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上
“一年考不上,那就两年,两年考不上,三年……总能考得上的!”赵东阳轻松的耸耸肩。
赵小六的读书资质不差。
两三年不碰书。
不代表她不学习,赵东阳的高中书本,她也是翻过的,虽然很隐秘,甚至不为人知,可赵东阳却知道。
资质差的人,是他赵东阳。
他不过就是占了男孩子和老幺的名,让家里面的人偏心,最后上高中的人才是他而已,比成绩,不说天差地别,但是也是有些距离了。
毕竟,赵东阳可是让王初夏这种学霸鞭策足足两年时间,都依旧考不上大学的朽木而已。
而赵小六,不算是顶尖,也没有王初夏的学霸体质,可学习来说,也是中上的,以赵小六的资质,加上他赵东阳开挂,这事情成功的几率,在九成以上。
毕竟七九,八零年的高考,他都参加过,只是考不上而已,可题目记得比较清楚的。
每一次考试失败之后,学霸出身的王初夏,手把手的教他错题学习,一道题一道题的给他解析,还不是解析一次两次,而是重复很多次。
哪怕过去很多年。
他能记得起六七成左右。
这也足够的。
“你倒是大气,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三年……还养三年,她养成老姑婆了。”母后大人剐了他一眼,最后退让了半步:“两年,最多两年,你和她说,想要去高考,可以脱产学习,但是两年之内,考不上大学,那就嫁人,要立字句为凭证……”
“两年也不是不行,但是这个立字据为凭证,是不是过分了点啊?”
赵东阳苦笑。
七九年,八零年,后面的他能知道的,也不多了,闯两年,实在闯不过去了,那就另想办法,不在一条道上吊死。
“一家人,你信不过她,还信不过我啊!”赵东阳摇晃着她的手臂,撒娇的说道:“妈,你让姐立字据,那不是看死她考不上吗,你这让姐多难堪啊!”
“你了解赵小六,还是我了解啊,哼,这事情没商量,要么立字据,要么就别考了!”
这一回,母上大人非常坚决,她冷笑:“她赵小六从小耍赖,都成习惯了,不立一个字据,她说翻脸就能翻脸了,到时候考两年不成,三年,五年,她还能嫁得出去吗?”
赵东阳没辙了,屁颠屁颠的去找赵小六,舔着脸,小心翼翼的,把所有的条件都说出来了,说的时候,还看了看赵小六的那脸色。
赵小六的脸这时候果然是黑的一塌糊涂。
“立字据就立字据,她这是小看谁呢!”赵小六的倔脾气一上来,字据很快就立起来了:“两年我考不上,大不了离家出走,我还能让她给我拿捏了!”
赵东阳觉得,这对母女,果然是了解彼此了,她这姐,还真没有愿赌服输的想法,最后到底是老娘技高一筹,还是赵小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还是未知之数。
不过赵小六参加高考这事情,算是的定下来了,这几年参加高考的资格,还是比较放开的,不等以后,制度越发的完善,即使想要参加高考,也要把学历完善才可以。
赵小六即使初中毕业,想要参加高考,也是比较简单的。
所以赵小六准备从过年之后,就脱产学习。
现在已经开始准备复习了。
她虽然平时也有看一看高中课程,但是野路子终究是一知半解的状态,高中知识点,她掌控的,其实也不到一两成而已,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进去,学习,复习。
不过计划之中,七九年的高考,她还是打算去闯一闯。
赵东阳提议的。
考试不仅仅是考知识点的掌控,也考一个心态,如果考试心态稳不住,十成的本事,估计连三成都发挥不出来,哪怕是对考试的知识点了如指掌,最后落榜也是正常的事情。
赵小六从善如流,开始全身心投入明年的高考准备之中。
……………………………………
燕大校园。
女生寝室中。
几个人,眼眶润润的。
大姐陶玉莲打开水回来,看到自己寝室几个姐妹这样子,吓了一跳,赶紧问:“发生啥事情了?”
“我们在读,咱们妹夫的来信!”
二姐司徒慧回答。
“我还以为发生什么事情呢!”陶玉莲拍拍胸口,道:“读个信而已,咱们这个妹夫,向来都是纸短情长,读一两次还行,多读几次,受不了啊!”
对于她们三零六寝室来说,每个礼拜读王初夏和赵东阳之间的信,已经成为常态了,主要是赵东阳一手双栀船,增强了他们之间通信的一个文学底蕴,王初夏又是一个舍得炫夫的人,还真不怕这信里面的卿卿我我,敢于分享啊。
“这次,咱们妹夫,又玩新花样了!”
罗冰雁深沉的说道:“咱们这妹夫,文采不是一般的好,写得了现代诗,也写得了故事,他这一次,给初夏在信的末端附则了一个小故事,故事叫牧马人,不长,但是字字珠玑……”
一群学新闻的,都有文青病,很容易就被文字所感动了。、
牧马人的这个故事。
每一个字,好像都没有多余的。
“我看看!”
陶玉莲把这信稿拿过来,放在桌子上,仔细的翻阅着,不看尚可,一看就直接入迷了,简简单单的这点字,却让她有些沉醉在其中。
“初夏,我们三零六寝室的这个小妹夫,不仅仅文笔过人,那感情也赋予的深厚啊!”陶玉莲晃悠着稿子,问:“这稿子,你打算怎么处理?”
“我打算再一次投稿,还是以重阳的名字!”王初夏咬咬牙,斩钉截铁的说道:“好的故事,应该让全世界的人来分享。”
第一次,感觉这丈夫,是自己的一个骄傲。
“那就投!”
“还是投燕京文艺吗!”
“不,我准备投十月!”
“十月?”几个姑娘对视一眼,高个子的姑娘杨高萍开口问:“是八月份开刊,矛盾老人家为题刊的那个十月双月刊?”
“对!”
王初夏点头。
燕京文艺,相对于《十月》影响力不足,《十月》一出刊,那就是顶流了,全国文学爱好者,都会凑上《十月》,想要扬名立万,《十月》更快。
“另外,除了牧马人之外,还有这篇稿子,我想要和你们一起完善它!”
王初夏把牧马人的故事安排好了,又把赵东阳写知青的稿子给拿出来了,向自己的好姐妹求救,说道:“这不是故事,这是文章,是论文,总体来说,他立意很好,插入点也非常完美,但是其中很多的数据不够,没有足够的支持,没办法打动人,这可能需要我们,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采访足够的数据,完善它,然后我准备把这一份稿子,直接投人民日报……”
寝室的其他五个姐妹,把这篇稿子拿过去,仔细的看了看。
大姐陶玉莲沉闷了一下,又看了看王初夏:“初夏,这是咱们妹夫写的,不是你写的吗?”
一个学新闻的对时事自然是敏锐的。
可一个大山的生产大队的农民,怎么也对时事表现出来这么敏锐的触觉呢。
这篇稿子。
她这个学新闻的,都能看得出来,看似只是针对性的分析了知识青年的创造力,但是事实上,就是针对知青回城的事情,添柴加火的。
王初夏耸耸肩:“他心思奇特,能写出这份稿子,不奇怪,至于为什么写,我也知道,他向来心软,别人拜托他,他就写了,不知天高地厚,他就去干了,也不曾想过什么后果,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产农民,都时时刻刻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要求自己,对于自己所认可为对的事情,对的政策,去尽一份力,那么,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二届大学生,受全国劳苦农民的民脂民膏之豢养,学的还是新闻,那是不是也要尽一份力!”
现在的大学生,说一句,被全国人民给养着,那是一点都不过分。
学费免费,每个月还有津贴。
而这些本来需要他们出的钱,如今国家出了,而国家的钱,可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一点一滴,从地里面,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