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文献帝又征冯弘于高丽,高丽乃杀之于北丰,子孙同时死者十余人。
北燕两代以来,都与南朝交好。而宋文帝刘义隆是还要北伐的。
高句丽,本身也是自东晋时便向南朝称臣,刘宋高祖刘裕与少帝刘义符在位时都曾遣使高句丽,对长寿王高琏加官进爵,册封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骊王、乐浪公”。
公元438年,冯弘入高句丽两年后,宋文帝准备停当,便下令王白驹、赵次兴两人带兵出海以迎冯弘,并传令高句丽“料理资遣”。
这次所走的路线,从之前几次北燕与南朝的联络来看,应该也是取道从山东,很可能还是从东莱出海,在辽东半岛登陆。
登陆辽东的刘宋,约莫七千人,走向高句丽。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北魏过多关注。
在他们看来,长寿王连接壤的北魏都敢违抗,拒不交出冯弘,就更加不可能对隔海相对的刘宋屈服了。
而且,已经赐死。
一开始推说是北魏要人。而他们也是刚刚收到消息:
是说的,走了三四百人,就像是逃难。在官兵到达前,他们上了船,沿途请予以接纳救助。
太武平辽西,索要冯弘,高句丽王都拒绝了。时过境迁,他在北魏的儿子问候一声,也有修好的意思。
时年讲究孝道。
更加想不到的是,南朝的宋,这一趟只去了七千人。说是弘五子业现为宋太守,要接其父弘去宋。
而公元435年,宋元嘉十二年,宋文帝下诏封冯弘为“燕王”。
“燕王数为魏所攻,遣使诣建康称籓奉贡。癸酉,诏封为燕王,江南谓之黄龙国。”——《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
现在,来了燕王冯弘的亲眷,要求对质。
高句丽被逼无奈,这等事情,以反叛坐罪诛,确有其事。
当然,鉴于高句丽自东晋就称臣,交好几代人。冯弘南下附刘宋。
其实是不能以反叛罪论之。宋使说,“冯弘也不是高句丽的臣民,但他是国主册封的宋的王爵,他的儿子在刘宋做太守和来信可以理解为他是宋的贵宾。”
高句丽被说得无言以对。于是,袭杀冯弘的孙漱和高仇也来到了宋使跟前。
高句丽使臣推说,冯弘在北丰,而他在王城。
这里面又有构陷。
或者说,又是庶位扶正的一例陷害。
他们有的继承权限,就排在冯弘他们后面。事实清楚。
高句丽接待的使臣似乎也没有想到,还有人推荐他领兵,这……北燕来人绵延八十里。
时年用人重德,何况领军之将。虽然打仗回来已经是要上交兵权。高句丽使臣脸色一时也有些难看,但有人提醒了一句,是要对南面百济用兵。
正是用人之际。
高句丽使臣遂又犹豫,推说要去回禀君主。但高仇已经认罪,冯家苦主等不得了,抬手拔出腰间短刀。
手起刀落。
事起仓促。他已俯首请罪,短刀在室内挥的开,一刀斩下就能致命。
血溅上墙纸。
一刀斩之。此举也出乎宋使的意料。
几乎就在高句丽的使臣回身的时候,南朝宋的人已经擒住孙漱,双方的使臣同时阻拦道:“住手!”
跟着宋的使臣来的还有两位宋将,率七千人。但这里已经是高句丽腹心之地,离王城也近。
全部被高句丽扣留。擒住孙漱的宋将王白驹也在其中。
但高句丽也有它的思索,远交近攻,北燕的博士是这么说的。
之前已经得罪了北魏,南部还有强敌百济国,与新罗结盟。
早在公元4世纪,日本就出兵进攻新罗,当时的新罗国力羸弱,在高句丽好太王的支持下打败日军入侵。
南北朝时期,虽然新罗和日本都和中国中原王朝有来往,但新罗和日本的关系却始终无法得到全面的缓和,和高句丽走动更多。
公元427年,边国高句丽迁都平壤,对百济构成巨大压力。
于是百济与新罗和解,并在公元434年结为同盟,共同应对高句丽重心南移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强同南朝的交往,并于公元450年向刘宋请求腰弩,从而加强军备。
而这里是公元438年。百济和新罗结为同盟之后的第五年,和重心南移的边国高句丽时有边地争端。
也就是用人之际。
更重要的是,冯家和北燕百姓确实是有几百人上了海边的船。
而海天东望。高句丽王于廷议时也想起海边,点点帆影,迎着如火夕阳消失在海天尽头。
这时候,廷议刑法大同小异,赐死王及他的子孙,并迁徙走他的亲近人员。而他们曾是北燕的统治者,也是知道的。
一开始,他们是这么想的。他们是连一天都不肯待了。
附近驻有官兵,但他们伐木浮海走的。也有渔船……大大小小的,不一而足,只是离开的决心。北魏使臣前来,高句丽遂说赐死冯弘及子孙十余人。
“而他们已经走了?”北魏使臣一开始也没有听明白。
追问一句,“投海走了三四百人?”
“走了,也有三四个月了。”高句丽揣摩着,途径的渔民渔村零星救起,北魏境内必然也有,大概是没有人去说的。
乱世逃荒,俱是可怜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只是渡海船只简陋,渔船为主,沿途搁浅几十人。
南朝的宋,实还没来得及说。他们就来了,使臣佐证,廷议便也改了前面的认定,更多人相信:
冯弘是冤杀的。但一开始并没有赐死,只是分开,他们就上船跑了。高句丽也有想不通的。
跟南朝的宋使争论了很久。“迫害?我们的人还没有去,他们就登上了船。”
“沿途搜寻,救起几十人。”
西汉时期乃至更早就有了编户齐民,高句丽也在琢磨,他们是不肯回来的。而那几十侍从也不肯留下,坚持南下,倒是跟其主冯弘如出一辙。
还有,高句丽该以中原王朝认可的方式继承北燕,以得到更多的人认同。这也是真的。
无可辩驳。他们也想南下,但实力尚不如北燕。
并不是所有请求替朝廷戍边的部落,都会被接受。但到了南北朝时期,他们已经意识到,中原王朝覆灭时总是有着更多机会:
高句丽原是边国,也曾向北燕称臣。这也是北燕国主冯弘在国提及边国高句丽总是有着傲慢和偏见:
高句丽曾是边地一个部落,被北燕打败而臣服,就像北魏的贺兰部。
原是相约组成北燕政权的王族之一,约为姻亲,就像北魏有如贺兰部的八大王公贵族,他燕地冯氏原也是。
原本的王族是鲜卑慕容氏。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元后只可能是慕容氏。他燕地冯氏也是。
北燕冯跋的元后是慕容氏的女儿。其弟冯弘名不正,就更加得是,刘宋的使臣知道:
据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型于秦朝,遂灭六国而一统。
六国还是王,他秦始皇则成了王之上的皇帝。到了汉朝,继承发展,汉高祖刘邦因势利导推广去了匈奴,约为兄弟,引得鲜卑人等过来,汉武帝则开发西域。
随着丝绸之路延伸,千金买天马,与公主和亲并行。
也是一种融合。到了三国时期,天下大势,分分合合的,就跟草原上铸金人不知怎的流行起来。高句丽来得倒早,一开始并不起眼,被燕山下的冯氏挡了个严实。
冯唐易老,冯氏封地有好马,北燕慕容氏还是选了冯氏。而刘宋的短刀,明显比北燕的更精良。
这种全长在半米左右的短刀,是横刀,已经有了后世唐式陌刀的锋利。
他们拿在手里传看,是比北魏的兵刃更无坚不摧,女人都能一刀斩杀武将。是刘裕步兵用来对付南燕和北魏铁骑的,而从行程推算,刘宋来得更快。
原是隔海相望的。他们得了北燕大片土地和人口,廷议也想北方争雄,做得比北燕更好,更倾向于交好隔海相望的刘宋。
南北朝时期出海航行,自是险象环生,他们走得匆忙。说是有的人的船被大风吹断了桅杆,用长绳子吊着船帆才保持航行,幸亏此时已经离海岸不远了,很快便到达了刘宋的东莱。
然后,去了王城建康,将燕王冯弘的书信递交宋文帝刘义隆。求一个公道。而刘宋这么快就派出七千人的远征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们同意接纳。宋使是这么说的,“我们已经接纳了冯业,也同意接纳冯氏的族人百姓。”
“绵延八十里,老弱妇孺,实际上青壮男丁只有三四万人。”高句丽的人跟宋使确认。
时年虽没有难民的庇护说法,却也有差不多的表达。都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候。
不得不走。
愿意接纳,实也是拿了它和龙城身后的燕国土地。
中原大地是这样。他们原就在这片土地上:
战争也不能驱赶百姓。可以迁走。
高句丽的人也是这么做的,也听说了,听说冯弘的人去了南朝还在说:
也是冯弘那脾气,实在守不住了,不然,他会选择带着龙城百姓弃城而去。出了城,还张弓搭箭,回身射出一箭。
将龙城以火箭引燃。跟着他的侍从遂也火箭如雨,都一个德性:
烧了它,也不便宜北魏。同行的高句丽的将证实,下令撤走的时候,是冯弘说的。
“一根鸡毛,一捆稻草,也不给魏人留下。”也是解释,他们的武器是更加精良吧,换上的时候也没有多想。
就不说高句丽,北方的列国遂也将视线投向长江以南的地方,来往的商队是说那里幅员辽阔,不输给中原大地。
再过去,还有地方。
说是岭南。
于是,高句丽长寿王最终还是将王白驹等人专门遣使送回建康,只是说王白驹等,滥杀高句丽军兵,要求宋文帝严惩。
高句丽的武将被个女人杀死了,还是苦主,众目睽睽之下一刀斩之。大概是没法说出口的。
宋文帝刘义隆也顺着台阶下,在高句丽使节面前把王白驹等人下狱先做足功夫,之后等高句丽使者回国才予以赦免:
“琏以白驹等专杀,遣使执送之。上以远国,不欲违其意,白驹等下狱,见原。”
——《宋书列传五十七》
与此同时,宋文帝也遣使问责高句丽王何以偏听偏信,冤杀冯弘于北丰,及其子孙十余人。
高句丽长寿王也不得不在宋的使臣面前做足工夫,上冯弘谥号“昭成皇帝”之后,以中原王朝的国礼葬之。
追封皇帝,一般是儿子做了皇帝,追封其父。南北朝时期,断不会无缘无故给这样的殊荣,可视作高句丽是想以北燕继承者的身份得到中原各国承认。
身后哀荣,国礼葬之。也就是,作为北方接替北燕的大国,想从北燕得到入主中原的资格:
五胡十六国。北燕算其一,而高句丽推断得到了南朝的宋的承认。北魏遂才重新打量北地余下的对手。
不得不承认,这时的高句丽,也算得上是它的一个对手了。
而北魏的皇后,是延续秦汉时期公主和亲政策,它的皇后就是接下来要打败的主要对手之一。
这是对汉朝公主和亲的继承和发展,汉高祖刘邦么,白登之围不得不许匈奴以公主和亲:
所以,匈奴的皇后只是个幌子。更像是,摆交情,高祖刘邦和匈奴王冒顿单于结为兄弟,公主和亲,以后就是一家人。
或者说,匈奴就成了大汉王朝需要征服的头号对手。欺负匈奴没文化,所以汉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约定:
和与战,是有期限的。匈奴输了,就替兄弟汉朝戍边,匈奴赢了,汉朝就以公主和亲。期限满了,匈奴可以接着挑战。
冒顿单于同意了。又听汉高祖刘邦说,“做兄弟歃血为盟,两肋插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云云。虽觉得他一点也不像个天子,还是放兄弟刘邦走了。
而等着收债的冒顿单于游牧在汉室边地,不走了,高祖刘邦遂以宗室女下嫁。直到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约定作废,还慕名来了鲜卑人等:
匈奴兄弟,咋不走呢。不说,鲜卑人也不走了。
重建魏国的拓跋珪,皇后是当时的主要对手前燕慕容宝的女儿,慕容氏;其子拓跋嗣,皇后是当时主要对手后秦姚兴的女儿,姚氏;其孙拓跋焘,皇后是当时主要对手夏的赫连勃勃的女儿,赫连氏……而魏国接下来的皇后是北燕冯氏。
北燕冯氏已经在亡国之际,冯弘以最小的女儿公主和亲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就是左昭仪冯氏,而这里再来一个皇后冯氏。
皇后冯氏的生母是乐浪王氏。边国高句丽趁北燕和北魏争雄,吞并乐浪郡,改名平壤。所以,皇后冯氏是因为北魏也承认了高句丽的挑战资格:
它等着。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地五胡十六国,争斗至今,默认的一种兼并法则:
话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辽西,这一方的北燕,坚持到了最后。遂成辽西领头雁。
可能是太武帝已经立了皇后赫连氏,不能更改,北燕的和亲公主不是北魏皇后。更重要的是,后秦国主姚兴已经给出应对之策:
不是皇后,他不嫁女。后秦国主姚兴据说是十六国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
信佛兴儒。大抵如此,在同时期可谓独树一帜,吃了多少亏,仍心存善念:
赫连勃勃总跟在姚兴身后,趁火打劫。这样的姚兴,却被北魏拓跋珪视作仅次于南燕慕容宝的对手。
北魏拓跋珪就想过迎娶姚兴的女儿,其子北魏第二位皇帝拓跋嗣,迎娶姚兴的女儿就是以皇后之礼。这里,北燕冯氏已经亡国。
而在南朝的宋承认后,北魏也认可高句丽有资格:
所以,皇后冯氏。仍然是北燕冯氏。
然后,母亲乐浪王氏,来自乐浪郡。而高句丽已经趁乱吞并乐浪郡。有的事情,只能是推断。
北燕皇室也没有因此灭亡,冯弘还有几个儿子各奔东西,有一支归顺北魏,北魏文明皇后冯氏即北燕末代皇帝冯弘的孙女。
另一支300人,于公元437年在冯业的统领下从海边登船逃难,浮海万里,投奔南方的刘宋。
而抵达刘宋的冯业,就成了冯弘的第五个儿子。其事记载于《隋书谯国夫人传》:“梁大同初(公元535年),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冼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融(冯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弘之投高(句)丽也,遣融大父(祖父)业(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刘)宋,因留于新会。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守指太守,牧指刺史)。”冯宝所娶之妻,即为岭南赫赫有名之冼夫人,也就是隋朝的谯国夫人。
公元438年,北燕末帝冯弘死后被追封皇帝,南朝的宋用士的剑与礼,让北方的胡人再度恍然有所颖悟:
是汉人说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盛名之下,不甘心的自然还有北魏。他们兴师动众,拿下龙城,已近一统北方,眼见着万众归心。
却让南朝的宋又踩着他们,踏上更北方的朝鲜半岛,于他们疏忽之处扳回一成,成就了宋的士的名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去了边国高句丽的北燕遗民三百人投海浮宋,求一个是非公道,就来了七千人的远征军。
替冯弘及其子孙十余人讨要。
还是他们刚刚拿下的北燕。
他们灭北燕,可是去了五万人,马一万匹。一开始,还有人夸他们魏军军纪严明,战时也不滥杀平民百姓。
南北朝时期,也如大浪淘沙,能够从南北双方激烈角逐里脱颖而出。
自然是时年做得最好的。而这次又叫南朝的宋踩了北魏,赢得边国高句丽信服,之后长寿王高琏“每岁遣使”,对刘宋更为用心。
公元439年,长寿王甚至响应宋文帝的诏令,直接送了800匹战马给南朝以助宋军北讨:
“十六年,太祖欲北讨,诏琏送马,琏献马八百匹。”——《宋书列传五十七》
高句丽送了刘宋,高丽马,也是互通有无。刘宋也是要回礼的:
送些蜀马?耕地的黄牛?
同年,公元439年,冯弘在北魏的儿子冯朗内徙长安。
两年后,公元441年,文明太后冯氏在长安出生。而冯弘去了北魏的三个儿子,冯崇、冯朗、冯邈三兄弟,那时还没有因战火分开。
在北魏为梦想奋斗,也以为带着族人百姓来了他们梦想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
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但现实里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王,割据一方。
其实,他们是相信能够带着当地百姓找到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