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殇之风云起

第58章 信王纳妃

明殇之风云起 西楼暮雨 4438 2024-11-15 08:55

  弘德殿。病榻上的天启经过太医几天的调理,气色好多了。但身体还是虚弱,而且经此惊吓,天启留下了咳嗽的毛病,严重的时候甚至脸憋得通红。虽然太医叮嘱不能再出去活动了,但天启身体一有好转便又耐不住寂寞想去看看他的家伙什儿。一帮宫女、太监苦苦劝阻都没用,正在僵持之时,张皇后来了。

  张皇后一进门就见一群人正在苦劝天启,就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询问过太监后,张皇后才弄清楚了原委,她坐在天启龙床边上,对众人说:“你们都下去吧。”

  众人退下后,张皇后扶着天启坐回被窝里,给他盖好被子,问道:“皇上今日感觉可好?”

  天启有点不悦,嗯了一声,算是回答了。

  张皇后又说:“自从上次后海遇险,皇上的龙体一直不太好,这木工活儿皇上就暂时不做了吧,龙体要紧呐。”天启没说话。

  张皇后突然想起了什么,说:“哦,对了,前日信王进宫到坤宁宫问安,期间还问到了皇上的病情,臣妾想呀,信王也不小了,是到了给他纳妃的时候了,皇上您看呢?”

  “纳妃?”天启一愣。

  “是呀,信王一人住在信王府里,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臣妾感觉还是给他纳个王妃好,一来信王有人照顾;二来信王纳妃这等大喜事也能给皇上冲冲喜气嘛。”张皇后笑道。

  天启点头道:“还是皇后考虑的周到呀,也好。”

  他看看张皇后说:“此事别人办朕不放心,要不就劳烦皇后辛苦一趟如何?”

  张皇后谢恩:“臣妾领旨。”

  天启补充道:“朕会让礼部、宗人府还有太常寺会同内阁筹备此事,皇后尽可放心。”

  张皇后谢道:“臣妾定不负皇上所托,为信王纳到称心如意的王妃。”

  天启笑道:“这就好,这就好。”

  信王纳妃一事很快便不胫而走,信王府管家许应元通过司礼监里的熟人第一时间得知了这条消息,他不敢耽搁,马上向信王禀报,这个头功他抢定了。

  许应元穿过院子一路小跑进了殿门,信王朱由检正在全神贯注的写字,许应元一进门就喜形于色地说:“殿下,殿下,大喜事,大喜事呀。”

  朱由检头也不抬:“说了多少次,不要一惊一乍,怎么老是记不住。”

  许应元赶紧小声说:“小的一时喜悦,就忘了规矩,请殿下责罚。”

  朱由检低声问道:“说吧,什么事儿?”

  许应元眉飞色舞地说:“宫里传出来消息,皇上下旨为殿下纳妃了,由皇后责成礼部、宗人府和太常寺筹办,想来旨意马上就要到了。”

  “哦”朱由检应了一声就继续写字,仿佛这事儿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一样。

  许应元说道:“殿下,您看这事儿……”

  朱由检:“你就和长史看着准备吧。”

  “是”许应元诺诺而退。

  为信王纳妃作为天启下旨,皇后督办的大事很快便紧锣密鼓的展开了,礼部和宗人府会商后从顺天府上报的几千名秀女中严格选拔,经初试合格后的秀女被送进宫接受张皇后和刘昭妃的最后把关定夺。

  经过几轮激烈地角逐,最后有三名才貌双全的秀女进入决赛,她们将接受张皇后和刘昭妃的亲自审查,从中最后挑选出信王妃。

  三名盛装打扮的秀女在宫女的带领下进入坤宁宫接受最后的审查,座位上的张皇后和刘昭妃看着眼前的国色秀女,不时的小声议论,交换着意见。

  三名秀女都是千里挑一的美女,身材、才艺、品德自然无可挑剔,张皇后看了会儿不住地点头,对刘昭妃说:“太妃,你看中间那个体型丰满的秀女如何?感觉有皇家雍容华贵之度呀。”

  刘昭妃看了看,说:“皇后说得是,不过我还是感觉旁边的那个穿粉色衣服的更有气质。”

  张皇后顺着刘昭妃的手势看了过去,皱了皱眉头说:“好是好,可就是有点偏瘦呀。”

  刘昭妃笑道:“无妨,以后好生调养就会好起来了。”

  张皇后谢道:“既然太妃已有决断,本宫只好拜贺了。”

  这刘昭妃是神宗万历皇帝的妃子,为人忠厚谨慎,按辈分算都已经是祖母辈之人了,由于她一直掌管着皇太后的印玺,因此对选妃有极大的发言权,张皇后也非常尊重她的意见,就这样最终确定信王妃人选。

  这名被张皇后选中的秀女姓周,名玉凤,南直隶苏州府人氏,今年十五岁。童年随父亲周奎进京,落籍大兴县。周家家境清贫,因此周玉凤从小就开始操持家务,非常懂事能干。随父进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摆摊以算命看相谋生,生活困苦不堪。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周奎忧心忡忡之时,顺天府奉命选拔信王妃,周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女儿报了名,没想到居然一路闯到了决赛。

  更让周奎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女儿居然真的被选为信王妃了,想到这个他至今不敢相信是真的。但现实又由不得他不信,先是顺天府的人诚惶诚恐到家中嘘寒问暖,解决周奎的困难。随后就是宫里的太监前来宣旨,这时周奎才不得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周玉凤被选为信王妃,父亲周奎也沾了光,被授予锦衣卫指挥佥事一职,在京城繁华地段盖起了新宅,从此步入了上流圈子。

  朱由检和周玉凤这两个人直到新婚之日才见面,但神奇的是两人一见如故,彼此非常恩爱,这也成了当年的一段佳话。

  山海关经略府。辽东各镇卫的长官都到齐了,这是新任辽东经略高第上任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大家都非常重视,想看看新经略有何破敌良策。大厅里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这些将官平时也难得见上一面,这次利用这个机会聚到一起,自然是打开了话匣子,议论纷纷。

  “我说,你们听说没,新任经略好像是魏忠贤举荐来的,和魏忠贤的关系非同一般呀。”

  “可不是嘛,听说高经略一听被派到辽东都吓哭了,死活不敢来……”

  “哈哈哈……”

  一帮将官哄堂大笑。

  身材瘦弱的袁崇焕一个人坐在那里喝茶,静静听着众人的议论,旁边的祖大寿凑过来问他:“袁抚台,你看这高第会搞什么名堂?”

  袁崇焕淡淡地说:“上次我已经和他吵了一架,要不是孙大帅和解,只怕早就撕破脸了,如今孙大帅走了,这高第仗着魏忠贤撑腰有恃无恐,还不知道会搞出什么新花样呢。”

  祖大寿说:“那我们该怎么办?”

  袁崇焕叹道:“先听听他怎么说吧。”

  “经略大人到——”

  门外传来一声高喊。

  乱哄哄的大厅瞬间静了下来,众人条件反射似得起身将目光投向大门。

  只见肥头大耳的高第全幅戎装,在一帮人的簇拥下走了进来。高第虽然对于军事是门外汉,但是既然已经到了辽东,他就不能露怯,让别人耻笑。因此第一次会议他就穿上了全套行头,打算给那帮武夫一个下马威。其实以往的经略很少有穿戎装开会的,这高第大概也是不了解情况,反而闹了笑话。

  高第进门后,一帮文武官员齐声道:“恭迎经略大人——”

  高第走到帅位坐下后,看了一眼众人,摆摆手:“诸位请坐。”

  “谢经略大人。”

  众人落座后,高第这才清清嗓子讲了一通开场白:“诸位将军,本部堂奉皇命出任辽东经略,还望诸位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扫平建虏,收复全辽!都说辽东的事儿难办,本部堂在兵部行走时就有所耳闻,几任辽东经略都被小小的建虏折腾的七荤八素。我就纳闷了,堂堂大明百万大军,辽东重镇铜墙铁壁怎么就让建虏屡屡得手呢?这中间一定有猫腻!本部堂此番赴辽的当务之急就是查清楚这里面的隐情。”

  高第停顿了一下,后面的参谋赶紧端过来茶水,高第喝了一口茶,继续说:“查清楚,要是被本部堂查到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可别怪本部堂翻脸不认人。”

  高第看着大厅里密密麻麻的人群,一下子找到了那种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不禁有点飘飘然。他有点得意地说:“本部堂坐镇辽东,建虏不足为惧,当务之急就是休养生息,练兵备战,等时机成熟就和建虏决一死战,扫穴犁庭,直捣黄龙!”

  看着夸夸其谈的高第,台下的袁崇焕和祖大寿对视一眼,一脸无奈。

  有的武官更是忍不住偷笑,台下不时的窃窃私语。

  高第训完话后,参谋拉开了墙上的幕布,一面巨大的辽东地图露了出来。高第取过参谋递来的指挥棒,在地图上比划了几下,嘴里嘟囔道:“那个,这里,这里…..”

  参谋指指山海关,高第这才注意到图上标注的符号,他拿着指挥棒在图上指着山海关外的土地说:“这里的驻军都要撤回关内,坚壁清野,养精蓄锐,让建虏无懈可击,等他们陷入疲惫处境之时,我们再择机出战,全歼来犯之敌!”

  一听这话,台下炸开了锅,众人议论纷纷,已经升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更是按耐不住愤慨,站了起来插话道:“万万不可——”

  高第循声望去,见又是那个和他大吵一架的袁崇焕,心里的无名火一下子就窜了起来,他一拍桌子,怒道:“大胆袁崇焕,本部堂尚未说完,何故插嘴!”

  袁崇焕完全不理会高第的责问,高声说:“关外之地万万不可放弃,山海关固然坚固,固若金汤,但仍然需要关外之地作为战略缓冲,否则如让建虏兵临城下,不但山海关将面临巨大冲击威胁,甚至连京城都会不安…….”

  “放肆——”高第大怒:“好你个袁崇焕,你居然敢拿京城来吓唬本部堂!”

  祖大寿看不下去了,也站起来说道:“经略大人,袁巡抚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将关外驻军全部撤入关,一旦建虏围城,我们将无法截断敌人后路,只能被动挨打,一旦关城有险,则京城震动呀!”

  高第怒道:“糊涂!亏你们还是统率大军的将军,你们难道不知道官军屡屡败北的原因何在吗?你们应该比本部堂心里更清楚,建虏乃塞外蛮族,精于弓马骑射,长于野战,而我朝官军则长于凭城用炮,坚守大城以逸待劳动火炮大量歼灭来犯之敌,这才是对付建虏的最好办法!”

  祖大寿见高第态度坚决,只得悻悻然坐下。

  袁崇焕却不甘心,他又极力劝道:“经略新到辽东,不了解实情,这关外之兵当真不能撤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欲保山海关必保宁远,欲保宁远必保锦州,此二者缺一不可呀,弃关外而专守关内,此自取灭亡之道啊。”

  “你——”高第勃然大怒。

  祖大寿赶紧扯扯袁崇焕衣袖:“袁抚台,莫说了。”

  袁崇焕也激动了,他斩钉截铁的说:“不管你如何说,宁远之兵断然不会撤,宁远不能丢!”

  高第拍案而起:“好啊你,袁崇焕,本部堂要上本参你,退保关城是朝廷的意思,你这是公然违抗朝廷旨意,本部堂今日不与你理论,朝廷自会拿你是问!”

  袁崇焕和高第的矛盾在这次会议上彻底激化了,这种白热化的矛盾也埋下了日后经抚不合冲突的祸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