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内廷的一颗老树
乾清宫的暖阁里飘着新制的沉香。
王安捧着茶盘进来时,朱由校刚放下手中奏疏。
咳咳!
两声轻微的咳嗽声引起朱由校的注意。
他抬起头望向王安。
只见王安佝偻身影,头发花白。
“身体还不见好?”
“皇爷,臣这身体老毛病了。”
“身体不好就好好休息,不要总是硬撑着。”
“臣习惯了。”
“你离开这段时间,宫里头发生了很多事你都知道了?”
“魏朝跟臣说了。”
王安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
很严重,严重到了出门行走无力,需要有人搀扶。
说话也有气无力,十步之外人家就听不清的程度。
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称病静养。
朱由校将手中那封《请补南京守备太监疏》放在案几上。
“大伴今年是六十八了吧?”
朱由校忽然开口,指尖在奏疏上划出一道朱线。
王安的手微微一颤,茶盏在托盘上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回皇爷,臣今年整七十了。”
王安将茶盏轻轻放在案头,瞥见皇帝新制的紫檀木匣里,躺着一枚刻有“司礼监掌印“字样的玉章。
“朕记得大伴是嘉靖四十年入的宫?”
“万岁爷记岔了,老奴是隆庆二年进的宫。”
王安的声音有些发涩。
他不知道朱由校是关心他的身体还是别有用意。
王安的膝盖突然一阵刺痛,那是去岁跪在雪地里批红落下的病根。
朱由校将新制的木匣推到案边:
“大伴看看这匣子可还合用?”
王安接过木匣,发现匣底刻着一行小字:“老成持重,当藏珍器。”
王安的手微微发抖。
他想起昨日在司礼监值房,发现自己的牙牌不知何时被换成了新的。
一新一旧,如果还不能引起王安的注意,那他真是白在大内生活这么多年。
他突然意识到朱由校问自己年龄也好,问自己何时入宫也罢,不过是个托词。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当年李善长致仕的故事。
故事里的场景就似现在这般场景一模一样。
当年朱元璋将李善长招至身边问道:
“李善长咱记得你今年已经六十五了吧?”
“臣今年才六十二岁呀!”
“哦,那是咱记错了。”
李善长瞪大双眼呆愣原地,事后他便找到胡惟庸抱怨。
“权利这个东西,一旦给了人家,那就跟肉似的长在了人家身上,再想剜回去,那就是拿刀子割肉,非流血不可。”
胡惟庸表示很赞同。
于是李善长第二天就找到了朱元璋辞职。
暖阁里忽然安静下来。
王安看见朱由校案头的铜壶滴漏,水珠正一滴滴砸在铜盘上,像极了当年光宗在东宫时,他教太子读《资治通鉴》的雨夜。
“南京的冬天比北京暖和些。”
王安将木匣轻轻放回案头:“皇爷,臣近日总觉得记性大不如前了。”
他取下腰间的印信,双手捧到案前,“这印信......“
朱由校没有接印,而是从木匣中取出一枚玉章:“大伴可认得这个?”
玉章上“东宫观政“四个篆字已经模糊,正是当年光宗赐给王安的私印。
王安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太子朱常洛的面容,那时的东宫书房里,总飘着淡淡的药香。
“臣......“王安的声音哽住了。
他看见皇帝案头的铜壶滴漏已经漏尽,最后一滴水珠悬在铜嘴上,迟迟不肯落下。
朱由校将玉章放进木匣:“大伴在南京的宅子,朕已经命人收拾妥当了。”
“这是《请补南京守备太监疏》,大伴看看可还妥当?“
王安接过奏疏,发现自己的名字已经被朱笔圈出。
奏疏边沿还留着朱由校的亲笔批红,像极了当年光宗在东宫时,他教太子批红的规矩。
他双手颤抖的捧着奏疏,缓缓跪下,将印信放在案头:“臣......叩谢天恩。”
“大伴去了南京,记得常来信。”
王安退出暖阁时,听见皇帝轻声说:“这木匣,大伴带去吧。”
王安抱着木匣走出乾清宫。
他是个安静的人,深居简出,嗜书如命,他本应该有所警觉,可惜还是太迟了。
自打司礼监掌印卢受被查,王体乾等人被抓,宫里头又开始大规模的精简,种种迹象表明,皇帝早就开始筹划此事。
只是他淡泊名利,始终没有看清。
如今也不错,至少皇爷给留了一处养老之地。
王安回到值房,开始安排小火者给自己收拾东西。
魏朝推门进来,看到失魂落魄的王安呆坐在椅子上。
跪下来给他请安。
“老爹爹,这是怎么了?他们又在作甚?”
“起来吧!坐咱身边来,陪咱说会话。”
“老爹爹,他们.......”
王安摆了摆手:“不要去管他们。咱今日与皇爷递了辞呈,皇爷给咱在南京置办了宅子,不日咱就准备去南京养老啦。”
魏朝猛的站起来,不可思议的瞪着他。
“老爹爹怎么会。儿子还满天欢喜的准备祝老爹爹荣登宝座呢,这...这太突然了!”
王安摇了摇头,叹息一声。
“哎,说那些作甚,你还没看出来,陛下早有此心,只是咱们谁也没看出来啊。”
王安知道魏朝想不开,还是劝解:“这样也好,等咱走后,位置就是你的了!”
“不,老爹爹,儿子离不开您。”
“混账!你当这是儿戏!”
王安缓缓的站起来,魏朝眼含热泪,将他搀扶起来。
俩人来到门外。
王安意味深长的说道:“大明的天要变了。”
“老爹爹....”
“你瞧,这天本来还混沌的看不清,现在是不是越来越清明了。”
魏朝抬起头,似乎真像王安说的那般。
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滚滚而下。
“老爹爹,儿子舍不得你啊。”
王安拍着他的肩头:“儿啊。好好的侍奉皇爷。你还年轻,咱再说两句。
内廷不得干政,你要牢记这句话,让这话狠狠的扎根心里。
还有离外廷远远的,不管是谁,有多远就躲多远。
陛下已经对他们动了杀心了,别把自己卷进去。
否则万劫不复!”
“他们?”
魏朝旋即明白所指,重重的点了点头。
“行了,收拾差不多了,咱回老宅了。”
王安一走,司礼监掌印的印信顺理成章的落在魏朝的手上。
新的天子内廷一号阁臣就此诞生。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人物在熬过五十二个春秋之际也迎来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