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万历:朕成了暴君

第73章 冯保之悔,银币成

万历:朕成了暴君 样样稀松 2744 2025-02-15 09:17

  既是信任重用的节奏,皇帝的青睐,可比张居正强多了。

  房门被敲响,亲兵禀报,楼大有和陈文良已经赶到,在外候见。

  戚继光收拾了书信,也收拾了心绪,才出去要与心腹爱将好好交代一番。

  既入京营,就要展现出蓟镇官兵的训练有素,忠心报效。

  如此,才更能得皇帝信任,更能得到重用。

  ……………

  昔日富丽堂皇的府邸,现在外表依旧,府内却是压抑而沉重的气氛。

  仆佣都小心翼翼,走路喘气都不敢大声。

  唯恐招来祸端,挨上一顿好打。

  冯保又摔碎了一个精美茶盏,依旧没有平复怒气,嘴上还骂个不停。

  给张居正送信的仆人带回了张居正的口信,初时冯保还不觉得。

  可仔细想,却恍然大悟,这是张居正的推脱,根本不管他了。

  “老爷,小心隔墙有耳。”管家何忠脸现惶恐,战战兢兢地提醒。

  冯保瞪了何忠一眼,声音并没有降低,“杂家不怕,让龟孙们听着好了。”

  可终归就这么一句高声,冯保往太师椅中一坐,拧眉眯眼,还是气呼呼的样子。

  何忠也知道冯保失势是肯定的,就算侥幸复起,也再没有往日的风光。

  低眉顺眼地侍立着,何忠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好半晌,冯保斜着眼睛看着何忠,骂道:“杵在那里做什么?要么想办法,要么边去,惹杂家心烦。”

  “哎!”何忠点头哈腰,“那小的下去想法子。”

  冯保哼了一声,不奢望这家伙有这个脑子。

  徐爵倒是诡计不少,可为了摘清自己,却不得不交出去。

  刚被逐出宫,居家闲住时,冯保还以为是皇帝在盛怒之下的处置。

  如果是这样,事情或有转机。

  毕竟,他是陪皇帝长大的,情义非浅。

  何况,还有李太后的信重。

  把徐爵交出去,表明自己也是被蒙蔽的。

  但确实懈怠了差使,小惩大诫也就是了。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东厂和锦衣卫守住了府门,出入人等严加盘查。

  冯保反复琢磨,终于意识到不对劲儿了。

  皇帝没有消气,太后也未帮他说话。

  反省三个月,那自己出得府来,也是时过境迁,还能再复往日风光?

  越想越怕,却又想不出解决办法,只好派人偷偷带信给张居正。

  张居正还身处高位,皇帝看来也还尊重尊敬。

  老搭裆能够给自己说说情,哪怕支个招儿,也是救命的稻草啊!

  “张居正是聪明人,不见人,不回信,几句话也尽是敷衍。”

  “难道皇帝彻底厌弃了杂家,太后娘娘也因公主婚事,怒气不消?”

  冯保叹了口气,悔恨涌上心头。

  已经敛财百万,又何必贪图梁家那点小钱?

  现在可好,因小失大,钱没捞着,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冯保并不清楚自己是被皇帝给算计了。

  他更不知道,即便没有此事,皇帝也要干翻他。

  无他,钱财惹的祸。他的贪婪,给自己挖了大坑。

  至于经常向李太后打小报告,让皇帝颜面尽失。

  那是万历的仇恨,不是朱翊钧的。

  朱翊钧不会要冯保的命,但抄家是肯定的。

  一个贪婪敛财的太监,不过是收受贿赂,没阻碍张居正的改革而已。

  要说有多大功劳,根本谈不上。

  就算有功劳,朱翊钧也不会容忍这样一个巨贪。

  而冯保除了贪婪,还自我感觉良好,不知趣,不懂得收敛。

  张居正死后,他还依然如故,以为能拿捏内阁阁臣。

  所以,冯保想不到捐家财以获谅解,只能是胡思万想,又忧又惧。

  ………….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平静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

  张居正的病势又见沉重,消息流传出来,有人喜,有人忧。

  朱翊钧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迎战的准备,东厂和镇抚司则是他最有利的武器。

  永宁公主顺利出嫁,礼部的办事效率得到了朱翊钧的夸赞。

  李太后眼见皇帝愈发成熟,退居后宫,等着皇帝走上前台。

  京城的整治和建设在皇帝追加投资的推动下,进度喜人。

  “按照这个进度,什刹海那边的商贸街和住宅区,也能在今年完工。”

  朱翊钧看着工程汇报,甚是欣慰。

  预租预售刚开始是不温不火,甚至是少人问津。

  但看到工程进展迅速,朝廷是来真格儿的。

  商贾富豪才纷纷出手,热度不断升温。

  “瞧瞧,这就是大明朝廷的信誉。不到十分确认,谁都不敢轻易相信。”

  朱翊钧看着收上来的钱财数字,自嘲地摇了摇头。

  就这信誉度,还发行什么纸钞,不如拉下脸去明抢呢!

  不管怎样,资金回笼,工程便能够持续进行。

  谁也不傻,帝都房价上涨的大趋势已定,早买早得利。

  “说到底,财货动人心,利益最有激励效应。”

  朱翊钧沉吟着,心中已经有了大概的计划。

  打倒一批奸商是肯定的,但发展工商的国策不变,他还要再扶持一批商贾。

  他的目标是海商,通过他们发展海贸,也把大明的触角向外延伸出去。

  全面开放海禁势在必行,海运取代漕运也是难定不移。

  “朕要的是爱国商人,不是唯利是图的奸商。作为试金石,就从向辽东运粮开始吧!”

  朱翊钧已经想好了,要官退商进,把一些官方的工作招标外包出去。

  比如向辽东运输军粮,就公开招标,由海商来承揽。

  商人能赚到钱,朝廷能少亏点,官府也能减少麻烦。

  唯一受损的,就是原来能从运粮过程中,上下其手的贪官污吏。

  “等打掉一大批冒头的反动派,朕就能大展拳脚,将各项政策推行下去。”

  朱翊钧目光一闪,望向殿门。

  张鲸进到殿内,恭谨施礼拜见,将托盘呈上,“内廷银作局已经铸好母钱,请万岁御览。”

  朱翊钧掀开盖绸,拈起一枚银币,仔细端详。

  银币还是要铸造,技术不过关,成本稍高,但总会不断进步。

  一两银币正面是“万历”两字,背面是“一两”。

  取其简单,花纹不繁复,能降低成本。

  作为辅币的是五钱和一钱、两钱的小银币,也叫银毫子,同样是“万历”二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