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173章 用兵淮南

  后蜀打了这么一场败仗,朝野上下都很震惊,伊审征、李廷珪等人都上表向皇帝请罪。后蜀皇帝孟昶一概置之不问,也没追究他们的责任,只是命令在剑门、白帝城等地多多屯集粮草,做好防御的准备。一面禁止民间私自使用铁器。钢铁打仗的时候就是战争物资。所以历史上,盐和铁都长时间属于管控商品,实行政府专营制。现在要打仗了,要打造兵器,所以铁器管控的就更严格了。

  铁器被管制,后蜀的老百姓生活上当然就会觉得很不方便,于是都在怪罪李廷珪等人,都是你们,打仗打不赢,害的我们跟着受连累,锅都用不上了,菜刀都买不着了。孟昶的母亲李氏有好几次跟儿子说,说他用人不当,除了高彦俦的忠诚足以信赖之外,其他的人应该全都重新考评任用,孟昶也没听母亲的,到后来,果然只有高彦俦一个人为国而死,所以说人家李太后确实有识人之明,可惜孟昶没听他老妈的话,只是撤销了李廷珪的兵权,让他担任检校太尉。等到萧知远等人回到成都,孟昶一看,人家柴荣把自己的人都放回来了,礼尚往来嘛,他也释放了后周的将领胡立等八十多人,并且让胡立把自己的信带回去,向后周请和。

  胡立回到大梁,呈上了孟昶的书信。后周皇帝柴荣展开一看,只见信的起首写着:大蜀皇帝谨致书于大周皇帝阁下,柴荣不禁勃然大怒,说:“他还敢与朕为敌么?”随后他把信看了一遍,信中的大概意思是说:

  我继承父亲的遗训,守着自己的国家,不敢懈怠,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后来晋朝覆灭,晋朝皇帝石重贵被契丹人掳到了北方,中原空虚,何建带着秦州、成州、阶州投靠了我,再后来您的父亲郭威继承大统,做了皇帝。去年您突然对我们蜀国用兵,把这些地方都抢了去,士卒也抓了去。幸好皇帝您仁慈,给他们吃的穿的,还把他们都放了回来,一共八百九十三人,我都收到了,我也把胡立他们八十多人送回去,还给他们配了马匹、衣物和路费,专门派御衣库使李彦昭把他们送到贵国境内,请您下旨接收。我呢,年龄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中原,您要是愿意跟我说说家乡的事,咱们两国能和平相处,那我就恭候您的好消息。这次胡立他们要回去,我就专门写这封信表示感谢。

  柴荣看完了信,怒气也就消了,对胡立说:“他向我求和,这个倒是可以,但是他不应该和我平起平坐,我不方便答复他。你在蜀中停留了这么长时间,对蜀中的情况了解吗?”胡立就把孟昶的那些荒唐事都说了一遍,并且向皇帝请罪。

  柴荣说:“现在我要对南方用兵,就让他蜀国先苟延残喘一二年,等征服了南唐,再收复西蜀不迟。你的那点罪责我就不追究了,你下去吧!”胡立谢恩,然后退下。

  这边孟昶左等右等,没有等来后周皇帝的回信,非常生气,指着东方大骂,说:“朕祭天称帝的时候,你们还在中原到处流窜呢,如今竟然敢如此藐视我。”于是就和后周绝交,两国又成了敌人。

  周世宗柴荣这时候已经在准备南征了,他任命宰臣李穀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让许州节度使王彦超做他的副手,命令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一齐跟随他出征,向南进发,韩令坤是新提拔起来的重要武将,这是柴荣进行军事改革后的新生力量。

  柴荣先对淮南各州县发了一道檄文,说:

  自从黄巢叛乱,淮南窃据一方,已经有六十年了,而且你们坏事没少干,我们中原有些人叛乱,你们就派兵来支援这些叛臣,杀害我们的老百姓,还抢占了人家闽国、湖南的土地,淮南闹饥荒,我们卖给你们粮食,帮助你们度过灾年,前后擒获的将士也都放他们回去了。我们的边境守军也从来不侵扰你们,但是你们的政府太坏了,勾引契丹,与我为敌,现在我派兵出师,水陆齐攻。你们淮南的将士百姓,要早做打算,如果能主动投降,那我当然会给予厚赏,如果执迷不悟,到时候可是要后悔的,我大周王师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百姓父老,可以正常生活,不必担心!

  这道谕旨传到了南唐,江淮一带大震。南唐皇帝李璟只信任冯延巳和冯延鲁这两个人,前边冯延己曾经被罢相,没过几个月,就又官复原职了,冯延鲁已经担任了工部侍郎,兼东都副留守。就连陈觉、魏岑等人也都相继被起用,朝廷里边全都是这帮奸佞之臣,国政就更加紊乱了。

  每年的冬季,淮水水枯变浅,南唐朝廷都会发兵在淮水岸边守卫,人称把浅兵。“把浅”主要的位置是从安徽霍邱县到河南潢川县。它的目的是防止后周从这一带进攻自己。寿州的监军吴廷绍觉得疆场无事,也没打仗嘛,弄这些兵待到这干嘛,就请求撤掉这些守军,清淮节度使刘仁赡不同意这么做,但是他说了没用,这些把浅兵还是被朝廷裁撤了,现在后周的部队突然到了,而且正好是天寒水涸的时候,淮上的老百姓都非常恐慌。惟独刘仁赡神色自若,跟平时一样,安排守御,大家一看,刘仁赡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这才稍微安定下来。

  李璟听说后周出兵了,赶紧命令神武统军刘彦贞担任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兵二万前往寿州,任命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担任北面行营应援使,这个皇甫晖就是前边魏博军那个赌钱赌输了,然后叛乱,绑架了赵在礼那个人,他后来投降了南唐,就是那个人。

  李璟又任命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率兵三万驻扎在远县,召镇南节度使宋齐邱返回金陵,又命令户部尚书殷崇义暂时代管枢密院,和宋齐邱一起居中调度。

  后周都部署李穀等人带兵到了正阳镇,一看淮水之上无人防守,于是马上赶造浮桥,没几天功夫就修成了,正阳城是个跨界城,淮河以西的部分叫西正阳,属于后周。

  后周的大军越过了淮河,直指寿州城下。路上虽然有唐兵二千多人前来拦阻,但是根本就不是人家后周军的对手,双方略略交锋,这些唐兵就溃散了。后周都指挥使白延遇乘胜长驱直入,到了山口镇,又遇上唐兵一千多人,当然也是不值一提。但是进攻寿州城确实非常困难,寿州城坚难攻,后周用了很多兵力,还是久攻不下。李穀屡次写信给朝廷,报告情况,柴荣就打算要亲征。恰好这时候枢密使郑仁诲病故了,朝中失去了一位谋臣,柴荣很是叹惜,亲自前往吊丧。皇帝身边的近臣说年月方向,不利出行,您还是别去了吧,柴荣摇着头说:“我们君臣义重,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年月方向。”于是亲自来到郑家,哭祭了一番,这才回去。

  ............

  知识卡片:

  郑仁诲去世了,他在我们这部书里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他这个人还挺重要,所以还得跟大家说说。

  郑仁诲是山西晋阳人,出身很普通。早年在后唐的时候,他跟着一个叫陈绍光的将军,当了个小官,不过后来他辞官回家了。

  刘知远镇守河东的时候,郭威正跟着刘知远,他知道有这么个人,于是就去拜访他,两个人经常一起聊天,后汉建立以后,郭威担任了枢密使,他就来找郑仁诲,请他给自己帮忙,当个参谋,郑仁诲就一直跟在他身边。再后来郭威当了皇帝,让郑仁诲担任了内客省使。公元952年的4月,慕容彦超叛乱,郭威要去亲征,他就任命郑仁诲担任皇宫总护卫——代理大内都点检。这就等于是把整个皇宫的安全保卫工作全部交给了郑仁诲。

  第二年三月,郑仁诲又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兼澶州节度使,这个权力就非常大了,澶州是军事重镇,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了。

  这一年年底,郭威病重,王殷被处死,然后郭威就让郑仁诲去邺都安抚,所谓的安抚实际上就是去摸底调查,要彻底接管邺都,王殷在邺都贪了不少钱,郑仁诲最终也没能抵挡住诱惑,他贪图王殷的家产,还没有接到朝廷的诏令,他就宣称已经接到命令,杀了王殷的儿子,收了人家的家产,把王殷其余的家属迁到了登州。

  第二年年初,郭威去世了,柴荣登基继位,然后柴荣就要去亲征北汉,这一次柴荣把整个开封都交给了郑仁诲。到了七月份,柴荣就任命郑仁诲做了宰相,兼任侍中,这时候的郑仁诲就走向了权力的最高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他在这个位置上刚干了一年就去世了,柴荣追封他为韩国公,谥号忠正,又让翰林学士陶榖撰写了神道碑文。这是一个大臣能享受到的最高规格的待遇。皇帝下令让翰林学士去写碑,这一般人是办不到的。

  我在郑仁诲的一生中看到了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的东西,首先,郑仁诲几乎没有参加过战斗,他充当的完全是幕僚角色,可是关于郑仁诲和皇帝的对话记录也很少。第二,郑仁诲肯定是一个天赋极高,非常聪明的人,但是史书上并没有关于他如何聪慧机敏的记录,性格上的描述也没有,对于一个这样的高官来说,他的记录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不太符合常规。第三,史书上没有记录郑仁诲的功绩,他就这么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人臣巅峰。他到底给皇帝办了多少事?办的怎么样?不知道。其四,他是两代皇帝都非常信任的人,简直就像是皇帝的家人,郭威和柴荣离开汴梁,出去亲征的时候,他们都把京师交给郑仁诲。也就是说,一旦皇帝出点啥事,郑仁诲首当其冲要挑起管理国家的重任,所以我估计,这两个皇帝临走的时候肯定会给郑仁诲交代很多事情。最后一点是关于王殷和郑仁诲的,这也是他身上唯一记录的比较详细的事情,郑仁诲一生并没犯过什么大错,怎么可能会去贪图王殷的财产,而且没有经过朝廷批准,就擅自把王殷的儿子杀了。我觉得很奇怪。

  郑仁诲能得到两个皇帝完全的信任,这绝不是偶然的,他必然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并且在他身上皇帝找不到贪婪和自私。所以郑仁诲贪财杀死王殷儿子这件事就成了个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