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写意迎新春年味系列

第121章 《父亲的乡村奋斗史》

  《光明的引路人:父亲的乡村奋斗史》

  在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乡村,宛如一幅古老而宁静的画卷,却也透着落后与不便的底色。我的父亲,作为一名乡村干部文书,即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一段充满热血与希望的传奇。

  我们的村子,被青山绿水环绕,田园风光无限美好,然而一到夜晚,黑暗便如巨兽般吞噬一切。村民们只能依靠那微弱且飘忽不定的煤油灯,灯光昏暗得只能勉强照亮脚下的一小片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读书时眼睛被熏得通红,女人们做针线活也极为吃力,整个村庄就像被时间遗忘在黑暗角落的孤岛。

  父亲,一个心中满是对村庄未来憧憬的人,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深知,电,就像一道神奇的曙光,能将村庄从黑暗中彻底解放。但这一想法在当时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便是村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许多村民一辈子都没见过电灯,对于通电这件事,他们充满了恐惧和疑惑。有的村民迷信地认为电线会破坏村子的风水,带来灾祸;有的则担心那高昂的费用会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没有丝毫退缩,他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

  在村东头的老李家,父亲坐在简陋的木凳上,耐心地对老李说:“李哥,你看咱这晚上黑灯瞎火的,孩子们学习多不方便。通电了,电灯一亮,就像白天一样,孩子们能好好念书,将来才有出息啊。”老李皱着眉头,担忧地说:“这电线在头顶上,万一漏电可咋整,咱可不想冒这个险。”父亲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一本破旧的小书,上面有一些关于电的简单介绍,他指着图说:“李哥,你看这书上说的,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安装和使用,电是很安全的。”

  在村西的张大婶家,张大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嘟囔:“这通电得花多少钱啊,咱可没那个闲钱。”父亲诚恳地说:“婶子,咱们可以大家一起凑钱,而且通电后,咱村里的磨坊就能用电动的,到时候磨面可就轻松多了,这钱花得值啊。”

  为了让村民们更直观地感受电的魅力,父亲费尽周折从镇上找来了一个旧手电筒。在村子的小广场上,他把手电筒打开,那明亮的光线瞬间划破黑暗,孩子们像看到新奇玩具一样围了过来,眼睛里满是好奇与兴奋。父亲拿着手电筒,在村子里走了一圈,照亮了那些平时在黑暗中模糊不清的角落,他大声说:“乡亲们,这就是电的力量,要是咱们村子通了电,以后晚上就不会这么黑了。”

  观念的问题好不容易有了转机,资金和技术难题又接踵而至。村里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购买电线、电线杆等设备的钱远远不够。父亲开始四处奔波,他无数次踏上前往镇上的土路。镇政府的办公室里,他向领导们诉说着村庄的困境和通电后的美好愿景,那一份份亲手书写的报告,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村庄的热爱和改变现状的决心。终于,镇上答应给予一部分资金支持,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于是,父亲决定组织村民集资。他率先拿出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那是他为了家里的孩子上学和应急偷偷存下的。这一举动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村民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被父亲的决心所打动,纷纷响应。有的村民把家里养的鸡卖了,有的把积攒多年准备做新衣服的布票拿了出来,一元、五角、一角,这些带着村民体温的钱汇聚在一起,虽然不多,但却承载着整个村庄对光明的渴望。

  而技术方面,更是让父亲头疼不已。村里没有一个人懂得如何安装电线、接通电源。父亲打听到附近村子有几个经验丰富的电工师傅,他便立刻前往请教。

  在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跟着电工师傅们学习。师傅们在电线杆上操作,父亲就站在下面仰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师傅讲解电线杆的选址时,父亲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着要点,那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对村庄光明未来的规划。

  回到村里,父亲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开始了艰苦的施工。

  他们首先面临的是电线杆的运输和竖立。电线杆又粗又重,从镇上运到村里的那段路坑洼不平。父亲和村民们用牛车拉,遇到难走的路段,大家就一起用肩膀扛。在竖立电线杆的时候,没有专业的设备,他们就用绳子和简易的杠杆。村民们喊着整齐的号子:“一二,加油!一二,加油!”那声音在田野间回荡,充满了力量。

  拉电线的时候,需要有人爬上电线杆操作。年轻的小伙子们虽然勇敢,但毕竟没有经验,心里有些害怕。父亲鼓励他们说:“别怕,我在下面给你们看着呢。按照师傅教的方法做,不会有事的。”小伙子们咬咬牙,系紧安全带,小心翼翼地爬上电线杆。

  有一次,在拉电线的过程中,突然遇到一阵大风,电线被吹得摇晃不定。正在电线杆上的二柱子差点失去平衡,下面的村民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父亲大声喊道:“二柱子,稳住,抓住电线杆!”二柱子紧紧抱住电线杆,等风小了一些,才继续操作。

  在安装电灯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些灯泡安装好后不亮,父亲和村民们焦急地检查线路。父亲拿着简单的工具,一根线一根线地排查,他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线路而布满血丝。终于,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一个接口处松动了。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通电的那一天。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仿佛上天也在为这个村庄的新生而庆祝。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早早地聚集在村口,大家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期待的神情。父亲和几个年轻人再次检查了一遍线路,确保万无一失。

  当最后一根电线接通,电灯被点亮的那一刻,整个村子沸腾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在明亮的灯光下跑来跑去;老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嘴里念叨着:“这世道变了,变得真好啊。”那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村民们的心。

  随着电灯的安装,村庄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晚上,女人们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织布缝衣,再也不用担心扎到手;男人们可以聚在一起谈论农事或者国家大事,而不是早早地摸黑上床睡觉。村里的学校也因为有了充足的照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村庄在电的带动下,有了更多的发展。村里办起了小型的加工厂,利用电动设备加工农产品,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父亲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父亲无数的汗水和心血。他为了村庄的发展,放弃了自己很多的休息时间,也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母亲有时也会埋怨他,说他心里只有村子,没有这个家。但父亲总是笑着说:“村子好了,咱们家才能更好啊。”

  父亲的这段经历,不仅仅是一段关于通电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无数像父亲这样的乡村干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带领着村民们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奉献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乡村的面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