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极端手段
“大人,再往前五里就是蓟州了。咱们是不是先歇一会。”
“五里吗?那就去蓟州歇息。”
一行四人,蓟州维安分部的郎中郑三元,另有火警缉盗所骨干李岩、城市管理所骨干张邦彦、环卫所骨干陈新。
陈新当年带着老婆孩子打辽东逃难到京城,靠着要饭活着。
他到现在依然记得那个目光深邃的年轻人。
是他给了他们一家人买了一筐的馒头,又给了他一些银两,给了他们一家人在京城活下去的希望。
那会他还告诉自己朝廷不会不管自己。
果然没多久五城兵马司就开始招人,陈新有幸应聘上环卫的岗位。
一天工资足够一家人吃饱。
他努力的工作,上司看他勤奋用心,蓟州开分部,马上给他升了一档。
只要蓟州分部成立,他就是蓟州环卫所的老大,手底下至少管着两百多号人。
他非常的感谢那个年轻人,但是他再也没见过他。
哪怕他多方打听,始终找不到人。
他心中始终坚信,有缘一定还有见面的一天。
几个人悠悠的走进蓟州。
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整个城市的街道显得异常寂静。
往日热闹的集市上空无一人。
“大人,这不对劲啊。都说蓟州繁华可比肩大的府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郑三元脸色阴沉。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蓟州的商民竟然采取如此极端的方法--罢市。
很明显,这场罢市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心策划与组织的结果。
这里面有没有官员参与其中他不知道。
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可能,哪个不怕死的敢如此做,不怕掉了脑袋吗。
“去府衙!”
贺知章得知维安部的人来到,匆忙跑去迎接。
“有失远迎,恕罪赎罪。”
郑三元笑呵呵的回礼。
“贺大人公务繁忙,是我等来的突然,未提前通知,该说恕罪是我们啊。”
两人客气两句,贺知章亲自引几人走进府衙。
郑三元悄无声息的观察着贺知章,他发现贺知章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的样子。
几人落座,小吏上茶。
“郑大人一路辛苦。”
“当不得辛苦二字。倒是贺大人脸上写满了忧愁。”
“如何不愁啊。你们看看。”
贺知章从案几上拿起一个小册子递了过来。
“这是蓟州商户联名的《陈情表》。”
郑三元翻开,扉页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民力已竭”。
“我也知道如今国库空虚,朝廷开启商税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但是民众可不这么想,他们以为是朝廷又开始收矿税。
你也知道,以前朝廷下来的人,征税的过程中行为令人生畏,老百姓这是怕了,生怕收税的借机敲诈勒索,这不写了这个《陈情表》。
郑大人,不瞒你说,我也是愁啊。”
他又拿起维安部加急的《征收商税银扎》,朱批“延误者革职查办”七个大字刺的他眼眶生疼。
郑三元点点头,表示理解。
“贺大人,情况郑某来的时候已经看到了。民众的情绪很激烈,已经到了如此的地步。收取商税的事情不着急。
罢市的影响实在太大,长此以往,普通市民的生活会陷入极度的顿困。
物价飞涨、粮食短缺、生计无着.........
贺大人,这样下去是要闹成民变的!”
“贺某焉能不知。”
“不知道贺大人可有什么好的方法?”
“贺某正想召集蓟州的主要乡绅,坐下来好好商讨。”
郑三元点点头,目前看来只能先依着此方法,若还是不成,就得另想办法。
他也不想坐以待毙。
朝廷派他下来就是要打开局面的,如今部门还没成立,就生出如此事端,怎么能不让他恼火。
但是人生地不熟的,一切都得慢慢来。
“贺大人,郑某有个不情之请。”
“郑大人客气,你说。”
“与乡绅商讨之事,郑某需要参加。”
“这是自然。”
“多谢大人。”
“客气。”
“贺大人,不知道维安部的办公地点是否已经安排?”
“已经安排,黄师爷,黄师爷!”
贺知章喊了两嗓子,师爷黄得功走进来。
“黄师爷,这位是维安部的郑大人,你带他们去办公地点熟悉熟悉。另外去安排一桌子好菜,中午我要好好宴请郑大人。”
郑三元起身,几个人跟着黄师爷来到离府衙不远的一处三进的院子。
几个人在黄师爷的带领下转了一圈。
黄师爷见几人比较满意,便找理由先行告辞。
“大人,这蓟州罢市,必然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不若让锦衣卫来查一查。抓几个发起人,他们必定都要老实。”张邦彦恶狠狠道。
郑三元摇头:“不行的,既然他们敢如此做,就已经做好了对抗的准备,贸然使用强硬手段,必定会适得其反,一旦激起民变,你我都不会有好下场。”
“大人,接下来咱们要怎么做?”陈新问道。
郑三元背着手来回的踱步。
思虑半晌,他站定脚步。
“李岩,你去街面上转转,找些地痞打听打听情况,该使银子不要吝啬。”
“张邦彦,你去找点人,先把这院子里里外外收拾一遍,顺便把几个部门都规划出来。”
“陈新,你可以走远一点,找偏僻的乡下去招人。先把环卫的事做了,也是让他们看看咱们可不是只会收钱。”
三人分头行动。
郑三元开始沉思起来。
贺知章到底有没有参与其中。
他也清楚,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与税收完成情况密切相关。
未完成税收任务可能被问责,甚至罢官。
但是,罢市可能引发的民变,导致社会动荡,同样会影响官员仕途。
他贺知章不是不清楚,除非........
郑三元被自己的这个大胆的想法吓了一跳。
如果贺知章参与其中,那接下来的工作困难重重,不采取强制措施怕是不成了。
他最不希望走到那一步。
想到这里,他翻开包裹,将笔墨纸砚拿出来。
一边研磨一边思考。
待磨研完,他也思考清楚。
下笔如有神,洋洋散散的一片奏疏就已完成。
接下来他又给林汝翥写了一封密信。
“张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