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师徒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之前的钢筋除锈器实在过于简陋,应用的范围不大。
对于轧钢厂来说,更是可有可无,没能引起厂里的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可车刀却不同,一把车刀的改进成功是能直接提升工作效率的。
当试刀成功后,李怀德从那些老车工们的惊叹和议论声中,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把车刀的价值。
他看着机修车间主任张铁请来了主管设备的副厂长杨宏伟和主任工程师隋万远。
看着身上散发着军人飒爽干练的杨宏伟大步流星走到工人当中,和每一个工人握手、谈笑。
看着在杨宏伟的一声令下,车工一组的组长再次启动了车床。
当那把新车刀抛出一簇又一簇碎屑时,又是杨宏伟率先拍起了手掌,随后握住了张铁的手表示了祝贺,又和陈秉军握手、交谈。
李怀德一边回忆着杨宏伟的一言一行,一边代入设备副厂长的角色,发现即便换成自己,也无法做得比杨宏伟更好、更自然、亲切。
车间里的气氛被杨宏伟带动起来,所有人的眼里都闪着光,只是有人在思考,有人在钻营,也有人在后退。
范海杰在杨宏伟和张铁握手的时候,就悄悄地退出了人群。
陈秉军没找到范海杰,只好先把崔冠文介绍给杨宏伟,说是车刀的主要发明人。
“虎父无犬子啊!崔石头,我知道你,你爸叫崔敬业,咱们厂最年轻的七级工。我进厂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批你爸援建的申请书,算起来,咱们俩还是同一年进的厂,哈哈,这么算咱们可就是同期喽!”
杨宏伟没有一点架子,拉着崔冠文的手,说得两人像是一起金榜题名的同窗进士。
崔冠文不得不佩服杨宏伟的个人魅力,看着这根还能坚挺八九年的大腿,笑着挠了挠头:“厂长,您的记性真好。”
“我记性再好,也不如你们这帮刻苦创新的年轻人,而且咱们国家就需要像你一样闷头搞技术的年轻人,只有这样,咱们的国家才能富强,四化才能尽早实现......”
杨宏伟拍了拍崔冠文的肩膀,转身对着周围的工人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
最后,他又语重心长地劝诫道:“崔石头,你这么年轻,可不要有了成绩就骄傲啊,还是要多多努力。”
“厂长,这把车刀是我和我师傅一起研究的,我只是设计了草图,我师傅帮我纠正了主刃和倒棱的角度,还有我的两个师兄弟,都出了不少力。”
崔冠文边说边回头,却找不到范海杰的影子,便把邱东来和戴玉恒拽了过来。
“名师出高徒,都是好样的......”
杨厂长在部队当了多年的政委,自然知道怎么带兵,对着邱东来和戴玉恒同样不吝啬赞美之词,几句话就把两人说得脸色涨红,眼冒小星星。
“厂长,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向机械工人杂志投稿,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让更多的工厂和企业早日换上这把车刀,您看咱们厂子能给我出一份情况证明吗?”
崔冠文等杨厂长语气稍歇,连忙趁热打铁,索取最重要的敲门砖。
如果投稿时有工厂的推荐和证明,那么这份技术革新稿件就有了背书,其真实性、技术性和价值完全不是个人投稿能够比拟的。
这样的话,不仅节省杂志社研究和考证的时间,还能加快发表的成功率和速度。
“这个想法很好嘛!”
杨宏伟肯定了崔冠文的想法,转头看向隋万远:“隋工,你看是不是让技术科的同志们做一份评测报告,如果没有问题,咱们俩亲自给崔石头同志写一份推荐信和证明!”
“好。”隋万远正在指挥手下的技术员把车刀、铁屑和角度图收起来,想也不想地就答应了。
“谢谢厂长,谢谢总工。”
崔冠文一边赞叹杨宏伟做事有理有度,一边用影子感知着在场的人的反应,特别是杨宏伟和隋万远的反应。
不得不说,杨宏伟身上的军人气质并未褪色,身上的多是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并不驳杂。
隋万远的情绪也很纯净,唯有排叉师徒几人的身上散发着暗沉阴郁的情绪。
当下午上班的铃声响起,杨宏伟做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就和隋工他们离开了。
工人随之散去,机修车间里再次响起了机械的喧鸣声。
范海杰默默地回到工位上,打开了机器的开关。
师徒两人没有说话,一个干活,一个打下手,配合得无比默契。
晚上下班后,崔冠文骑得飞快,在土路上卷起一溜灰尘。
在后面紧追不舍的邱东来吃了一嘴的沙子,站起来蹬了一会儿,感觉实在追不上了,就把蹭车的戴玉恒赶了下去,让他跟着跑。
一个谢顶的男的指着刚拐过防护林的三人,笑着说道:“嗨,你们看那三个小子,像不像兔子撵狗!”
刚出厂子大门的范海杰认出远处的三人,正是自己的三个徒弟,不高兴地说道:“老邹,嘴上积德!”
“范师傅那是你徒弟啊!哈哈,好好好,不说、不说了!”姓邹的工人拱了下手,说完和旁边的其他工人挤了挤眼睛。
车工一组组长是个高个子,一眼就瞧见了姓邹那人挤眉弄眼的表情,呲牙说道:“大老邹,你挤弄什么啊!你是技术比范师傅强啊,还是级别比范师傅高啊,昨天人家范师傅和徒弟做了个钢筋除锈器,一天能为厂子省十六个人工,今天又弄了把强力断屑车刀,连杨厂长和隋总工都夸好,话说你能干啥,拿屁股延展钢锭吗?!”
大家伙哄然大笑,这个说姓邹的皮厚,那个说姓邹的腚才是钢腚。
范海杰跟着笑了笑,看着没了踪影的徒弟们,把肩膀上背着的兜子整理了一下,慢慢地挺起有些微躬的腰,乐呵呵地跟着工友们一起往家走去。
崔冠文着急回家做饭,在交道口南大街前和邱东来两人摆了摆手,穿过了路口。
邱东来和戴玉恒隔着马路叫嚣了两句,才往南拐向地安门东大街。
崔冠文在交道口副食品店前停下来,锁好自行车,走进了副食品店。
副食品证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才开始实行的,这个时候的副食品还未限购。
崔冠文在店里转了一圈,像豆腐、猪肉等紧俏货也早就卖光了,饼干糖果不是必需品,营养价值也不高。
站在柜台里的女售货员瞟了崔冠文一眼,感觉这小伙子长得阳光又帅气,便主动走过来询问道:“同志,你有什么需要的吗?!”
“来两瓶猪肉罐头,梅林的,再来两瓶红焖鱼罐头!”
崔冠文咧嘴一笑,心想就冲这位女售货员不打人,温柔以待的态度,多少也得花点。
“猪肉罐头只有海带肉罐头了,您还要吗?”女售货员从柜台里拿出一个铁盒罐头,放到了柜台上。
“行啊,海带补碘,能预防粗脖子。”崔冠文拿起罐头看了眼生产日期和罐身是不是有破损的地方。
“您知道的还真不少,海带肉的一罐是一块一毛钱,鱼罐头是一块零四分,一共是四块两毛八分钱!”
女售货员一边算账,一边把罐头拿了出来。
崔冠文痛快地付完钱,装起罐头,出了供销社。
他打算在灾年到来之前,把家里人的身体调养得健健康康的,最好能多长点肉。
PS:求票和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