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日月山河

第15章 顶撞老师

大明:日月山河 待孤问鼎 2980 2024-11-15 08:55

  “我在想黄师傅刚才让我们朗诵话里的意思,我觉得黄师傅应该先给我们先讲明白其中的道理。”

  大爷的,就愣下神,至于找我麻烦嘛,既然如此,那可就不能怪我了,都是你自找的。

  朱济熺嘴上说着,心里直骂黄子澄,并想好了应对之策。

  “伸手!”

  黄子澄高高举起戒尺。

  “本世子没错,为何要接受惩罚?”

  其他的小王爷们闻言看了过来,讲课的几位师傅中,就属黄子澄最为严厉,苛刻,不近人情。

  几乎每个人都挨过黄子澄的戒尺。

  这也就罢了,这家伙还老在陛下面前告状。

  见朱济熺顶撞黄子澄,都投来崇拜的眼神,就差摇旗呐喊了。

  “刚才吾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晋世子没有听见吗?”

  “听见了,黄师傅的意思就是道理不用明白,读的多了,自然就会懂,这跟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我们要老师何用?自己学不就得了!”

  朱济熺仿佛是在演讲一般,摊开双手向其他王爷炫耀。

  “黄子澄被气的吹胡子瞪眼的,问道:“吾讲了,像郢王这般年纪,也是听不懂,先熟读背会,日子久了,自是会悟到其中道理。”

  “黄师傅错了,正因为郢王这样年纪小,才要抓好启蒙教育,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只会减少小孩子思考问题的灵性。”

  朱济熺内心直发笑,这个蠢货非要跟自己理论。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喝完酒下可评头论足街头巷尾的小事,上可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

  对于唇枪舌战,这些饱读诗书的酸儒哪是自己的对手。

  “这都是圣人之法,难道还能有错?”

  “孔夫子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请问黄师傅,这是不是圣人之言,我照圣人所言学之,何错之有?”

  “哼,吾学识有限,教不了汝等,既然晋世子有理,就去跟陛下说吧!”

  黄子澄脸色铁青,将戒尺一摔,拂袖离去。

  “晋世子好样的!本王早就看这老家伙不顺眼了。”

  辽王朱植喊道。

  “十五叔见笑了。”

  朱济熺行礼道。

  这位辽王朱植是明初的九大塞王之一,也在朱济熺准备拉拢的目标人物之烈。

  辽王朱植已年满十八岁,过了年,就会前往就藩。

  再过四年自己推朱允熥上位,这些个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使不能出兵相助,只要隔岸观火,就足够了。

  辽国,建藩于广宁,封地紧挨燕地。

  九大塞王,是朱元璋为大明边境,设置的一道防线,九国合计统兵近七十万。

  大明一半精锐,尽在九地。

  尤其是宁王朱权,统帅甲兵八王,战车六千,手中更是握有能征善战的朵颜三卫。

  只不过,在历史上,也就是四年后靖难之役尽归燕王朱棣之手。

  成为朱棣攻入南京的一把尖刀。

  辽王朱植并不是九大塞王中年纪最小的,但却是最后一个就藩的。

  宁王朱权,谷王朱橞都比朱植年幼,却在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六年分别就藩。

  成年就藩,并不是铁律。

  朱高炽无奈的摇摇头,心想皇祖父肯定会震怒,晋世子怕是要吃苦头了。

  在门口监视诸皇子皇孙读书的太监,把一切默默的记了下来。

  老师被气走,学生们只能欢呼雀跃的提前下课了。

  “济熺哥,你还是赶紧去向皇祖父认错!”

  朱高炽推开几个跟在朱济熺屁股后边的小王爷,劝道。

  “高炽,没事,皇爷爷不会怪罪我的,有心了!”

  道过谢后,朱济熺辞别一堆小王爷,拉着朱允熥返回自己的寝宫。

  “济熺哥,刚才你是有意为之?”

  朱允熥见朱济熺不但毫无惧色,反而有些兴奋。

  “允熥你现在进步挺大啊,这都看的出来,接下来该是你我表现的时候了,争取让皇爷爷允许你出应天府!”

  “什么?出应天府!”

  “出了应天府,我还能有机会嘛?”

  “你现在缺少的是历练,我也会出宫,届时,我教你如何尽快拿到吴王或者淮王之封。”

  通过几天的接触,朱济熺发现朱允熥除了骨子里的懦弱,主要还是缺少历练,太过于稚嫩。

  朱济熺相信,只要出了宫,在自己的忽悠下,朱允熥一定会尽快成长起来。

  ……

  武英殿,朱元璋一边看奏章,一边听黄子澄说早上大本堂发生的事。

  黄子澄说完后,朱元璋只是淡淡的说道:“真是目无尊长,咱知道了,以后晋世子不会再去大学堂了。”

  朱元璋早就收到监视诸王爷读书的太监汇报,知道了大致过程。

  朱允炆见朱元璋罕见的没有动怒,只好跟着说道:“几位叔叔和弟弟们年幼顽劣,黄师傅不必跟他们一般见识。”

  朱允炆猜测或许是朱元璋认为大明的江山稳固,不再需要年幼的儿孙们去前线厮杀建功,才没有了之前的严苛。

  黄子澄识趣的起身,站立在一旁。

  “黄卿,这份奏疏是谁批奏过?”

  朱元璋取下老花镜,合上手中的奏折,递给黄狗儿。

  黄狗儿接过拿给黄子澄。

  黄子澄瞧了一眼,说道:“是三殿下!”

  朱允炆凑上前看了一眼,不满道:“孤不是说过吗?返回去重新批奏便是,怎么还呈上来?”

  黄子澄回道:“臣认为不是小事!”

  “允熥呢?”

  “陛下,已叫人传了,三殿下不在,说是去了晋世子处。”

  “济熺这两日在忙些什么?”

  朱元璋想起昨日茹嫦面奏说需增强龙州地区的防务时,提了一嘴说朱济熺去兵部借走两张舆图。

  还未来得及过问,又发生了学堂顶撞老师的事情。

  “奴婢不知,听禀报说昨日晋世子从御用监拿了好些东西,还同工部借了几名工匠。”

  朱允炆插话道:“工部主事的奏疏说晋世子准备做一个宫殿模型,回到太原后要建造一座宫殿。”

  “哼,去传,把他俩都给咱叫来。”

  朱元璋脸色微怒。

  朱元璋深知大元亡于暴政,建造应天城时,宫殿用的柱子都是旧的。

  身为龙孙,怎可不懂大兴土木,必劳民伤残的道理。

  半刻钟后,两人来到殿内。

  “孙儿叩见皇祖父,见过太孙殿下!”

  “允熥,平身,这奏章是你批过的?”

  叔侄兄弟俩一个跪着,一个起身。

  朱济熺知道这是朱元璋因为早上大学堂的事有意惩治自己。

  朱允熥接过奏章,看后回道:“皇祖父,这是孙儿所批。”

  朱元璋说道:“咱数了数,这道奏折拢共就一百五十二个字,错字就有三十五个,你就一个都没有看出来嘛?”

  “回皇祖父,孙儿看出来了。”

  “看出来了不给咱打回去,不把这目无君父的东西交给有司?还把这混账东西原样递给了皇太孙?”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