时,在宣府正刚刚爆发完一场战役,这令鞑靼首领脱脱不花险些丧命在云州。
因为原本一直与脱脱不花对峙的明军突然开始向马营方向展开了进攻,随后脱脱不花便在独石留兵数千人,亲自则率领其余两万多大军过马营前去围杀前来进攻的陈懋所部。
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杨洪竟然敢留宣化城空城率领所有兵丁出长城绕行草原,从后方突袭,并且与前方云州堡的明军前后夹击自己。
最后脱脱不花仅率领一万残兵逃会了回到草原上,此刻的他已经明白,必然是大同的明军大胜,从而导致杨洪敢如此大胆的从自己后方夹击自己。
此刻的脱脱不花有些后悔,早知道自己就应该将宣府突然出现明军的消息早早告诉也先,此刻自己当初支援也先的那两万兵马估计也凶多吉少了。
至于为何不去宣化城这座空城,原因尽然只是怕那是明军给自己设下的圈套。然而他想多了,这次突袭也仅仅是杨洪在得到了朱祁镇的命令后,为了将功补过而做出的决定。
此刻云州,马营堡,陈懋正于杨洪互相吹捧着。
“此战多谢杨将军鼎力相助,才会有如此机会大破兀良哈”
“陈将军客气了,本将也是受陛下御令前来与将军一起围剿兀良哈”
“哦?陛下那边传来旨意了?”
“是的,据我推测,陛下此刻已经大胜瓦剌大军,开始想大同方向围剿了”
“原来如此,不过杨将军还是胆色过人,竟然独留宣化空城前来支援,今日大胜还是多亏了杨将军了”
“陈将军莫要如此说……”
一阵阵吹捧过后,陈懋便开始写起了军报,将此战过程原原本本的写了上去,并且写完后让杨洪一起署名。
随后,便令人将战报送至朱祁镇处,请求下一步旨意。杨洪则率领着自己的兵马回了宣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