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设计图,其实哪有什么真正的图纸,全凭他这么多年在外作建筑工的经验而已。
他计划修个三层房,每层房有四个房间,算是标标准准,正正方方的房子。
但实际情况还是有出入的。一楼把右边原本的两间房打通成了一个超大的房间,主要用来储物,但我家东西东西本来就不多,几个柜子,一张长桌子,一个冰箱,几把老式的沙发,空间还剩很多,根本就没有很精巧的利用起来。
而一楼左边的两间房则是用来作卧室的,老年人上下楼梯不方便,便直接住在下面了。在这层的中间则是堂屋,用来会客吃饭等等。
顺着水泥阶梯往上,楼梯都用不锈钢制的扶手,就到了二楼。正对面是一个狭长的厕所,顺着右手边往里,就到了二楼的卧室和客厅。二楼的卧室主要是给我和我哥住的,有客人留宿也住在二楼。
二楼和一楼一样大,但东西就少的可怜了。每件卧室就只摆了一架床,客厅也只放了三只沙发和一个茶几以及一个电视柜,空空荡荡的。
三楼相比起前面两楼,它的格局就有些不一样了。最大爱的不同是他的中间面积大大减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进三楼的楼梯口做了一大片的摆放东西的平坦台子,占了原本的地方。而且三楼是开放式的,主要做晾晒和堆杂物用。并且,还在三楼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整个房子的用水基本都从这里出,包括二楼的洗脸洗澡水,冲马桶的水,一楼做饭用的水……
这栋房子的整体架构大致就是这样的。
新房在二零零七年末建成,搬来住了不久,就经历了汶川地震,但所幸我们处在边缘地带,震感不是很强,房子才没有倒。后来我爸自夸到“看到没有,我建的房子多坚固,都挺过了地震”。有一说一,在大家伙的帮助下,都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也都不敢怠慢,才有了这坚固的房子。
新房建成后,成了我们村首个砖房。之后的年份,村里外出打工挣了钱的也都回来把原先的土房子推掉,盖上了不同样式,更加漂亮的新房。
但随着村里人的新房陆续建成,我们发现我家的房子是真真正正地out了,而且还有很多地方由于当初的设计不合理而给后来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首先,就不得不说说我爸曾经引以为傲的琉璃瓦做成的屋顶。由于屋顶就是由木头做成的框架上盖上一层层瓦片构成的,这和原来土房子的屋顶结构类似。但新房对这个结构就有些水土不服,一下大雨,屋顶的雨水便会或多或少的漏到屋子里。并且,这个斜着的屋顶给后来我家装太阳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接着,就要说说这个储水池了。当时,还没有安自来水,我们所有的用水都是用的山里的山泉水。首先需要按一个泵在山泉水池中,在把水管接到三楼的蓄水池里,每次抽水时总是费时又费力。并且,由三楼供给一二楼的水,水流很小。这就是原来的设计不合理了。
我爸花了大价钱建起了新房,我们也从老房子中搬了进来,至此,我们家进入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快车。家里不断添进新家具和新电器,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