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元年,春节过后,钦天监算了个好日子,这一日辰时正,虽然天气依旧有些寒冷,但耐不住的是大汉将军们的喜庆。虽说大家都是人桩子,但耐不住自个儿是护过驾的,有功,皇爷自然要赏,这一批人升官的升官,拿钱的拿钱,真的是非常舒爽。所以说人人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分立于御道两旁,让人感觉宫内焕然一新。
要说这几天最忙的,就是礼部尚书徐光启,他一面要拾掇大典的事儿,一面还要着手恩科,还得挨骂——不少御史认为大典排场太小,搞不出我天朝上国之气度。
朱由校也忙得昏天黑地,他的拿战系统最近刚更新,他收获了一个船坞,里面正在造法制三十二炮风帆护卫舰,这个算私产,什么木头火炮人手,都得他亲自监督。
另一个就是彩排,这个也很是麻烦,这还是朱由校指示徐光启尽量减少步骤的结果。
经过最后一步检察,内阁七位阁员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桂烨(小桂子)的引导下,前往乾清宫去请朱由校移驾到皇极殿。
在礼乐声中,朱由校来到皇极殿,他头戴紫金平天冠,身穿明黄龙袍礼服,慢慢走上御座,待到他坐定,底下衣着焕然一新的诸位王公朝臣们集体下跪,行三跪九叩之礼。而后,桂烨高声念出了改元天启的圣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待到小桂子念完,群臣再次跪拜。之后内阁首辅方从哲宣读宣读大赦天下的圣旨,除了十恶不赦的大罪及赵案不赦外,还免去了部分受灾地区的一年的税赋,并由皇帝发帑银二百万两赈济。
群臣再次山呼万岁,之后,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徐光启宣读恩科圣旨,众臣自然是又惊又喜,连忙高呼万岁。
之后再由大明陆军总参谋长张维贤宣读武举恩科,被涮洗过的勋贵一听自己或者自己的亲眷也可参加,马上高呼万岁,拿出了半分祖先的士气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知怎么的,朱由校忽然想起来了这一句话,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唯有用利益作绳索,将底下的官员套在战车上,再用大棒驱使,方能让这帮人卖命,温言在手,大棒在手,老罗斯福说的精辟。
几道圣旨宣读完毕,改元大典的第一项算是完了。
朱由校更衣休息完毕后,在桂烨和徐光启等的引领下前往社禝坛和太庙去告祭天地。
在锦衣卫们的护送下,朱由校出了紫禁城,不过几步便到了太庙。
依明制:皇帝到了太庙及社稷坛是必须要下跪祭拜的,祭拜之后,由礼官宣读祷文,再将祭文投入专用的焚帛炉之中焚毁。
朱由校拜完祖先后又去了太庙祭天,一套礼仪下来,不光朱由校,连随行的官员们也叫苦不迭,待到回宫,朱由校将一笔银子,锦缎等物赏赐众臣,繁琐的改元大典,到这里算是完了。
第二天,朱由校来到文华殿,照例与七名阁员见面,朱由校笑道:“诸卿气色都不错嘛!”
“陛下,臣昨曰没甚么政事,兼之活动了一番筋骨,自然通体泰舒。”方从哲开玩笑道。
内阁中传出笑声,孙承宗嘿嘿一笑,道:“首辅大人,昨晚怕是真‘真刀真枪’的‘活动’了一番筋骨。”
望着兵部尚书挤眉弄眼的神情,几人都晓得什么意思,纷纷大笑出声。朱由校看得目瞪口呆,先生,原来你这个老头深藏不露啊!
待到玩笑说完,便该说正事了,户部尚书袁应泰奏道:“陛下,如今太仓银满,但粮秣甚是不足,不如做个预算,除留些紧急款子外,其他银子皆换成粮食。”
这件事也算一条鞭法带来的些许恶果,由于一条鞭法只收货币税,南方的农户自然都种成了价格更高的经济作物,北方粮食皆赖南方,如此一来,便造成了粮荒。
朱由校点头称是,又把脑袋转向徐光启,道:“徐爱卿,你编成《甘薯疏》,想来也是知农之士,朕闻有西洋作物土豆、玉米、番薯产量甚大,不知爱卿知否?”
徐光启正打算说这事,没算小皇帝居然知道,他心中理了理,道:“臣曾于万历朝编纂《甘薯疏》,为试验曾辟田而格之,发现土豆、番薯、玉米产量皆为麦黍的几倍,而且十分耐旱,食之也可饱腹,臣以为,此三物正好可补我大明之粮荒。”
“徐大人此言当真?”袁应泰等惊叫道。
“老臣亲自耕作,如何不真?”
“善,爱卿在恩科过后,且歇歇,而后总领农政,在北地推行种植此三物,袁爱卿,暂于北方诸省停一条鞭法,种此三物者,十税一,不种者,五税一!”朱由校道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