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陛下,臣家中也没有余钱啊
内阁首辅叶向高主动认捐,这让群臣都意想不到。
这位老首辅,万历三十六年就登上内阁大学士之位。
历经三朝,多次得到皇帝赏赐。
一人主持内阁事务长达七年之久,人称“独相”。
他的表态,无异于一个风向标。
作为朝廷中少有的中间派,身为文臣之首,他率先支持此策。
这个信号很明显。
一时间许多中立官员纷纷认捐“辽饷券”。
魏忠贤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内阁首辅叶向高向来跟他不对付。
这老匹夫又固执又倔强,仗着三朝元老的资格经常和自己作对。
以往只要是自己提出的策略,这老匹夫必然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其目的就是不让自己的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而且这老匹夫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无论自己如何威逼利诱都没用,老家伙从不改变自己的看法。
而今日,这个老对头居然主动帮助自己推行私库之策,实在让他始料未及。
魏忠贤看向叶向高。
只见他依旧稳稳地站在文官首席,如同一棵挺拔的劲松。
布满老年斑的脸上毫无波澜,眼皮低垂,神色自若,不见喜怒。
无论是东林愤恨的目光,还是自己感激的眼神,他全都视而不见。
魏忠贤很快明白,这老家伙是对事不对人。
今日之所以能同意私库之策,完全是因为这个策略完美解决了辽饷危机。
而自己之前提出的一些利国利民之策,总是会遭到他或多或少的阻碍。
或许是因为那些策略总有不足之处。
也就是说,至今为止自己提出的所有策略,只有这私库之策入了这位老首辅的法眼。
想到这里魏忠贤嘴角勾起一抹得意之色。
这老家伙有点意思。
要是他知道这策略是自己儿子所提出,不知会作何感想。
正当魏忠贤因为儿子而感到自豪之时,朝堂上响起一个清郎之声。
“请问魏公公,你如何保证这‘辽饷券’顺利到期兑付?”
说话之人是位美髯垂胸、气质儒雅的老者——帝师孙承宗。
东林诸人听他开口询问,顿觉不妙。
这孙承宗不仅是少年天子的讲席之师,且与东林党人关系密切,外人多认为他是东林一员。
若是他同意了这项策略,会让东林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而听孙承宗话里的意思,他显然不是要故意刁难魏忠贤,而是针对私库之策的细节进行询问。
这一问,已然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他的态度。
东林众臣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
“私库资金除部分用于辽饷支出,所余者高息贷出,发放与民间所需之人,收取高额利息。”
“朝廷可从中赚取差价,这便让私库资金如同有源之水,连绵不绝。”
“如此一来,何愁不能到期兑付?”
魏忠贤娓娓道来,脸上充满笃定之色。
孙承宗捻须思索片刻,朝天启躬身行礼。
“此策绝妙,臣愿意认捐两千两。”
哗!
一时间,金銮殿上如同炸锅一般。
帝师孙承宗的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本团结一致、坚决不认捐的东林党人顿时陷入混乱之中。
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孙承宗一向是东林极力争取的对象。
现如今他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支持私库之策。
这就给东林众臣留下了一道难题。
认捐还是不认捐?
认捐,毫无疑问就是向死对头魏忠贤妥协。
不仅让他威望提高,且助长其嚣张气焰。
更要命的是,这和他们一贯标榜的清廉形象不符。
若是不捐,就意味着不认同孙承宗。
这很可能会导致与孙承宗分道扬镳。
不仅会失去帝师这个强力援助,而且会让东林内部陷入分裂。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杨涟和左光斗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甘。
不过,他们很快达成默契。
大势所趋之下,他们也是无力抵抗。
私库之策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若是东林再坚持反对,不仅会让朝堂诸公低看,而且可能引起内部不和。
罢了,此次魏忠贤能想出如此妙策,可谓棋高一着。
事到如今,他们也只能认栽。
“臣杨涟、左光斗愿意认捐五百两。”
东林魁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认捐,但是只认最低额度,这是他们最后的倔强。
一时间,东林众臣纷纷出列,不情不愿地认捐了私库规定的最低额度。
见此,少年天子脸色稍霁,轻拍龙椅道。
“甚好,甚好,众爱卿心系大明,朕心甚慰!”
虽然东林众臣只认捐了最低额度的两百两,但这已远远超过他原本的预期。
他原本以为东林党人会死硬到底,坚持一毛不拔。
没想到他们居然会同意大伴提出的策略。
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不过,转念一想,天启也了然。
也只能说,大伴提出这私库之策实在是太妙了。
让向来固执迂腐的东林党人也不得不妥协。
“小德子,众位爱卿总共认捐多少银两了?”
天启询问一直在记录的贴身小太监。
小太监应了一声,十指在算盘上上下翻飞,片刻后回答道。
“启禀陛下,总共募集资金二十二万三千五百两。”
只有二十多万两?
天启眉头微皱,这点银子根本就不够弥补辽饷的空缺。
幸好大伴还有后招。
这个难题就留给大伴去解决好了。
对付这些官员,大伴最有办法。
作为天子,他要做的就是保证这项政策能顺利推出。
思忖片刻,天启又问道。
“还有谁没认捐?”
小太监查看一番,回答道。
“启禀陛下,吏部尚书周嘉谟和福建道御史周宗建尚未认捐。”
天启微微颔首。
这福建道御史周宗建已被拖出去打板子了,自然无法认捐,留待后续追缴倒也无妨。
但周嘉谟为何不捐?
少年天子目光在群臣中搜寻,很快找到他。
“周嘉谟,你为何不认捐?”
天启的声音明显带着怒意。
“别告诉朕,你吏部尚书没钱。”
这老家伙素有敛财之名,他在深宫之中都有所耳闻,不可能连一千两都拿不出来。
“陛下!”
周嘉谟颤巍巍的出列,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连磕几个响头。
再次抬头,一张老脸已是涕泪横流。
“陛下,非是老臣不愿毁家纾难,实在是臣家中也没有余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