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林庙多怪事
“九月在害怕?”
“道长不怕吗?”
九月后退了几步,躲到了儒雅中年目光不及之处。
楚修缘看了一眼儒雅中年,对方也只是礼貌笑笑。
“看上去不可怕。”
“他是山君。”
九月好奇的歪着头,“也不怕吗?”
“只管跟来。”
九月不知道,里面其实不只有一位山君,还有两个阴魂,却又不像是伥鬼。
这样的组合,当真是怪的让人好奇。
楚修缘信步其中,抱拳说道:“诸位有礼,在下婺安县臾须山游方道士楚修缘。”
“雨夜遭逢,大家都是苦命人,楚道长无须多礼,我们都是背山的粗人,楚道长勿怪。”
先前招呼楚修缘的汉子爽快说道。
“我叫于光远,这是随伴陶荣,这位书生名叫……”
“在下李文昌,草字怀光,携童儿去三阳亭省亲,不曾想遇到大雨,遇到诸位,也算是缘分一场,幸会,幸会。”
文文弱弱的,倒是没有寻常书生的傲气,说起话来温声细语,不时偷眼看那儒雅中年。
儒雅中年端坐在火堆旁,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
“道长有礼。”
“有礼。”
也没有多言,甚至不再特别关注,只对躲在楚修缘身后的九月点了点头,吓得九月又炸了一次毛,不敢再看,将头藏在楚修缘腿后,大半个身子却露在了外面。
“好漂亮的小狐狸,倒是怕生的很。”
自称于光远的背山客笑的爽朗,拍了拍身边的草团。
“道长来烤烤火,夏时雨多久湿,别惹了湿瘴,这一路怕要遭罪了。”
大行山的背山客常年穿刺林,过溪沟,对山里的情况最为熟悉,一些防患避疾的法子也是信手拈来。
两人身侧各有一个背篓,上宽下窄,以韧性十足的七月绵竹浸编而成。
两条竹编背带包裹厚厚的几层棉布,可能是时间久了,都有些包浆。
背篓是空的,难怪心情会不错,若有所托之物在身,又逢大雨,怕没有这般闲情逸致。
“叨扰了。”
楚修缘也不客气,坐在草团上解下道袍,用旁边的荆条做了个简单的支架挂起。
九月亦步亦趋,躲在楚修缘背后,好奇的探出头看了儒雅中年一眼,而后快速的缩了回来。
明殿内有些安静,只能听到篝火噼里啪啦的声音。
四方人各怀心思,彼此打量着对方,又不好明目张胆,只偷眼看上一看。
楚修缘初来,得到的关注最多,时间久了,就都将目光投向偶尔低声交谈的两个背山客。
“方才两位说,三阳亭近日不太平,不知所谓何事?”
文弱书生似是接起之前的话题,抱拳对两背山客问道。
于光远和陶荣对视一眼。
“我们出来的时候,听说了一件大事。”
一听到有大事,所有人都来了兴致,连躲在楚修缘背后的九月都支棱起了耳朵。
“什么大事?”书生探了探身子。
于光远性格豪爽,也没卖关子,清了清嗓子讲道:
“听闻三阳亭的官老爷请了五华寺的和尚,来了十几个,都是德高望重的高僧,有人说三阳亭闹鬼祟要除阴气,也有人说是要做法事镇妖邪,人心惶惶的,小先生此去可要小心。”
文弱书生脸色似乎白了几分,却强笑着说道:“平日不做亏心事,夜半哪怕鬼敲门,两位身为背山客,可信这些神神鬼鬼?”
于光远两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宁可信其有啊小先生,不过这鬼盘山不也是诸多离奇传言,还不是你我必经之路,于性也好,于命也罢,都得走。”
“说的也是。”文弱书生叹息一声,转头看向儒雅中年,问道:“阁下常年游历在名山大川,可曾听过鬼盘山的离奇传言?”
楚修缘听的有趣,好奇的看向儒雅中年。
儒雅中年点了点头,“倒是听说过一些,此地原先是有很多旅人和商户走过的,不过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多生瘴气,滋生了很多毒虫猛兽,便有旅人商户命丧于此,连阴魂都走不出去,时间久了,便很少有人以身犯险了,鬼盘山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说到此处,儒雅中年顿了片刻,接着说道:“后来,嗯,更听说鬼盘山有猛虎出没,怕是修成山君。”
文弱书生的脸更白了,小童儿也瑟瑟发抖,屁股向着文弱书生那边蹭了蹭。
“如此,二位还是不怕吗?”
“怕什么?”于光远啧了一声,说道:“我们巴不得鬼盘山真有一位山君出现。”
“这是为何?”楚修缘好奇的问道。
儒雅中年和文弱书生也都将目光望向于光远。
九月却趁着这个机会,偷偷的看了儒雅中年一眼,而后又缩了回来。
“诸位有所不知。”
于光远添了些干木柴,挑了挑篝火灰,噼里啪啦泛起星火,被热浪吹的跳跃升空。
“我们这些背山客,本就是吃的讨命饭,贱命一条比不得山君姥爷,它老人家餐风饮露,修的是大道,不会轻易害人,其实绝大多数妖物不会害人。”
“这又是为何?”
“修行不易,为了几条贱命惹下孽障,到头来被天收了去,不值当。”
“总有一些妖物为了修行铤而走险吧?”儒雅中年皱了皱眉。
于光远哈哈大笑,似是真的将生死置之度外。
“若真如此,也是天理循环的一部分,用我的命来置它一身孽障,换来其他苦命人几十上百年的安全,不亏。”
儒雅中年浑身一震,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作揖。
“先生大义。”
“哎哟不敢当不敢当。”
于光远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也跟着站起身来仓促还礼。
文弱书生呆了片刻,问道:“妖物害人,真会被天收吗?”
“大多如此。”儒雅中年重新坐下,“其实不只是人,寻常的生命也不能轻易去害,若是孽障缠身,有些道行的高人隔着百里都能闻到,便也无所遁形了。”
“当真是……匪夷所思。”
“道家的天理循环,佛门的因果报应,岂是玩笑之物?”
“阴魂鬼物也是如此吗?”
“亦然。”
文弱书生的脸似乎又白了几分。
“我听闻世间有奇人,斩妖除魔灭阴魂除精怪,非但没有孽障在身,反而有功德加持,岂非不公?”
轰隆!
庙外风雷击荡,雨幕狂舞,一道闪电将天地映的通明。
文弱书生神色仓惶,似是吓了一跳。
这时,儒雅中年忽然面向楚修缘。
“道长以为呢?”
楚修缘笑笑,“以取死之道印证取生之道,自然不公。”
“请道长解惑。”
“在这里?”
儒雅中年看了眼狐疑的背山客,笑道:“是我唐突了。”
明殿内安静下来,困意如丝,继而鼾声四起。
大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
厚厚的云层散去,天光斑驳,已是黎明。
树上的知了叫了一声,有些沙哑。
楚修缘睁开双眼的时候,山君和文弱书生以及小童儿已经走了。
于光远和陶荣正在收拾行囊。
“道长醒了。”
“道长此去何方?”
“三阳亭。”
“巧了,我们也是回三阳亭,正好顺路,道长可愿同行,也好有个照应?”
“也好。”
“只可惜那位儒士还要逗留鬼盘山,书生和童儿也急匆匆的走了,他们倒是顺路,却不知为何要独行。”
颇为惋惜的样子。
楚修缘静静的看着两人收拾行囊。
“他们不会和我们一起走。”
“这是为何?”于光远弯着腰,抬头好奇的问道。
“儒士是山君,书生和童儿是阴魂,他们赶路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
于光远和陶荣的脸一下子就白了,动作也停下。
“道……道长说什么?”
“道长说,儒士是山君,书生和童儿是阴魂,还有,九月不怕生。”
于光远和陶荣拧着脖子看去,见说话的竟是小狐狸,嗷的一声撒腿就跑。
跑着跑着,于光远又跑回来了,抱起背篓,又嗷的一声,撒腿就跑。
楚修缘叹了一声,“九月不仅不怕生,还记仇。”
本来可以做个伴儿的,这下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